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緣自在 第二章 人生智慧▪P3

  ..續本文上一頁生命的實相,以及自由自在的無我。故要去體會「那看不到的現象,聽不到的聲音。」就在那個當下……。

  

《隨便問問》

  人常談論別人的是非,卻不見自己的過錯;人常聊一些沒有意義的話,卻講不出能啓示人的言語。這是多數人的通病,也是我們的盲點。

  有人問佛陀:「這世界的一切是永恆的嗎?」佛陀默而不答。

  那人再問:「這世界的一切是變化無常的嗎?」佛陀依舊不回答。

  此人再也按捺不住就說:「世尊您有圓滿的智慧,爲什麼卻不告訴我答案?」

  佛陀終於回答:「因爲您只不過是,隨便問問罷了。」

  什麼是重要?什麼又是不重要?人常找一些無聊的話題在談,不但浪費自己的生命,也在消磨別人的時間,這樣好嗎?

  不懂虛心求教,必然無所受益;不知誠意求法,必然無所領悟。所以我們要時常自我觀照,有沒有在做無意義的事。

  

《無有定法》

  同時植兩棵樹苗,其生長的結果,卻是不同;同時教導兩位學生,其領悟的道理,卻是有差。

  世間的道理有時一樣,有時卻是不一;「同」的是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時,「異」的是每天所發生的事情都不一樣。

  有位外道問佛陀:「請問世尊,您昨天說什麼法?」佛陀回答:「我說定法。」

  再問:「世尊,您今天又說什麼法?」

  佛陀回答:「我說不定法。」

  外道接著問:「世尊,您昨天說定法,今天爲什麼說不定法呢?」

  佛陀回答:「昨天是定,今天不定。」

  人皆會往生,這是定法;但不見得同時走,這是不定法。因此,佛常隨因緣而說法。

  佛之弟子,須菩提曾感悟的說:「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法是由因緣而生,所以實無定法可言,若行者能明白此理,便不會執取哪一法,且可應用無礙。

  

《覺而不見》

  凡夫見到什麼,就會執著此相;聽到什麼,就會執著此聲;遇到什麼,就會執著此事。執著使人蒙蔽真相,執著讓人不明真理。

  有一天,佛陀獨自坐在樹下。有兩位過路的商人問他:「世尊,請問您剛才有看見車子經過嗎?」佛陀答:「沒有」。

  另一人再問:「世尊,請問您剛才有聽到車子經過嗎?」佛陀答:「沒有」。

  商人則問:「世尊,您剛才是不是入禪定?」佛陀答:「沒有」。

  商人又問:「世尊,您剛才是不是在睡覺?」佛陀仍然答:「沒有」。

  此時兩人有所感悟的說:「世尊,是覺而不見啊!」佛陀覺知一切,卻不執一法;眾生不覺一切,卻執著萬法。

  故惠能大師言:「去除執心,通達無礙。」只要能去除內在的執著,我們的心便能通達一切,無所障礙。

  

《是誰綁住了我》

  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師(僧璨)

  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師曰:「誰縛汝?」

  曰:「無人縛。」

  師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

  ──節錄《景德傳燈錄》

  我常在思惟「誰綁住了我?」這個問題,對已結婚的人來說,或許會認爲是被「家庭」綁住了;對有事業的人來說,也許會認爲是被「事業」綁住了;對有病苦的人來說,一定認爲是被「身體」綁住了。

  不論是什麼原因,我們常誤認被人事所縛、外境所牽、自身所惱。但歸究起來,無人綁我,只有錯誤的知見綁自己,故僧璨大師問:「誰縛汝?」道信答:「無人縛。」如果能領悟此理,就無束縛之事,又何必再問如何解開呢?故師曰:「何更求解脫乎?」道信言下大悟。

  對於我這個出家人來說,莫非是被學生或是信徒所綁嗎?說法的目的,是爲了讓學員證得菩提,而非變成自己的煩惱;教學的宗旨,是爲了使學員入佛知見,而非爲了求名聞利養。

  現在所擔心的是:我可以教好嗎?我可以做得到嗎?這不是罣礙,而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課程,也非學員,則是自己的願力和決心而已。

  

《要會用功》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大珠慧海)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睏來即眠。」

  曰:「一切人總是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

  ──節錄《景德傳燈錄》

  做事修行,皆當用功,所謂: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無修,一日空。故「和尚用功修道」。

  想修卻不知如何用功?故請大珠和尚開示!師竟以「饑來吃飯,睏來即眠。」答之。

  有源律師聽聞,覺得訝異!一般人不是如此嗎?若是一樣,爲何成就者少?佛跟常人一樣,吃飯睡覺,又爲何大眾沒成佛呢?故師曰:「不同。」

  「悟者」活在當下,用心吃飯,放心睡覺;「迷者」妄想執著,做此想彼,執迷不放。修行不離生活,如何在日常中用心、放心、無心,才是會用功。

  

《體解大道》

  僧問:「和尚爲什麼說即心即佛?」

  師(馬祖道一)雲:「爲止小兒啼。」

  僧雲:「啼止時如何?」

  師雲:「非心非佛。」

  僧雲:「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

  師雲:「向伊道不是物。」

  僧雲:「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

  師雲:「且教伊體會大道。」

  ──節錄《景德傳燈錄》

  小兒哭啼,拿糖止啼,眾生執著,故言「即心即佛」。

  若能了悟,此執已破,本無一物,哪來此心?哪來此佛?故道「非心非佛」。

  到底有無此心?到底有無此佛?說有不對,言無亦非,故說「向伊道不是物」。

  《宗鏡錄》有雲:「於一切法,皆以無性爲自性。於自性中,有性無性俱不可得,不應於此執有無性,故知既不可執有,亦不可執無,以自性中,無有無故。所說有無之法,皆是破執入法之方便。」佛法要旨,教人明心,體解大道,因此大師最後點出「且教伊體會大道」。爲破執著而已!

  

《無心是道》

  唐天寶叁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釆常春藤,因造丈室,禮問曰:「弟子慕直斯久,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

  師(本淨禪師)曰:「天下禪宗碩學鹹會京師天使歸朝,足可咨決。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

  光庭泣拜。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爲求佛耶問道耶?」

  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義雲何?」

  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

  曰:「雲何即心是佛?」

  師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

  曰:「雲何無心是道?」

  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

  ──節錄《景德傳燈錄》

  向外拜佛,迷失真心;向外求道,不明大道。佛是心,心是佛;佛是覺,覺是心。心覺一切山河大地,心覺一切十方叁世,心覺一切眾生之心,心覺一切無量諸法。

  山川草木,不離大地;日月星辰,不離虛空;一切萬法,不離自心。爲何世人總是緣木求魚,於枝葉相上打轉不停?緣見於相,於相起分別;妄心起念,於念生執著。若歸自心,不就一切了得,何來尋尋覓覓呢?

  道本無須求,道在汝心中,爲何不見道,有心故不見。有心有執迷,無心自然得,說得亦是假,只爲方便說。了此大道義,道便在眼前,任君暢遨遊,何處不是道!

  光庭居士,只見門「庭」若市,不悟心中智「光」;本淨禪師,了悟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一迷一悟,本心無別;一俗一僧,佛性不失。

  心中自有道,悟道便是佛,無佛亦無道,絲絲不沾染。

  

《本來面目》

  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爲我說法。」

  能雲:「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節錄《六祖壇經》

  此段公案是,惠能大師爲其師兄陳惠明所開示,明心之要。

  惠明有心求法,故能真心放下萬緣;我們未能真心求法,爲法忘軀,故不能放下一切塵勞。正如五祖弘忍問惠能:「來此目的,欲求何物?」惠能答:「惟求做佛,不求余物!」又如五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爲法忘軀,當如是乎!」

  試問諸位,您真爲法而來聽聞或是參禪嗎?或是爲學問、知識、人情、無聊…,或只是聽聽也好呢?內心充滿著攀緣,又怎能「屏息諸緣」;腦袋全是妄念,又如何「勿生一念」呢?

  學佛最困難的地方並非經文,而是我們「不老實的心」。當「心」老實,願意萬緣放下,不再妄起任何念頭,就在那個當下,寂然清淨的本心便生起,亦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故佛弟子們!當「萬緣放下,老實修行!」

  

《隨緣自在 第二章 人生智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