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照的奇迹 第四章 沒有人能告訴你答案▪P2

  ..續本文上一頁能夠毀滅整個宇宙。

  「開始與結束」和「存在與非存在」的概念緊密關聯。舉例來說,我們能夠指出某輛腳踏車是從某一刻起開始存在,而從某個時刻起又不存在了嗎

  如果說,腳踏車是在最後那個零件組裝完成的那刻起才開始存在的,這是否表示我們無法在完成的前一刻說「這輛「腳踏車」只需要再加個零件就可以了」

  當它壞掉而不能再騎時,又爲何稱它爲「一輛壞掉的「腳踏車」」?

  如果我們谛觀腳踏車存在以及它不再存在的那一刻,就會發現,腳踏車不能夠被歸類在「存在與非存在」或「開始與結束」的範疇中。

  印度詩人泰戈爾⑥在出生之前是否「存在」

  在他死後是否「停止存在」

  如果我們接受《華嚴經》「互相交融」或靴帶理論「互即互入」的道理,那就不能說,曾經有某個時刻「泰戈爾是不存在的」,無論在他出生前或他死亡後都不能這樣說。

  如果泰戈爾是不存在的,那整個宇宙便不可能存在,你我也不可能存在。泰戈爾之所以「存在」,並非由于他的「出生」,而他的「不存在」也不是因爲他的「死亡」。

  他們即使在街上與佛陀擦肩而過,也認不出來

  某天黃昏,我站在印度比哈省(Bihar)的靈鹫山⑦上眺望非常美麗的日落,突然間,我發現釋迦牟尼仍然伫立在那兒:

  那位年老的托缽僧

  仍伫立于靈鹫山上

  望著美麗的晚霞沈思

  喬達摩⑧,真是奇怪呀!

  誰說優昙花

  每叁千年才開一次

  海潮音啊!

  你不可能聽不到

  如果你的耳朵懂得傾聽

  我曾聽過好幾位朋友談起,對于自己未能生逢佛陀的時代深感遺憾。我認爲,他們即使在街上與佛陀擦肩而過,也認不出來。不僅是泰戈爾和釋迦牟尼,我們每個人都是無始無終。我存在于此是因爲你存在于彼,如果我們當中有任何人不存在,那麼其他人也不能夠存在。

  實相是不受「生命」和「非生命」、「出生」和「死亡」這些概念限製的。我們可以用「真空」來描述實相,並摧毀所有束縛和分化的概念。這些概念創造出某種表相,但是如果缺乏解脫概念束縛的自由心靈,便無法真正進入實相。

  科學家于是漸漸了悟,他們無法運用平常的語言來描述非概念性的真理。

  科學的語言開始蘊含如詩般象徵性的特質。如今,像是「魅」⑩和「色彩」⑾這些字眼,也被用來形容粒子的特性,在「宏觀領域」⑿中,並沒有概念上與之相對應的東西。總有一天,實相會超越所有「概念化」與「量化」的範疇而彰顯自身。

  與其告訴他答案,不如請他親自嘗嘗看

  這種無法概念化的實相或「真空」,稱爲「真如」⒀:有時也譯爲「如是」,意思足「就是如此」。真如是不能夠透過語言或概念來理解或描述,你必須直接去體悟。

  假設桌上有一顆橘子,有人問你:「橘子嘗起來滋味如何

  」你與其告訴他答案,還不如剝下一瓣橘子,請他親自嘗嘗看。這樣你才能夠讓他或她不必透過任何語言或概念的描述,直接進入橘子的「真如」本性。

  佛陀爲了提醒衆弟子實相本身不受限製、無始無終的本性,要弟子們稱他爲「如來」。這並非某種敬語的稱謂,而是表示「如此來的人」或「如此去的人」。意味著他是從真如中生起,安住于真如,並且回到真如,進入無法概念化的實相中。

  這世間是否有任何人或事物不是由真如中來

  你與我、一只毛蟲、一粒沙子,都是從真如中來,都安住于真如,並且有一天將會回歸真如。

  實際上,「生起」、「安住」和「回歸」這些字都沒有實質意義。一個人永遠無法離開真如。在《阿奴邏陀經》(Anuradha Sutra)中,佛陀回答了一個令許多僧侶困擾的問題:「如來死後會發生什麼事

  他會繼續存在嗎

  他會停止存在嗎

  還是他繼續又停止存在

  或是他既未繼續也沒有停止存在

  」

  佛陀就問阿奴邏陀:「你認爲呢

  如來能夠透過形相被認出來嗎

  」

  「不能,世尊。」

  「如來能于形相之外去尋找嗎

  」

  「不能,世尊。」

  「如來能透過受、想、行或識而認出來嗎

  」

  「不能,世尊。」

  「阿奴邏陀,在這一世你都無法找到如來,爲什麼還去煩惱在我死後是否會繼續存在或停止存在,或既存在又不存在,或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的問題呢

  」

  科學家才剛開始理解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回答

  被尊爲原子彈之父的物理學家羅伯·歐本海默④,曾有機會讀到《阿奴邏陀經》中的這段故事。他是基于對粒子所做的觀察而理解這層道理,因爲粒子是無法受空間、時間、存在或非存在這些概念所限製的。他說:

  對于那些看起來最簡單的問題,我們往往是不予回答,或是給予某個答案,乍看之下較容易令人聯想到某種奇怪的教義問答,而非自然科學上直截了當的肯定答覆。例如,若問電子的位置是否保持不變

  必須說「不是」;若問電子的位置是否會隨時間改變,必須說「不會」;若問電子是否在運行中,必須說「不是」。

  各位可以看得出來,科學的語言已經開始接近佛教的語言了。歐本海默在讀過上述《阿奴邏陀經》的引文後說道,科學家直到二十世紀才開始理解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回答。

  「電子」或「如來」都超越了存在與非存在的概念

  另一種可以用來取代谛觀真實空性的修行法門,稱爲「妙有觀」。「有」代表當下的存在。「妙有」表示覺察到宇宙包含于萬物之中,否則便無法存在。這份對于互相連結、互相交融和互即互入的覺察,讓我們不可能再說某個東西是「是」或「不是」,所以只能稱它爲「妙有」。

  雖然歐本海默對于有關電子性質的問題,連續回答了四個不是,但是他的意思並非表示電子是不存在的。

  雖然佛陀說:「你連在此生都無法找到如來。」但是並非表示如來是不存在的。

  《大般若經》⒂使用「非空」來描述這個狀態。「空」的意思等于「妙有」。而「真空」和「妙有」,能夠讓我們免于墮入區別「存在」與「非存在」的分別心。

  不論「電子」或「如來」都超越了存在與非存在的概念。電子與如來的真空和妙有本質,使我們不致落入存在與非存在的陷阱,並且引導我們直接進入「非概念化」的世界。

  我們該如何修習「妙有」

  凡是理解相對論的人都明白,空間與時間和物質是緊密連結的:相對于那些仍然相信空間獨立于時間和物質而存在的人來說,理解相對論的人相信空間擁有更寬廣的意義。

  當我們觀察一只蜜蜂,或許剛開始會想要透過理解相對論的物理學濾鏡來看它,然後再超越那個境界,去看包含在其中的真空和妙有。

  如果你打算經常這樣修練,請盡你一切所能,我確信這能夠使你解脫生死之網的糾葛和纏縛。

  禅宗向來視生死爲最緊要的大事。白隱禅師⒃用毛筆寫了一個巨大的「死」字,然後在旁邊加了一小行字:「凡是能明白此字之深刻意義的人,即是真英雄。」

  解脫生死不能單憑知識上的理解

  我以前認爲,從生死中解脫是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當我在西貢的萬行佛教大學任教時,看著那些瘦弱不堪的羅漢像,心想,一個人非得要苦修到這種力氣耗盡的程度,才能擺脫各種欲望,達到解脫境界。

  但是後來,當我在越南中部的芳貝禅修中心修行時,才了悟到,解脫生死並非某種抽象或遙不可及的事。生死只是概念,如果能不受這些概念的限製,就可以解脫生死的束縛。這是做得到的。

  但解脫生死不能單憑知識上的理解。當你看見宇宙萬物相互依存的本性,當你理解真空和妙有的意義,就已在自己的意識中播下解脫的種子。我們需要藉由禅修來讓這些種子發芽成長。透過禅修的力量,或許能夠沖破生死觀念的藩籬,而「生死」,只是我們所創造的許多概念之一。

  物理學家雖然能夠理解基本粒子的互相交融和互即互入,但是卻無法超越他們的知識範疇。從佛教解脫的觀點來看,那只不過是做到了表面的功夫:研究佛教卻未實修的人,也只是累積知識來裝飾門面而已。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斬除有關生死、存在與非存在等觀念,我們就有能力修行了。

  我所提供的各種意象——太陽、橘子、椅子、毛蟲,腳踏車和電子等,都可以是帶領我們直接體悟實相的對象。將太陽觀想成你的第二顆心,是你的身外之心:觀想太陽存在于身體的每個細胞中:觀想太陽在植物裏,在吃進肚子的每一口滋養的蔬果中。你將會逐漸看到「終極真實之體」(即法身⒄),並且認清自己的「真實本性」。然後,生與死就無法再撼動你,你便能得到證悟。

  十四世紀的越南慧中禅師寫道:

  生與死,

  不斷在摧毀我。

  如今你再也無法撼動我了。

  請深深禅觀這兩句話,直到你能看見慧中禅師存在于你身體的每個細胞中。

  參公案的目的在于破除觀念和概念化的傾向  

  中國禅宗的臨濟宗⒅善于運用公案做爲追求開悟的方法。藉著公案,禅修者在心中守著一個話頭,這樣就可以産生極大的定力。

  以下是幾則問句形式的公案:

  在父母生你之前,你是何面目

  單手擊掌是什麼聲音

  萬物歸一,一歸何處

  運用問句的形式可以讓我們全神貫注。下面這些公案雖然不是以問句方式呈現,但是仍然具備問句的相同效果:

  狗子無佛性。⒆

  廓然無聖。⒇

  藏頭白,海頭黑。(21)

  所以,在參公案時,「疑情」就成爲極重要的元素。

  參公案的目的在于破除觀念和概念化的傾向。雖然公案本身沒有這樣的意圖,但是有時禅修者在參公案時,會太過耽溺于自己的思惟和概念中而無法自拔。往往只有當禅修者走不出來,完全被概念性思惟弄得精疲力盡時,才能夠放下一切觀念,回歸自身。

  我認爲,這是參公案的一種缺點。

  在谛觀「互即互入」或「妙有」時,禅修者可以將任何事物當做觀想的對象,但必須能夠持續專注在這個對象一段時間。他可以選擇太陽、葉子或毛蟲爲對象。這樣的禅修並不像參公案那樣難以理解,但是如果禅修者決心…

《觀照的奇迹 第四章 沒有人能告訴你答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