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性究竟現前,名離垢真如。古代禅師這樣說:“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真如性是不會汙染的,但要經修證而顯出,所以要有修有證(約真如本如是說,也可說無修無證)。悟入自性是無垢真如,是轉依的勝義自性;或約唯識說,名爲無垢識。
2.122 悟入物體 謂共器界識,真如性轉依;及契經法界,真如性轉依;並諸非所共,有情界內識,真如性轉依。
轉依,依什麼而轉化?如上文說,生死法爲所依,是共所依,不共所依。涅槃法性爲依處,是一切法、一切經等。轉依,是依這種種的物體,轉顯真如清淨。
平常說:唯識宗“轉八識成四智”。衆生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都是有漏的。等到究竟成佛,八識都轉成四種智: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轉意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轉有漏識,成無漏智,就是轉依。然唯識宗所說轉依,不一定依八識說,如莊嚴大乘經論,從種種方面說轉依:衆生有種種方面的虛妄雜染,都可依之而說轉依,如我們有貪欲,轉依了成什麼;有煩惱,有五根,有器界,轉依了成什麼。總之衆生所有一切,都轉化爲究竟清淨。
本論所說轉依,是依上文所說而立的。上面說:“諸于何流轉,說彼爲所依”,所依是器世界與有情界。器界是共的,就是山、河、大地等。有情界有共與不共:托胎生、名言、攝受、治罰、饒益、違害、功德、過失──八事,衆生與衆生間是有彼此展轉相互關系的是共。有情界的依、了別、苦、樂、業、死、生、系縛、解脫──九事,是不共。器世界與有情界,是生死流轉所依,現在就依此來說轉依。
“謂共器界識,真如性轉依”:器世界是共的,虛妄雜染共相識所現。依此說轉依,就是轉雜染世界爲清淨世界,就是淨土。世親菩薩的淨土論,是無量壽佛的優波提舍,說到佛的清淨土,是第一義境界,勝義的境界,也就是這裏所說的真如性。衆生器世界,是虛妄分別所現,到轉依時,就是真如性顯現。清淨佛土的無邊清淨莊嚴,一一以真如性爲體;虛妄不現而真如性顯現,名真如性轉依。
本論所說轉依,分爲叁類:一是共器世界識;有情界有共,有不共,總爲叁類。有情界的共,是托胎生等八事,其中名言是極重要的。因爲人與人間,以名言──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彼此間心意相通,主要是以語言爲媒介的。如來救度衆生,主要依于說法。佛與衆生發生關系,雖也有現神通的,但主要是說法。佛所說的法,把他結集下來,就是經(律的根本,也是名爲經的),所以說:“及契經法界,真如性轉依”。梵語修多羅,譯義爲契經,因爲佛所說法,一方面契合真理,一方面契合衆生的根性,契機、契理,所以譯爲契經。現在要問:契經是妄還是真呢?衆生聽聞、了解、憶持、思考,只是名言,名言是虛妄所現,那末佛怎麼能以虛妄分別所現的語言文字,化我們趣向真如呢?衆生的名言,是虛妄分別所現的,能取、所取,能诠、所诠,聽聞佛所說的,雖還是能诠、所诠,但有一不同,佛所說的契經,是屬于法界等流的。法界的意義很多,這裏是聖法之因。一切聖法、聖道,因此,依此而生起,所以名爲法界,界就是因義。法界是真如異名,與真如相應,才有無漏聖法,所以又名爲法界。佛說的一切經法,是法界等流。這是說,佛證悟了清淨真如──法界,悲願薰心,起方便善巧,將自己所修,所證得的說出來。佛爲衆生方便開示,演說,是從證悟法界而來的,稱法界性,平等流出,所以叫法界等流。我們從佛聞法,所以能夠發心,修行,解脫生死,成佛,轉虛妄而顯真如,都因爲佛說是法界等流而有可能的。佛的言教,在我們聽起來,不外乎語言文字,能诠、所诠,也不外乎虛妄分別,但從佛說的內容說,有衆生生死虛妄所沒有的成分,這是證悟了真如,以善巧方便宣說,有著導迷啓悟,轉妄成真的作用。
譬如說:日月潭怎樣好,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也不想去觀賞。有人去了日月潭,照了好多風景片,拿來給我們看,這當然不是真實的日月潭。可是從所攝的照片,使我們了解日月潭是如何的,而引起去日月潭旅行的動機,我們依那人告訴我們的路線,就可以發心前往,到達日月潭。這樣,佛證悟了平等法界,真如法界是離言不可說的,但佛有慈悲方便,從自證法界流出言教。在佛來說,這是真如性顯現,不過到衆生心中,成爲一般的語言文字。佛經與世界所有的各種學術,有什麼不同?佛是從證悟真理而宣揚出來,有引導衆生,轉迷向悟的功能。聽到了法界等流的契經,就在衆生虛妄識中,薰習成一種出世的種子,名爲聞薰習,成爲出世心的種子。聞而思,思而修,出世種子力愈來愈強,終于引發現行的無漏智慧現前。契經是語言文字,不離虛妄分別,卻可以破名言,使這虛妄分別轉化。依法界等流的契經而聞思修習,等到究竟成佛,這是“契經法界,真如性轉依”。佛的言教,在圓成實性四種清淨中,名生此境清淨。經典的法義,能生起無二智慧等,爲智慧的境,雖是名言,而屬于清淨法──圓成實性。
“並諸非所共,有情界內識,真如性轉依”。有情界的不共,是依、了別、苦、樂、業、死、生,等等九事。不共的有情界,以有情的內識爲主,如依、了別等。依或是五根,或是阿賴耶識;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末那識、阿賴耶識,與眼、耳等六識,這種種能取的識轉,轉顯真如性,都是圓成實性。
2.123 悟入數取趣 初二謂諸佛,及諸菩薩衆,真如性轉依;後亦通聲聞,及諸獨覺者。
第叁相悟入數取趣,是說轉依的是些什麼人。通俗的說,約修行得轉依的有情來分別:初二是上面叁類轉依中,共器界識,及契經法界的轉依;這是“諸佛”與諸大“菩薩衆”的真如性轉依。上面說過,證得涅槃的,有叁乘差別。聲聞與緣覺聖者,是沒有淨土的;淨土是佛菩薩乘的特法。二乘人的修行,著重在斷煩惱,得解脫,專于自己身心的義利,不大注意外界,也沒有要使外界清淨的動機,所以不發願,功德少,到了證得聲聞、緣覺的聖果,是沒有淨土的。釋迦佛在世的時候,諸大阿羅漢所見的世界,是雜染的穢土,如維摩诘經裏,舍利弗尊者說:他所見到的,釋迦牟尼佛的國土,穢惡充滿,種種荊棘土石,是不清淨的;與凡夫所見到的一樣,所以二乘是沒有淨土的。但諸佛與菩薩,有器世界轉依,就有淨土。佛有究竟淨土,這是不用說的。菩薩到了初地以上,也有一分淨土,因爲到了初地菩薩,是已經證悟真如法性了,無分別智現前;斷除一分不淨,能見到佛的他受用淨土。在佛方面,是他受用淨土;在菩薩方面,是菩薩自身的莊嚴清淨土。所以共器界識,轉雜染世界爲淨土的,是佛與菩薩(那樣的數取趣)。“契經法界”的真如性轉依,也是佛菩薩的。佛與菩薩,都證悟了法界,方便流布的語言文字,在佛菩薩的覺悟境界,是法界等流,圓成實爲性,所以也是真如性轉依。在聲聞、獨覺乘,這些語言文字,終究是虛妄世俗法;所以契經的真如性轉依,也是屬于佛與菩薩的。
“後亦通聲聞,及諸獨覺者”。在叁類轉依的後一種,就是“有情界內識,真如性轉依”。這是說,可通于聲聞、獨覺,當然佛菩薩也在其內。聲聞、獨覺,可以說內識得到了轉依的。聲聞與獨覺,能解脫生死,有這真正的般若現前,依唯識宗說:聲聞與獨覺,有生空智,通達我空真如,生空無漏智現前,有漏識不起,悟入法性。我們的心識,圓滿轉依,真如性顯現,聲聞、緣覺,是達不到的,但聲聞與緣覺,未入涅槃以前,有清淨無漏智慧現前,悟入法性,有轉依的意義。等到入般涅槃,有漏身心永滅,所以生死究竟解脫,證涅槃是(生空)真如性顯現,所以有情界內識的真如性轉依,聲聞、獨覺,也是能得到的。如聲聞與獨覺,不能得到內識界的真如轉依,那怎麼能了生死?解脫成涅槃?聲聞、獨覺,是通于這一分涅槃的,所以華嚴經十地品說:八地菩薩時,依無分別智,證得無分別法性,也是聲聞、獨覺所能契入的。
2.124 悟入差別 悟入差別者:謂諸佛菩薩,嚴淨土差別,及得智法身,報身並化身,能普見、教授,自在成差別。
“悟入差別”,是轉依的差別。聲聞有轉依,獨覺也有轉依,佛菩薩也有轉依;菩薩是分證,佛是圓證,佛菩薩所證的轉依,比二乘有什麼差別?差別,是佛菩薩與二乘不同;差別可譯爲殊勝,有特殊超勝的意思。悟入差別,是說佛菩薩的轉依,與二乘不同,比二乘的轉依殊勝得多。佛菩薩轉依,有那些不共二乘呢?一、“謂諸佛菩薩,嚴淨土差別”:佛菩薩淨土的莊嚴,勝過了小乘,這已在上面說過了。二、“及得智法身,報身並化身”:究竟轉依的佛果,有法身、報身、化身叁身(菩薩分得),這是與二乘完全不同的。依此叁身而起妙用:能普見,教授,自在,顯出大乘轉依勝過了二乘。
平常說佛具叁身,法身、報身、化身。唯識宗更嚴密的分別,分報身爲自受用身,他受用身,所以成四身,不過叁身是一般大乘經的通義。本論稱法身爲智法身,經說法身的意義不一,如但約法性爲法身,那是一切衆生本來如此的,也可說人人成就法身的。法身是無彼無此,無差別性,不但佛與佛可共證,一切衆生都可說有這法身。佛(菩薩)圓證的法身,是以無分別智證悟顯現了法性。清淨法性圓滿顯現,是智慧圓證所能得的,就是無垢真如,所以稱爲智法身。經說:“如如,如如智,名爲法身”,就是這樣的法身。約法身無差別,與一切衆生不二,這是如如義;但佛法身是以智而圓滿體現的,非衆生所有,所以佛法身名爲智法身。
報身,約佛來說:菩薩初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積集廣大資糧,六波羅蜜多,四攝,叁昧門,陀羅尼門,修習到究竟圓滿,名爲佛。佛是無邊清淨功德所莊嚴的,是菩薩發心修行所成就的。約這…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