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隨缘自在 第二章 人生智慧▪P3

  ..续本文上一页生命的实相,以及自由自在的无我。故要去体会「那看不到的现象,听不到的声音。」就在那个当下……。

  

《隨便问问》

  人常谈论別人的是非,却不见自己的过错;人常聊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却讲不出能启示人的言语。这是多数人的通病,也是我们的盲点。

  有人问佛陀:「这世界的一切是永恆的吗?」佛陀默而不答。

  那人再问:「这世界的一切是变化无常的吗?」佛陀依旧不回答。

  此人再也按捺不住就说:「世尊您有圆满的智慧,为什么却不告诉我答案?」

  佛陀终於回答:「因为您只不过是,隨便问问罢了。」

  什么是重要?什么又是不重要?人常找一些无聊的话题在谈,不但浪费自己的生命,也在消磨別人的时间,这样好吗?

  不懂虚心求教,必然无所受益;不知诚意求法,必然无所领悟。所以我们要时常自我观照,有没有在做无意义的事。

  

《无有定法》

  同时植两棵树苗,其生长的结果,却是不同;同时教导两位学生,其领悟的道理,却是有差。

  世间的道理有时一样,有时却是不一;「同」的是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时,「异」的是每天所发生的事情都不一样。

  有位外道问佛陀:「请问世尊,您昨天说什么法?」佛陀回答:「我说定法。」

  再问:「世尊,您今天又说什么法?」

  佛陀回答:「我说不定法。」

  外道接著问:「世尊,您昨天说定法,今天为什么说不定法呢?」

  佛陀回答:「昨天是定,今天不定。」

  人皆会往生,这是定法;但不见得同时走,这是不定法。因此,佛常隨因缘而说法。

  佛之弟子,须菩提曾感悟的说:「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法是由因缘而生,所以实无定法可言,若行者能明白此理,便不会执取哪一法,且可应用无碍。

  

《觉而不见》

  凡夫见到什么,就会执著此相;听到什么,就会执著此声;遇到什么,就会执著此事。执著使人蒙蔽真相,执著让人不明真理。

  有一天,佛陀独自坐在树下。有两位过路的商人问他:「世尊,请问您刚才有看见车子经过吗?」佛陀答:「没有」。

  另一人再问:「世尊,请问您刚才有听到车子经过吗?」佛陀答:「没有」。

  商人则问:「世尊,您刚才是不是入禪定?」佛陀答:「没有」。

  商人又问:「世尊,您刚才是不是在睡觉?」佛陀仍然答:「没有」。

  此时两人有所感悟的说:「世尊,是觉而不见啊!」佛陀觉知一切,却不执一法;眾生不觉一切,却执著万法。

  故惠能大师言:「去除执心,通达无碍。」只要能去除內在的执著,我们的心便能通达一切,无所障碍。

  

《是谁绑住了我》

  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师(僧璨)

  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师曰:「谁缚汝?」

  曰:「无人缚。」

  师曰:「何更求解脱乎?」信於言下大悟。

  ──节录《景德传灯录》

  我常在思惟「谁绑住了我?」这个问题,对已结婚的人来说,或许会认为是被「家庭」绑住了;对有事业的人来说,也许会认为是被「事业」绑住了;对有病苦的人来说,一定认为是被「身体」绑住了。

  不论是什么原因,我们常误认被人事所缚、外境所牵、自身所恼。但归究起来,无人绑我,只有错误的知见绑自己,故僧璨大师问:「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如果能领悟此理,就无束缚之事,又何必再问如何解开呢?故师曰:「何更求解脱乎?」道信言下大悟。

  对於我这个出家人来说,莫非是被学生或是信徒所绑吗?说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员证得菩提,而非变成自己的烦恼;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员入佛知见,而非为了求名闻利养。

  现在所担心的是:我可以教好吗?我可以做得到吗?这不是罣碍,而是一种负责任的態度。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课程,也非学员,则是自己的愿力和决心而已。

  

《要会用功》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大珠慧海)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睏来即眠。」

  曰:「一切人总是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节录《景德传灯录》

  做事修行,皆当用功,所谓:一日修来,一日功;一日无修,一日空。故「和尚用功修道」。

  想修却不知如何用功?故请大珠和尚开示!师竟以「饥来吃饭,睏来即眠。」答之。

  有源律师听闻,觉得讶异!一般人不是如此吗?若是一样,为何成就者少?佛跟常人一样,吃饭睡觉,又为何大眾没成佛呢?故师曰:「不同。」

  「悟者」活在当下,用心吃饭,放心睡觉;「迷者」妄想执著,做此想彼,执迷不放。修行不离生活,如何在日常中用心、放心、无心,才是会用功。

  

《体解大道》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

  师(马祖道一)云:「为止小儿啼。」

  僧云:「啼止时如何?」

  师云:「非心非佛。」

  僧云:「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

  师云:「向伊道不是物。」

  僧云:「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

  师云:「且教伊体会大道。」

  ──节录《景德传灯录》

  小儿哭啼,拿糖止啼,眾生执著,故言「即心即佛」。

  若能了悟,此执已破,本无一物,哪来此心?哪来此佛?故道「非心非佛」。

  到底有无此心?到底有无此佛?说有不对,言无亦非,故说「向伊道不是物」。

  《宗镜录》有云:「於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於自性中,有性无性俱不可得,不应於此执有无性,故知既不可执有,亦不可执无,以自性中,无有无故。所说有无之法,皆是破执入法之方便。」佛法要旨,教人明心,体解大道,因此大师最后点出「且教伊体会大道」。为破执著而已!

  

《无心是道》

  唐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山,釆常春藤,因造丈室,礼问曰:「弟子慕直斯久,愿和尚慈悲,略垂开示。」

  师(本净禪师)曰:「天下禪宗硕学咸会京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隈山傍水,无所用心。

  光庭泣拜。师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耶问道耶?」

  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

  师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曰:「云何即心是佛?」

  师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

  曰:「云何无心是道?」

  师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光庭作礼信受。

  ──节录《景德传灯录》

  向外拜佛,迷失真心;向外求道,不明大道。佛是心,心是佛;佛是觉,觉是心。心觉一切山河大地,心觉一切十方三世,心觉一切眾生之心,心觉一切无量诸法。

  山川草木,不离大地;日月星辰,不离虚空;一切万法,不离自心。为何世人总是缘木求鱼,於枝叶相上打转不停?缘见於相,於相起分別;妄心起念,於念生执著。若归自心,不就一切了得,何来寻寻觅觅呢?

  道本无须求,道在汝心中,为何不见道,有心故不见。有心有执迷,无心自然得,说得亦是假,只为方便说。了此大道义,道便在眼前,任君畅遨游,何处不是道!

  光庭居士,只见门「庭」若市,不悟心中智「光」;本净禪师,了悟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一迷一悟,本心无別;一俗一僧,佛性不失。

  心中自有道,悟道便是佛,无佛亦无道,丝丝不沾染。

  

《本来面目》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节录《六祖坛经》

  此段公案是,惠能大师为其师兄陈惠明所开示,明心之要。

  惠明有心求法,故能真心放下万缘;我们未能真心求法,为法忘躯,故不能放下一切尘劳。正如五祖弘忍问惠能:「来此目的,欲求何物?」惠能答:「惟求做佛,不求余物!」又如五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试问诸位,您真为法而来听闻或是参禪吗?或是为学问、知识、人情、无聊…,或只是听听也好呢?內心充满著攀缘,又怎能「屏息诸缘」;脑袋全是妄念,又如何「勿生一念」呢?

  学佛最困难的地方並非经文,而是我们「不老实的心」。当「心」老实,愿意万缘放下,不再妄起任何念头,就在那个当下,寂然清净的本心便生起,亦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故佛弟子们!当「万缘放下,老实修行!」

  

《隨缘自在 第二章 人生智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