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甘受,都无冤诉。」
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识达此理,故「逢苦不忧」;以理相契,故「体冤进道」。
二、隨缘行者:
此言遇顺境,当修「隨缘行」。隨顺因缘,了知缘生缘尽之理而行。
眾生无我,並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缘生而有,缘灭而散,实无自我,故谓「眾生无我」;不明此理,故「苦乐齐受」。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今遇顺境,为「宿因所感」;福报缘尽,「何喜之有」哉?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於道,是故说言隨缘行。
缘生为得,缘尽为失,相有得失,心无增减。八风不动,苦乐无受,此便「冥顺於道」了。
三、无所求行者:
此言心境,当修「无所求行」。万有斯空,无所愿求。
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
迷境实有,处处贪求;有而执著,失而痛苦。
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无为,形隨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智者悟空,心无所求。
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功过相隨,迷悟之间,有我皆苦,谁能安得。
了达此处,故捨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了达万有斯空,故捨诸有,止息妄想,心无所求。
四、称法行者:
此言真心,修行不离清净的自性,当契入真如本性而行。
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眾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
自性无別,故「无此无彼」;自性清净,故「无染无著」。
经曰:「法无眾生,离眾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离人我执相,故「法无有我」;离眾生执相,故「法无眾生」。信解此理,依法修行。
法体无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眾生而不取相。
法本无慳,眾生执迷,若能去贪,心无吝惜,三轮体空;应不取於相,而行布施。
此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依四行而修,不但自利,亦能利他;且庄严自性的道场,行菩提道也。
檀施既尔,於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为除妄想,故「修行六度」;行而无住,故「无所行」也,此为「称法行」。
《人成佛成》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眾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內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节录《六祖坛经》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止恶行善,便是持戒;若能持戒,其心自安。心安理得,平等待人,是名心平。心平净生,则不犯戒,故言:「心平何劳持戒」。
修禪修心,心有三毒,故以三学,降伏其心。心无諂曲,其行正直,若能行直,即是修禪,何须费神,故言:「行直何用修禪」。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上报四恩,一报佛恩,二报母恩,三报师恩,四报眾生恩。若报亲恩,当孝父母,为人子女,本应如此,何况佛子,怎可不孝,故言:「恩则孝养父母」。
人道伦理,仁义相繫。对上有敬,於下有慈,彼此体恤,上下相怜。仁至义尽,不愧为人,人成佛成,理当如此,故言:「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眾恶无喧
眾生是佛,我当礼敬;我未成佛,应要谦卑。人尊我卑,虚心求教;让而不爭,人自和睦。故言:「让则尊卑和睦」。
眾生之心,贪瞋痴愚,若无去除,恶念不停。念在於心,行出於口,是非不断,爭执不休,唯有忍辱,方可止息。故言:「忍则眾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人乘方面:孝亲报恩,对眾仁义,一切谦让,能行忍辱,则人道成。佛乘方面:勤修三学,息灭三毒,持戒修禪,定慧等俱,心平无乱,行直无曲,则佛道证。
精进修行,道才可成,如勤钻木,方可出火,故言:「若能钻木出火」。五浊恶世,犹如淤泥,一心不退,似莲出离,故言:「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佛来娑婆,一大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苦口婆心,无量祇劫。眾生有病,佛有良药,药到病除,佛子应服,故言:「苦口的是良药」。
多生累劫,习气染浊,一闻佛语,必难堪受。孰知佛心,句句忠言,发人深省,直入佛性,吾应不疑,信解行证,故言:「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內非贤
学佛当先,懺悔前愆!知过改过,方能无过。有过则愚,无名障蔽;无过智生,拨云见日。故言「改过必生智慧」。
莫道人短,应讚人长,若能隨喜,定是贤者。若夸己长,或护己短,果是如此,其人非贤。故言「护短心內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助己助人,助万物矣;利己利人,利天下矣!修行之人,行住坐臥,动静语默,寻常日用,饶益一切,故言:「日用常行饶益」。
布施钱財,有漏福德;以般若行,无漏功德。若要成道,宜善护念!无念无相,无住生心。无执无妄,心生智慧;无瞋无怨,心生慈悲;无贪无爱,心生清净。故言:「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心中有佛,佛是觉义,菩提为觉,自觉不迷。若觅菩提,唯向心觅。故言:「菩提只向心觅」。
眾人心中,皆有佛性,是心作佛,心作眾生,存乎於己,一念之间。故言:「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眾生无迷,何劳说法。六祖慈悯,开示行持,大眾听闻,当依此修。故言:「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地狱,一线之隔;佛与眾生,迷悟而已。依颂修行,自悟自行,自成佛道。故言:「天堂只在目前」。
《本来清净》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节录《六祖坛经》
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因为它无染无別,无爭无求,无怨无悔,无忧悲苦恼,无妄想执著,无七情六欲,无贪瞋痴慢疑,无邪知邪见及一切不善心…等。
是谁污染了自性?又是什么遮蔽了它?自性无人、无事,无一物可染,说它有,便执「有」,即落入常见;道它无,便执「空」,即落入断见。它无实无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言「不可说」。
什么遮蔽了自性?向外望去,有花花世界七彩繽纷的事物,有令人心动流连忘返的景象,有错综复杂名利的道路,有爭夺地位权势的幌子,有永远追逐不到的慾望,有无明作祟的迷失…,这所有的现象並非主因,而是自身不见本性呀!
当不注意它时,好像是有它在运作;当观照它时,却又是空无一物。似有非无,是自性难以理解的地方。当什么时候领悟到,缘起的中道实相,您便能体悟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就在那个当下,此心是觉,觉即是佛,直了成佛。
《如何解脱》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號波罗蜜。 ──节录《六祖坛经》
六祖大师说:何名波罗蜜?波罗蜜是印度语,中国话译成「到彼岸」。解释其义,就是离一切生灭的事相,而证悟不生不灭的理体。
执著境界,便会產生障碍,而有生灭得失之心。正如水因有风的关係,而生起波浪,此时即名为生死的此岸;若能离对此境的执著,就无生灭得失之心,正如水因无所障碍,故常通流,此时即名为解脱的彼岸,所以称它为波罗蜜。
为何人会执著境界,因为我们总认为境界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见相就著相,无法离相,就隨此境界而转,顺境则生喜乐,逆境则起痛苦,隨生灭的现象而心有得失。
得的时候害怕失去,失去的时候想要再得。得到之时,心增贪欲;失去之时,心生瞋恨。不论得与失,心中的贪瞋不断增长,內心的烦恼不停增加,自心的无明越来越重,最后使自己掉入忧悲苦恼的深渊,让自我折磨的心重覆生起、再生起,重覆痛苦、再痛苦。
一念一念苦,一刻一刻苦,一时一时苦,一日一日苦,一月一月苦,一年一年苦,一生一生苦,生生世世苦,轮迴不停,永无止息,身处地狱,万劫不能脱离!这便是「著境生灭起」。
我们还想过这样的生活吗?我们还想要这样的人生吗?我们还想有这样的生命吗?再愚昧的人,终有清醒之日;难道有幸听闻佛法之人,还不会觉醒吗?
处在困境,要从困境中走出;处在忧鬱,要从忧鬱中觉醒;处在痛苦,要从痛苦中起来;处在烦恼,要从烦恼中觉悟;处在地狱,要从地狱中解脱。
那又如何解脱?
首先,知道一切现象的形成。所有的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起的。因缘条件成熟则「生」,因缘条件消失则「灭」。如下雨,达到降雨的標准,才会下雨;条件不足,自然雨停了。降雨非无因缘,而雨自下呀!
又以人来做比喻:有缘而聚,缘尽而散。聚时要知终散,故不足喜;散时还会有聚,故不足忧。何时聚?又何时散?因缘成熟则聚,因缘消失则散,用不著我们担忧、罣碍。若能明白因缘聚散的道理,自然就能一切隨缘,而后活得自在!
再来,知道一切现象的真相。当我们已知它形成的原因,就能知其本质,並没有不变的实体,我们…
《隨缘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