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在無能取、所取,能诠、所诠,這就是不虛妄,名爲真。什麼是如!如乃如如不二,一模一樣,平等平等,沒有變異,沒有差別,名爲如。如有心,有境的差別,是不如;有能诠、所诠的差別,是不如;有此、有彼,有多、有少,有這、有那,就是不如。總之,有二(落入相對界),就是不如。如真正的平等,超越相對的差別界,就是真真的如。法性沒有能取、所取,能诠、所诠的差別,所以就是真如性。真如性是法性的別名。
1.122 成立門
如上面所說的,爲什麼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能成立生死的雜染,涅槃的清淨,也可說佛法全部的重要意義,都要依這樣的意義而成立。
無而現故亂,即是雜染因,如現幻象等,非有而現故。若無及現中,任隨一非有,則亂與不亂,染淨皆非理。
此二頌,先成立生死是雜染,是錯亂的;次成立有染有淨,有錯亂與不錯亂。我想提起一個問題:我們所了解的一切,是否正確?我們知道的一切,連高深的哲學、科學知識在內,真能恰恰如此,與真理相契合嗎?我們自以爲這樣、那樣,其實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如真能通達真理,那所作所爲,都應合于真理的活動,合于真理的生活。如世間文明,真能漸進而接近真理,那世間也就不會如此:混亂,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厲害,什麼比原子彈更凶的還要出來,使大家過著苦惱、緊張、不得平安的生活。佛法以爲,世間是苦惱不理想的,充滿矛盾鬥爭的,沒有真自由的。爲什麼這樣?因爲我們的認識上有錯誤,所以發而爲思想,見之于行動,世間會愈搞愈糟,不能實現永久的和平。我們個人,在生死中,不得永久安樂,不自在、不得解脫;家庭、國家、國際,一切都在這樣的不理想之中。人,一切衆生,都在迷惑與錯亂之中,這就是苦迫不自在的根源。
西方有一位大哲學家說:他好像在大海邊上拾到了一小小蚌殼,他所知道的不過一點點。這位大哲學家,比別人強一些,因爲他知道自己無知,知道自己懂不了多少。
人生問題的不得解決,問題在無知,在佛法名爲無明。無明就是不明,沒有智慧,不能正見宇宙人生的真理。到底錯誤在什麼地方?本論說:“無而現故亂,即是雜染因”。根本沒有心物的各別實性,而在我們的心識中,有二取現起,這是錯亂,就是生死雜染的因緣。雜染與惡不同,雜染是有漏的,不清淨法。善的,惡的,非善非惡的,如沒有離去顛倒錯亂,沒有斷除煩惱,不是無漏的,就是雜染。
雜染有叁:1.惑雜染,2.業雜染,3.生雜染。惑雜染──惑是煩惱:是雜染、不幹淨,如布在染缸中染上了各種顔色,不再清淨潔白了。業雜染──由煩惱而起的造作──行爲名爲業,善業、惡業,一切有漏的業,都叫業雜染,業是要感生死果報的。生雜染──由業感到生死果報,或是人,或入地獄,或升天,種種業報,是生雜染。此煩惱,業,果報,種種不清淨的雜染法,從何根源而來?“無而現故亂”,是生起這種種雜染的原因。我們常說了生死,生死是什麼事?就是煩惱,業,果報。從那裏了起?先得知道這雜染的根源在那裏。把此錯亂的根本消除了,煩惱、業、生雜染才可以解決。
我們起貪、嗔、憍慢、貢高、嫉妒、鬥爭、障礙、殘酷心,都是雜染的;我們即是做好事,存好心,如愛心,悲憫心,或無貪心,這些善心也還是不清淨的雜染因。一般的惡心與善心,都還是雜染的。依善惡心所造出來的善業、惡業,也還是雜染。由善業、惡業所感到的果報,即使升天,也還是不清淨的有漏之法。根本原因是無而現爲雜染因。行爲依于思想,思想依于一般的知識。當一念心起時,現起能取與所取,有對立的傾向。這一錯亂的呈現,影響我們的認識與思想,也影響了我們的行爲與成果。此乃無明,根本無明,就是我們的不明。現起的二取相,不是真實的,好像是心外有境,境外有心,心境對立,其實是不真實的錯亂。不要以爲我不執著就可以,如不經正確的觀察,勘破這迷亂所在,心隨境轉,不執著也不成的。因爲心起時,好像有一對立性的真實存在,有一種力量,會使你迷而更迷。非經過修持,引發真智慧,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能取、所取是無而現起的,無而似乎是有,所以叫“亂”,論文舉一比喻“如現幻象等,非有而現故”來說明。佛法常說如幻如化,現在舉如幻的比喻。幻,就是魔術。魔術師變現起一只象,根本沒有這只象(印度時常見象,故以象做比喻),但幻現出來的,卻是一只活生生的象。並沒有此象,可是現起的象,叫你看了活像是真象。此比喻本無能取、所取,但心識現起的二取,在我們覺得的確有能取、所取對立存在。幻象,大家也許沒有見過。但我們常見的魔術,拿一條毛巾紮成一小鼠,一跳一叫的,看的人就好像見到了真的老鼠。幻術的“非有而現”似實有,雖沒有這會事,卻有強大迷惑、欺诳的力量。虛妄分別的現起二取,實無其事,而嚴重的影響到思想上、行動上,使衆生永久流轉于雜染、苦惱中。
以下,說明非如此不可。“若無及現中,任隨一非有,則亂與不亂,染淨皆非理”。現,是明白的呈現擺在我們的面前;無,是不是實有這會事。此二──現與無,平常是合不起來的;一般以爲,沒有就是沒有此事,明明白白現起,那便是有此事。假使如一般的想法,現有就是有,無就什麼都沒有,那是不對的,不能成立真妄、染淨的。虛妄分別性,說他無,不是什麼都沒有;說他現有,只是現象如此,並不說他就是真實。所以說無而是現有,現有而又是無;從現這方面講是有,從無這方面講是空。佛法中每用如幻、如化,如鏡中影,如空花等比喻,只是說明好像這樣,其實並不這樣;雖並不這樣,卻又好像是這樣。
佛法用幻、夢、化等比喻,說明無而現,現而無,無與現的統一。法──生死世間法,非如此不可。“若無及現中,任隨一非有”,就不能成立真妄與染淨。現與無,在這二義中,隨便那一方面沒有的話,那末亂與不亂,雜染及清淨,一切都不能成立。假使說是無,無就是沒有,而不是似現,那與方廣道人一樣,也無所謂雜染了;確實是沒有,也就說不上是亂了。如果說現,現起就是這樣的實在,不是沒有的,那怎麼能說是亂?不錯亂,即符合真理,那就也不是雜染了。所以,亂與雜染,是以無而現,現而無,才能成立的。
沒有亂,就沒有不亂;沒有雜染,也就沒有清淨。依一般人的想法,似乎這是雜染,另外還有一清淨的;這是錯亂,另外有個不錯亂的,這又不對了。在現實的人生世界中,佛依現實的觀察,這是雜染與錯亂的。清淨與不亂,在虛妄分別中,是不可得的。要知道清淨依雜染而能成立,有了這不清淨的雜染,如遣除雜染法,才能有清淨法。所以如沒有雜染,清淨也不能成立。錯亂與不錯亂,也是一樣,勘破這虛妄錯亂,不再錯亂了,才是不亂,才是真如、涅槃。所以先要成立雜染法,轉去雜染而有清淨;先要成立亂,離去惑亂而顯出不亂。所以,唯識宗以虛妄分別爲所依。現而無,所以是惑亂的;是惑亂,所以成爲雜染的。知道是惑亂的,就能離亂而達不亂。是雜染不清淨的,才能離雜染而得清淨的。如不是無而似現,現而實無,那末雜染與錯亂不成立,清淨與不錯亂也不能成立了。所以說:“則亂與不亂,染淨皆非理”。如雜染、清淨、錯亂、不錯亂都不成立,那一切世出世法都被破壞了。但我們是人,知道是雜染的,因而尋求清淨;知道惑亂,所以趣向不亂;知道虛妄,所以追求真理。這樣,非承認有錯亂,有雜染不可了。錯亂、雜染從何而來?就是無而現,現而無。釋迦牟尼佛開示佛法的方法論是這樣的,後代佛法的方法論,不一定這樣。有的說:衆生本有清淨的,不惑亂的,然後倒轉來說,爲什麼成爲雜染與惑亂,修行是返本還源,複歸于淨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從生死說到涅槃;從雜染說到清淨。雜染與生死惑亂,是世間現實的,這是現實人生所接觸到的。肯定了惑亂與雜染,然後從雜染到清淨,從生死到涅槃,從錯亂到不錯亂。不亂依錯亂而成立,清淨依雜染而成立;雜染與錯亂,依無而現,現而無,才能成立。所以在我們心起時,現起能取、所取,雖無而現有,似乎各立存在,是錯誤的根源,而是非如此不可的。
1.123 不一不異門 此二非即一,亦複非別異;以彼有無事,有別無別故。
虛妄分別是現而無,無而現的。無與現──二者,是一還是異呢?一般人的想法,不是一,就是二;不是二,就是一,怎麼虛妄分別是現而又無,無而又現呢!現在說,這是不一不異的。現起能取、所取,是這個樣子,這是現有;但能取、所取,不是真實有,這就是實無。這兩者是非一非異的,所以說:“此二非即一,亦複非別異”。無與現這二義,並不等于一,不能說完全同一的;但也不能說是各別的。一就一,二就二爲什麼要說不一不異?“以彼有無事,有別無別故”。因爲有是現,無即不可得,有與無二義中,有有別與無別的緣故。有與無所有不同的含義在那裏?有事──現起,有能取、所取的差別相;能诠所诠的差別,宇宙人生一切差別相,都從有顯出來的。無事是不可得,是無性,無性是平等一如的,無二無別的。有事有差別,無事無差別,別與無別不同,就不能說是一了。然而,凡是現有的,就是無自性的;無,並非離有以外,別有一無性。這樣,有與無,是有差別而又無差別的。無差別,所以不能說是異。說一也不可,說異也不可,所以成立這現有與無性,是非一非異的。一般所說的性相,不一不異,也就是這樣的。不過,有的人著重于不異,有的人也著重于不一。如專重不一,那就事相與理性對立了!如專重不異──無二,那以理性說事相,又不免事理儱侗了。總之,事與理,現相與無性(無性即實性),是不一不異的。以上是法與法性的略標。
彌勒菩薩另外有一部論,名“辨中邊論”,或譯作“中邊分別論”。…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