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姑且称它为「空」。故《金刚经》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意为:现象本是虚妄不实的。是自迷不悟,以假当真,所以执著一切境界,让心生痛苦得失,念念烦恼不停。
所谓现象,就是有生有灭。简要的说,会变化的,皆是现象。但不变的,却是那个「空」;其空未曾生过,亦未曾灭过,自始至终如如不动,不生不灭。若能悟此理,便能「离境无生灭」。
最后,以智慧观照所有诸法。面对一切境界,察觉是变化无常,没有恆常之相,故说虚妄;既是不实,便如人作梦,梦醒之后,本无此事。
透过观照而深知此理,再也不生贪爱执取,亦不產生瞋恨捨弃之念。遇到境界现前,自然就无取捨之心,而念念平等看待,从此不被任何境界所束缚,当下解脱自在!
《观身心触受》
一、观不苦不乐受
行者当观,坐禪之始,身心状态,不苦不乐,常人不察,轻易略过,不明禪坐,所为何事,愚痴则生。
二、观苦受
色身无常,坐久起变,四大不调,气脉不通,酸麻涨痛,全身绷紧,如坐针毡,无乐可言,痛苦不堪,轻言起坐,瞋心则生。
三、观忧受
心念生灭,无法降伏,昏沈嗜睡,散乱难定,长坐不安,久修无成,任何法门,无一受用,妄想执著,心生烦恼,初发菩提,道心渐退。
四、观乐受
知见正確,老实坐禪,日久行深,功夫得力,四大调和,气脉畅通,全身轻安,乐受无比,若是执迷,则失禪义,修为解脱,而非强身。
五、观喜受
层层过关,无所障碍,心生法喜,犹如仙境,贪著此境,乐不思蜀,不愿往前,尽是迷人,只到门前,並未入室,不住喜受,方可进门。
《观身心世界》
一、观身非我
观此身自然呼吸,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飢饿,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排泄,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入眠,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甦醒,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调节,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吸收,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运作,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成长,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老死,非我使唤。
观此身四大假合,非我使唤。
二、观心非我
观此心自然觉知,非我使唤。
观此心自然起念,非我使唤。
观此心自然想像,非我使唤。
观此心自然感受,非我使唤。
观此心自然反应,非我使唤。
观此心自然作梦,非我使唤。
观此心自然生灭,非我使唤。
三、观世界非实
观此色尘无常,非是实有。
观此声尘无常,非是实有。
观此香尘无常,非是实有。
观此味尘无常,非是实有。
观此触尘无常,非是实有。
观此法尘无常,非是实有。
观此名利无常,非是实有。
观此权势无常,非是实有。
观此成败无常,非是实有。
观此兴衰无常,非是实有。
观此一切无常,非是实有。
《坐禪图》
修行之人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为何要从三毒下手?因为佛於四圣諦告诉我们:「身心痛苦,是苦的事实;皆因贪瞋痴,造成苦的起因;若要身心解脱,当要灭除苦因;唯有勤修戒定慧,才是灭苦之道。」
以八正道来看:「正见、正思惟,属慧;正语、正业、正命,属戒;正念、正定,属定;正精进通三学。」
用六波罗蜜来分:「布施、持戒、忍辱,属戒;禪定,属定;般若,属慧;精进通三学。」
就事相渐修来说,神秀大师云:「诸恶莫作,名为戒;眾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从理上顿悟来论,惠能大师言:「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虽然解释不同,其义是不变的。
人因无明愚痴,不明境界本无顺逆之差,皆因妄心之分別,故对顺境起贪、逆境起瞋、常境起痴。境皆无常不实,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能明白此理,就可依惠能大师所教导的方法修行「以智慧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见性成佛道。」不取则无贪,不捨则无瞋,以智慧观照则无痴,故僧璨大师言:「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若於境上,不起憎恨、贪爱,自然就能明白大道,即是见性成佛道也。
坐禪时当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修行不是只为个人解脱,而是「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有了正確的知见之后,就以平常心来静观身心,如僧璨大师所教:「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此为空有不住,能所双亡,应用无碍,动静无心,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观照此身,无常无我,妄念纷飞,此为多心。
观照此心,无常无我,妄念渐息,此为少心。
观照身心,无常无我,妄念止息,此为一心。
观照身心,五蕴皆空,念念不住,此为无心。
觉悟身心,诸法实相,缘起性空,此为明心。
《掌控的心》
人习惯掌控別人,却不习惯掌控自己;人想要掌控別人,却不想被人掌控。人性的自私,皆由无知而来;人性的动机,常由自我引起。
我们常用许多的概念,来掩饰掌控別人的动机!如关心您、保护您、为您好…等等字眼。
每个人的內心世界,都想要对方「听他话」、「顺他意」、「如他愿」,这样潜藏的意识型态便是「我执」在作祟,用我的想法在控制別人,用我的观点在看待世界。
父母希望子女顺他意,而谁顺子女意呢?主管希望部属听他的话,有谁听部属的话呢?夫妻常要对方如他愿,但谁能如对方的愿呢?我们静心而论,这一切非理性的心态,只是自己的愚昧。
佛陀教人「无我」,庄子让人「忘我」,智者要人放下自我的成见、內在的慾念、一切的执著,方能不被自我所束缚,亦不再束缚於人。
不要因为內心的无知,而苦了自己亦伤害到別人,把掌控的心放下,学习隨顺您身边的人吧!
《隨缘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