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緣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筆▪P3

  ..續本文上一頁心甘受,都無冤訴。」

  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識達此理,故「逢苦不憂」;以理相契,故「體冤進道」。

  二、隨緣行者:

  此言遇順境,當修「隨緣行」。隨順因緣,了知緣生緣盡之理而行。

  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

  緣生而有,緣滅而散,實無自我,故謂「眾生無我」;不明此理,故「苦樂齊受」。

  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

  今遇順境,爲「宿因所感」;福報緣盡,「何喜之有」哉?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緣生爲得,緣盡爲失,相有得失,心無增減。八風不動,苦樂無受,此便「冥順於道」了。

  叁、無所求行者:

  此言心境,當修「無所求行」。萬有斯空,無所願求。

  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

  迷境實有,處處貪求;有而執著,失而痛苦。

  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爲,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

  智者悟空,心無所求。

  功德黑暗,常相隨逐,叁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

  功過相隨,迷悟之間,有我皆苦,誰能安得。

  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止想無求。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爲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了達萬有斯空,故捨諸有,止息妄想,心無所求。

  四、稱法行者:

  此言真心,修行不離清淨的自性,當契入真如本性而行。

  性淨之理,目之爲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自性無別,故「無此無彼」;自性清淨,故「無染無著」。

  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

  離人我執相,故「法無有我」;離眾生執相,故「法無眾生」。信解此理,依法修行。

  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脫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

  法本無慳,眾生執迷,若能去貪,心無吝惜,叁輪體空;應不取於相,而行布施。

  此爲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依四行而修,不但自利,亦能利他;且莊嚴自性的道場,行菩提道也。

  檀施既爾,於五亦然。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

  爲除妄想,故「修行六度」;行而無住,故「無所行」也,此爲「稱法行」。

  

《人成佛成》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節錄《六祖壇經》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止惡行善,便是持戒;若能持戒,其心自安。心安理得,平等待人,是名心平。心平淨生,則不犯戒,故言:「心平何勞持戒」。

  修禪修心,心有叁毒,故以叁學,降伏其心。心無諂曲,其行正直,若能行直,即是修禪,何須費神,故言:「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上報四恩,一報佛恩,二報母恩,叁報師恩,四報眾生恩。若報親恩,當孝父母,爲人子女,本應如此,何況佛子,怎可不孝,故言:「恩則孝養父母」。

  人道倫理,仁義相繫。對上有敬,於下有慈,彼此體恤,上下相憐。仁至義盡,不愧爲人,人成佛成,理當如此,故言:「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眾生是佛,我當禮敬;我未成佛,應要謙卑。人尊我卑,虛心求教;讓而不爭,人自和睦。故言:「讓則尊卑和睦」。

  眾生之心,貪瞋癡愚,若無去除,惡念不停。念在於心,行出於口,是非不斷,爭執不休,唯有忍辱,方可止息。故言:「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人乘方面:孝親報恩,對眾仁義,一切謙讓,能行忍辱,則人道成。佛乘方面:勤修叁學,息滅叁毒,持戒修禪,定慧等俱,心平無亂,行直無曲,則佛道證。

  精進修行,道才可成,如勤鑽木,方可出火,故言:「若能鑽木出火」。五濁惡世,猶如淤泥,一心不退,似蓮出離,故言:「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佛來娑婆,一大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苦口婆心,無量祇劫。眾生有病,佛有良藥,藥到病除,佛子應服,故言:「苦口的是良藥」。

  多生累劫,習氣染濁,一聞佛語,必難堪受。孰知佛心,句句忠言,發人深省,直入佛性,吾應不疑,信解行證,故言:「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學佛當先,懺悔前愆!知過改過,方能無過。有過則愚,無名障蔽;無過智生,撥雲見日。故言「改過必生智慧」。

  莫道人短,應讚人長,若能隨喜,定是賢者。若誇己長,或護己短,果是如此,其人非賢。故言「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助己助人,助萬物矣;利己利人,利天下矣!修行之人,行住坐臥,動靜語默,尋常日用,饒益一切,故言:「日用常行饒益」。

  布施錢財,有漏福德;以般若行,無漏功德。若要成道,宜善護念!無念無相,無住生心。無執無妄,心生智慧;無瞋無怨,心生慈悲;無貪無愛,心生清淨。故言:「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心中有佛,佛是覺義,菩提爲覺,自覺不迷。若覓菩提,唯向心覓。故言:「菩提只向心覓」。

  眾人心中,皆有佛性,是心作佛,心作眾生,存乎於己,一念之間。故言:「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眾生無迷,何勞說法。六祖慈憫,開示行持,大眾聽聞,當依此修。故言:「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地獄,一線之隔;佛與眾生,迷悟而已。依頌修行,自悟自行,自成佛道。故言:「天堂只在目前」。

  

《本來清淨》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節錄《六祖壇經》

  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因爲它無染無別,無爭無求,無怨無悔,無憂悲苦惱,無妄想執著,無七情六欲,無貪瞋癡慢疑,無邪知邪見及一切不善心…等。

  是誰汙染了自性?又是什麼遮蔽了它?自性無人、無事,無一物可染,說它有,便執「有」,即落入常見;道它無,便執「空」,即落入斷見。它無實無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故言「不可說」。

  什麼遮蔽了自性?向外望去,有花花世界七彩繽紛的事物,有令人心動流連忘返的景象,有錯綜複雜名利的道路,有爭奪地位權勢的幌子,有永遠追逐不到的慾望,有無明作祟的迷失…,這所有的現象並非主因,而是自身不見本性呀!

  當不注意它時,好像是有它在運作;當觀照它時,卻又是空無一物。似有非無,是自性難以理解的地方。當什麼時候領悟到,緣起的中道實相,您便能體悟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就在那個當下,此心是覺,覺即是佛,直了成佛。

  

《如何解脫》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 ──節錄《六祖壇經》

  六祖大師說:何名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語,中國話譯成「到彼岸」。解釋其義,就是離一切生滅的事相,而證悟不生不滅的理體。

  執著境界,便會產生障礙,而有生滅得失之心。正如水因有風的關係,而生起波浪,此時即名爲生死的此岸;若能離對此境的執著,就無生滅得失之心,正如水因無所障礙,故常通流,此時即名爲解脫的彼岸,所以稱它爲波羅蜜。

  爲何人會執著境界,因爲我們總認爲境界是真實不虛的,所以見相就著相,無法離相,就隨此境界而轉,順境則生喜樂,逆境則起痛苦,隨生滅的現象而心有得失。

  得的時候害怕失去,失去的時候想要再得。得到之時,心增貪欲;失去之時,心生瞋恨。不論得與失,心中的貪瞋不斷增長,內心的煩惱不停增加,自心的無明越來越重,最後使自己掉入憂悲苦惱的深淵,讓自我折磨的心重覆生起、再生起,重覆痛苦、再痛苦。

  一念一念苦,一刻一刻苦,一時一時苦,一日一日苦,一月一月苦,一年一年苦,一生一生苦,生生世世苦,輪迴不停,永無止息,身處地獄,萬劫不能脫離!這便是「著境生滅起」。

  我們還想過這樣的生活嗎?我們還想要這樣的人生嗎?我們還想有這樣的生命嗎?再愚昧的人,終有清醒之日;難道有幸聽聞佛法之人,還不會覺醒嗎?

  處在困境,要從困境中走出;處在憂鬱,要從憂鬱中覺醒;處在痛苦,要從痛苦中起來;處在煩惱,要從煩惱中覺悟;處在地獄,要從地獄中解脫。

  那又如何解脫?

  首先,知道一切現象的形成。所有的現象皆由因緣和合而起的。因緣條件成熟則「生」,因緣條件消失則「滅」。如下雨,達到降雨的標准,才會下雨;條件不足,自然雨停了。降雨非無因緣,而雨自下呀!

  又以人來做比喻:有緣而聚,緣盡而散。聚時要知終散,故不足喜;散時還會有聚,故不足憂。何時聚?又何時散?因緣成熟則聚,因緣消失則散,用不著我們擔憂、罣礙。若能明白因緣聚散的道理,自然就能一切隨緣,而後活得自在!

  再來,知道一切現象的真相。當我們已知它形成的原因,就能知其本質,並沒有不變的實體,我們…

《隨緣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