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緣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筆▪P4

  ..續本文上一頁姑且稱它爲「空」。故《金剛經》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意爲:現象本是虛妄不實的。是自迷不悟,以假當真,所以執著一切境界,讓心生痛苦得失,念念煩惱不停。

  所謂現象,就是有生有滅。簡要的說,會變化的,皆是現象。但不變的,卻是那個「空」;其空未曾生過,亦未曾滅過,自始至終如如不動,不生不滅。若能悟此理,便能「離境無生滅」。

  最後,以智慧觀照所有諸法。面對一切境界,察覺是變化無常,沒有恆常之相,故說虛妄;既是不實,便如人作夢,夢醒之後,本無此事。

  透過觀照而深知此理,再也不生貪愛執取,亦不產生瞋恨捨棄之念。遇到境界現前,自然就無取捨之心,而念念平等看待,從此不被任何境界所束縛,當下解脫自在!

  

《觀身心觸受》

  一、觀不苦不樂受

  行者當觀,坐禪之始,身心狀態,不苦不樂,常人不察,輕易略過,不明禪坐,所爲何事,愚癡則生。

  二、觀苦受

  色身無常,坐久起變,四大不調,氣脈不通,酸麻漲痛,全身繃緊,如坐針氈,無樂可言,痛苦不堪,輕言起坐,瞋心則生。

  叁、觀憂受

  心念生滅,無法降伏,昏沈嗜睡,散亂難定,長坐不安,久修無成,任何法門,無一受用,妄想執著,心生煩惱,初發菩提,道心漸退。

  四、觀樂受

  知見正確,老實坐禪,日久行深,功夫得力,四大調和,氣脈暢通,全身輕安,樂受無比,若是執迷,則失禪義,修爲解脫,而非強身。

  五、觀喜受

  層層過關,無所障礙,心生法喜,猶如仙境,貪著此境,樂不思蜀,不願往前,盡是迷人,只到門前,並未入室,不住喜受,方可進門。

  

《觀身心世界》

  

一、觀身非我

    觀此身自然呼吸,非我使喚。

   觀此身自然飢餓,非我使喚。

   觀此身自然排泄,非我使喚。

   觀此身自然入眠,非我使喚。

   觀此身自然甦醒,非我使喚。

   觀此身自然調節,非我使喚。

   觀此身自然吸收,非我使喚。

   觀此身自然運作,非我使喚。

   觀此身自然成長,非我使喚。

   觀此身自然老死,非我使喚。

   觀此身四大假合,非我使喚。

  

二、觀心非我

    觀此心自然覺知,非我使喚。

   觀此心自然起念,非我使喚。

   觀此心自然想像,非我使喚。

   觀此心自然感受,非我使喚。

   觀此心自然反應,非我使喚。

   觀此心自然作夢,非我使喚。

   觀此心自然生滅,非我使喚。

  

叁、觀世界非實

   觀此色塵無常,非是實有。

   觀此聲塵無常,非是實有。

   觀此香塵無常,非是實有。

   觀此味塵無常,非是實有。

   觀此觸塵無常,非是實有。

   觀此法塵無常,非是實有。

   觀此名利無常,非是實有。

   觀此權勢無常,非是實有。

   觀此成敗無常,非是實有。

   觀此興衰無常,非是實有。

   觀此一切無常,非是實有。

  

《坐禪圖》

  

  修行之人當「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爲何要從叁毒下手?因爲佛於四聖諦告訴我們:「身心痛苦,是苦的事實;皆因貪瞋癡,造成苦的起因;若要身心解脫,當要滅除苦因;唯有勤修戒定慧,才是滅苦之道。」

  以八正道來看:「正見、正思惟,屬慧;正語、正業、正命,屬戒;正念、正定,屬定;正精進通叁學。」

  用六波羅蜜來分:「布施、持戒、忍辱,屬戒;禪定,屬定;般若,屬慧;精進通叁學。」

  就事相漸修來說,神秀大師雲:「諸惡莫作,名爲戒;眾善奉行,名爲慧;自淨其意,名爲定。」

  從理上頓悟來論,惠能大師言:「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雖然解釋不同,其義是不變的。

  人因無明愚癡,不明境界本無順逆之差,皆因妄心之分別,故對順境起貪、逆境起瞋、常境起癡。境皆無常不實,故《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明白此理,就可依惠能大師所教導的方法修行「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不取則無貪,不捨則無瞋,以智慧觀照則無癡,故僧璨大師言:「但莫憎愛,洞然明白。」若於境上,不起憎恨、貪愛,自然就能明白大道,即是見性成佛道也。

  坐禪時當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因修行不是只爲個人解脫,而是「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有了正確的知見之後,就以平常心來靜觀身心,如僧璨大師所教:「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此爲空有不住,能所雙亡,應用無礙,動靜無心,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觀照此身,無常無我,妄念紛飛,此爲多心。

  觀照此心,無常無我,妄念漸息,此爲少心。

  觀照身心,無常無我,妄念止息,此爲一心。

  觀照身心,五蘊皆空,念念不住,此爲無心。

  覺悟身心,諸法實相,緣起性空,此爲明心。

  

《掌控的心》

  人習慣掌控別人,卻不習慣掌控自己;人想要掌控別人,卻不想被人掌控。人性的自私,皆由無知而來;人性的動機,常由自我引起。

  我們常用許多的概念,來掩飾掌控別人的動機!如關心您、保護您、爲您好…等等字眼。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想要對方「聽他話」、「順他意」、「如他願」,這樣潛藏的意識型態便是「我執」在作祟,用我的想法在控製別人,用我的觀點在看待世界。

  父母希望子女順他意,而誰順子女意呢?主管希望部屬聽他的話,有誰聽部屬的話呢?夫妻常要對方如他願,但誰能如對方的願呢?我們靜心而論,這一切非理性的心態,只是自己的愚昧。

  佛陀教人「無我」,莊子讓人「忘我」,智者要人放下自我的成見、內在的慾念、一切的執著,方能不被自我所束縛,亦不再束縛於人。

  不要因爲內心的無知,而苦了自己亦傷害到別人,把掌控的心放下,學習隨順您身邊的人吧!

  

《隨緣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