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8
祈福不是用來祈求自己得福,而是用于祈禱衆生皆不離幸福與快樂,如此祈福的動機方是正見。
2007/07/07
死亡不是結束,生命亦非常,而是生滅相續。
2007/07/06
一切善行當從自己心靈淨化做起,這是最根本的建設,莫只在意這個外表。
2007/07/05
快樂,沒有比去幫助一個迫切需要幫助的人更快樂,但需遠離十惡行。
2007/07/04
真正的上師存在己心。上師指出正道,行與不行全看自己。
2007/07/03
實踐菩薩的精神,遠離邪行惡念,爲衆生常行諸善,但不居功诿過。
2007/07/02
這一生的苦難皆因過去所造惡,因此今生要爲善,同時做到不二過。
2007/07/01
常人覺得自己遭受苦難比人多,如是想者就更應該發心忏悔己過。
2007/06/30
不要以爲果報是可以轉移的,它不是債劵買賣。
2007/06/29
地獄亦是幻化而來,唯令己心清淨證空性,地獄方能清淨,一切苦滅。
2007/06/28
任何不幸都來自于自己的共業,唯從己心先行,止惡爲善。
2007/06/27
論人是非,已造是非過。
2007/06/26
在寺廟道場裏,連─點責備都禁不起,那五毒如何滅?安住道場爾後息妄,精進佛道方宜。
2007/06/25
未學佛法前,就先分別顯密是不好的,分別乃妄念也。
2007/06/24
一切應以善念爲出發點,然而這個「善」必須有智慧,智慧來自守戒、禅定。
2007/06/23
穿衣服的時候,不要爲了衣服的華麗而起分別、貪執,應當懷著慚愧心,以蔽體保暖爲要。
2007/06/22
要從愛欲之中解脫出來,就必須先認識無常,以及愛是煩惱無明因。
2007/06/21
心如海洋般廣大,如虛空般無垠,煩惱如海浪,所知如繁星。
海從未被浪所改變,虛空亦不曾爲繁星所障蔽,消滅煩惱就是進入心的自性,如人至海中央一樣。
2007/06/20
不好意思,每個人都曾發生過,其實輕松的承認,不好意思也會是生活的清涼劑。
2007/06/19
本來已存在,只是尚未被人發現。不要害怕,不要氣餒,因爲你不會是最後之人。肯定自己,爲自己加油吧!
2007/06/18
欲望是生命的泉源,只可惜有人不懂,拿它來取樂、開玩笑,真的好可惜!尊重生命從這裏開始。
2007/06/17
在生活中不要計較太多,因爲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有限。在日常生活裏,我們常常感覺缺少什麼,因爲欲望作祟、比較心裏,所以不滿足。
2007/06/16
平常心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挑戰,故說以平常心視之。若無困境,何來平常心?
2007/06/15
佛法讓人體會到自己覺悟的藝術,創造生命永遠的春天與延續。
2007/06/14
多采多姿的生活像首詩,但卻不能取代生命的音符,這個音符就是良知。
2007/06/13
懂得愛的人,應先愛惜自己的身體,堅固自己的慧命,再來無私的愛別人。這種愛是從了解因緣果與無常而來。但是不要倒果爲因,爲自己的錯愛找理由。
2007/06/12
愛應舍離分別,沒有自私與情欲,這樣愛起來才自在。
2007/06/11
愛是慈悲的體驗,這種本能的流露更甚親情,猶如旭日東升,沒有選擇要或不要。
2007/06/10
「誠實」是火,能將衆生心中的染汙燒淨,更能令人入道。
2007/06/09
自我界限的那個對立的自我,其實只是一種錯覺。
2007/06/08
戒酒,最重要的是以戒酒保持清醒,避免酒後誤事、傷身、喪命等諸不幸,當願衆生身體健康。
2007/06/07
不妄語,免造口業、引起爭執。當願衆生老實做人,心常安甯。
2007/06/06
戒邪淫,最重要的是以不淫亂之心,淨化社會。當願衆生免墮淫欲苦海,心常清淨。
2007/06/05
持齋最重要的是不殺生。以不殺生的功德,當願衆生長壽,免遭橫禍。
2007/06/04
「法」,泛指一切的一切,猶如虛空中的繁星;但只有在無月之時,才覺繁星的可愛。
2007/06/03
閉關潛修,是內性修持的方法,擁有真誠的信仰及愛心,才能超越自我。
2007/06/02
忏悔是佛教徒的功課,真誠的忏悔是開悟的礎石,上師是主事者。
2007/06/01
衆生有病我有病,衆生有苦我有苦,歡喜隨緣大悲心,此即佛心。
2007/05/31
出家供養一柱香,勝過凡夫千萬飨。
能發無上菩提心,更勝出家尋斷牆。
2007/05/30
了悟此時不造新因,便能無後果,就如焚毀種子,令其難發芽。
2007/05/29
「當下」即現果,亦不離因。猶如果熟落地,生生不息。
2007/05/28
專注時,不再思維,你會發現融入的感覺,真妙!
2007/05/27
認識因果就像早晨的太陽,了解因果就如黃昏的夕霞,不昧因果才是永恒的月亮。
2007/05/26
沒有夜晚的明月,怎能望見黑暗的光明?上師如月,弟子方能看見皎潔的光亮,可惜大家都錯過了,因爲你只注意黑暗。
2007/05/25
世間生活要常滿足,但修行要精進、常不滿足。
2007/05/24
修行若無對境,怎麼修?遠離一切獨處,不叫修行,因爲未發菩提心,沒有利益衆生故。
2007/05/23
人與人之間,若只有利害關系,而沒有溫情的話,社會就會「結冰」了,化解這種冰凍失衡現象,唯一是從自己開始,主動關心別人,「接受」會是溫暖之源。
2007/05/22
不能以怨息怨,當須忘怨始可息。
2007/05/21
我對世人的無明感到悲哀,尤其是那自以爲是的佛教徒,以無明找尋無明是無智者。
2007/05/20
升起「出離心」,重點並非舍棄娑婆世間,而是「出離欲望」之心,不願再受欲望束縛,藉佛法方便道升華,停止、斬斷欲望鎖煉。
2007/05/19
一個時間思惟一件事,切莫一時想這,兩秒鍾後旋即轉那,如是爲渙散,精神恍惚不集中。
2007/05/18
求富在于以社會健康爲原則,若以不擇手段取錢是不對的,如玩六合彩而行布施,一點功德也沒,因爲你贏了,別人也許傾家蕩産,不好,不好。
2007/05/17
頂禮上師時,要把當下的妄念轉化成上師就是引導大衆的智慧光明處,去除一切障礙的依歸所在,上師就是佛、法、僧叁寶的總集代表。
2007/05/16
拿法本要觀想,但願衆生深入經藏,了解如海般的智慧,依此法門而解脫,永離苦海。
2007/05/15
考驗是修行的對境,成佛的資糧,堪忍苦也是一種清淨道。
2007/05/14
上師的教導令谕,身爲金剛乘的弟子必須要恪遵奉行,唯能堅固對上師的信心,也才能夠開顯每一個人心中的自性。
2007/05/13
衆生皆如我父我母,不論成家與否,都要侍奉父母以報養育之恩。
2007/05/12
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護法空行則是事業的根本。
2007/05/11
佛的智慧不是製造出來的,也不是學習而來的,是啓發而自得的。
2007/05/10
沈醉欲望的心比那猙獰野獸還可怕!
2007/05/09
執著所種的福田爲真,則「離般若」;了解行善布施,只是方便,究竟非實有,則是「隨般若」,如此能把福德轉爲資糧道,成就菩提。
2007/05/08
行菩薩道的叁要素:發菩提心、了解空性、以及回向。
2007/05/07
如果只選擇自已所相信的部份相信,相信菩薩可以保佑我,上師可以加持我,卻不是相信因果,這種信仰等同迷信。
2007/05/06
要求庇護而有的信仰,是不實的信仰;因爲一旦感覺不到庇護,信仰就會跟著動搖。
2007/05/05
如果修法變成一種負擔、累贅,或變質爲逃避世俗責任的方式,這種修法不但一點益處也沒有,最後反而會增加更多的執著和分別。
2007/05/04
保持警覺,嫉妒心生起,即憶念隨喜;瞋恨當憶念慈悲與寬恕;吝啬當憶念布施,如是對治。
2007/05/03
察覺內心的染汙、見到自我積弊的習氣,能加以製止摧滅,這不僅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智慧,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要懂得對自己慈悲!
2007/05/02
將染汙存放倉庫內,只會發黴不會蒸發;唯有曝露在陽光下,黴菌才會被殺光、染汙才可被消融。
2007/05/01
供養可對治吝啬與我執,故爲善業之始、修行之基。
2007/04/30
不放棄任何疑惑的解疑,不放棄任何對自己與他人有利的正確見地。
2007/04/29
煩惱乃心所取,心執著認定此爲煩惱,方才煩惱。
2007/04/28
浴佛,雖以短短的時間表達對佛的尊敬和供養,但所種下的善因卻是無量的。
2007/04/27
聞法之後,要懂得思惟;思惟之後,當力行實踐。
2007/04/26
修行不是祈求個人平安和獲得,而是將自己完全奉獻給衆生!
2007/04/25
要知苦、吃苦,爾後才能離苦。
2007/04/24
每一個…
《噶瑪天津仁波切法語(2006年4月~2012年4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