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隨缘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笔

  

隨缘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笔

  

《永不退转》

  

不能满足自己,不能满足別人,挫折感油然而生。

  

自己不能突破,別人不能肯定,失落感油然而生。

  

昏沈无法克服,散乱无法降伏,无力感油然而生。

  

放弃便是失败,不修便是退道,墮落感油然而生。

  

不被感觉所惑,而是觉知当下,智慧心油然而生。

  

念念无常生灭,诸相虚幻不实,清净心油然而生。

  

眾生为苦所迫,不捨一人沈沦,慈悲心油然而生。

  

《修行益处》

  一、何谓修行

  所谓修行,即是修正错误的知见、言语、行为。错误的知见,名为「邪见」。它怎么生起?《坛经云:「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將邪见,修成正见,才有正確的一切行为。

  二、修行益处

  1、身体健康一心理影响生理,心理有压力,故身体时时紧绷,要观察身体的状况,探求心理的因素。

  2、情绪稳定一观照念头,不易生起情绪;若是生起,可马上降伏。

  3、工作顺利一身心状态良好,抗压性高,自然做事顺利。

  4、容易相处一懂得体谅別人、关心別人,故好相处。

  5、生活踏实一明白用心生活,时时活在当下故踏实。

  6、足知常乐一尽心付出己之所长,尽力为別人来服务,所得回报纯属自然,故常乐。

  7、不忧不惧一不忧一切事,不惧所有人。

  8、不卑不亢一对己有信心,故不卑;对人有谦卑,故不亢。

  9、不取不捨一隨遇而安,故能隨缘自在。

  三、如何应用

  一般人常误认佛法,信徒不瞭解佛法,初学却不明佛法,已学不会用佛法,这些原因造成多数人对佛法的误解及排斥,故常有人言:「退休再来学」或说:「第一顾肚子,第二顾佛祖。」之话语。

  事实上「肚子」跟「佛祖」並不衝突,「事业」与「学佛」並不相碍,二者反而是相辅相成,因为学佛就是学智慧,有了智慧,事业才能成功;有了智慧,才能化解危机;有了智慧,才能蒸蒸日上;有了智慧,才能永续经营。

  有本书,名为《当和尚遇到钻石》,敘述一位修行人,如何將佛法应用在他的事业上,並成功的告诉世人,这便是最好的证明:可以將佛法应用於事业。

  佛法所谈的重点,则是「缘起论」;意思是说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条件具足,所生起形成的。按照这样的理论,就可以观察您事业上的成败。所谓成功不是偶然的,定有它成功的条件;失败不是必然的,亦有它失败的原因。

  最近刚好有位学生,开一家素食餐馆,我们就以此例子来探討,开店的成功因素。

  业者首先应观察:这家店的客观环境及附近的消费型态。

  思考您的消费对象是谁?是特定的客源(素食者)或是一般大眾,是蓝领阶级还是白领阶级,是上班族还是家庭主妇,是低收入还是高收入,是老主顾还是新客户…等,经过市场调查之后,再来决定市场区隔、產品定位、定价策略及行销方式。

  最后就是经营者的理念、远见、智慧、胸怀及公司的制度和管理了。

  但是基本的条件应做到下列几点:

  1、菜色:餐馆是以菜色的口味,是否好吃(能让多数的消费者认同),是否丰富,是否有特色,为最主要的卖点。

  2、卫生:虽然好吃,但是食物的卫生更是重要,如何让消费者吃得安心,用得放心,是业者该去用心的。

  3、单价:虽符合以上的条件,但是价格公不公道,值不值得付出,是很实际的问题。

  4、环境:用餐的环境是否舒適、乾净、清爽、温馨、寧静,这包括门面、格局、动线、布置、採光、空调、隔音、餐具、桌椅、壁饰、音乐、绿化等条件。

  5、交通:现代人都是以车子为交通工具,若没有眾多的停车空间,则有可能考虑放弃,到方便停车的地方去用餐;或是路途遥远,来回的时间太久所以选择就近处。

  6、服务:人与人的互动是一种微妙的感觉,若是感觉不对,免费请客,他也不愿意来,更何况要他主动来消费呢?有许多成功个案,他们所卖的並非「產品」,而是「服务」。这是值得业者去重视的项目!

  7、优势:这家店的优势到底在那里?凭什么胜於別家?例如「廉价的消费,高级的享受。」「路边的价格,餐厅的服务。」这点常常是胜负的关键,也是这家店的理念表现。

  8、变化:消费者是善变的,喜新厌旧也是人之常情,所以经营者要时时注意客户的动态来做应对。例如改变菜色、变化口味、促销活动、装潢更新或者让消费者有意外的惊喜…等。

  日本有家旅馆,有一位服务生,专门为客户提行李,只要是他服务过的客人,不论多久来一次,他总是可以叫出客人的名字,因此也带来更多的客户。

  以上所谈,是不是很像行销学呢?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有「智慧」才有成功的机会,有「慈悲」才有服务的热诚,有「快乐」才有做事业的意义。要拥有此能力,就要好好的学习佛法;明白佛法,应用佛法,帮助自己也成就了別人。

  四、如何来修

  修行当从做人学起,人总有许多的缺点,言行总是有一些过失,观念难免有所偏差,但这些並非无药可救;真正的无救,是此人不知己错、不愿认错、知错不改、明知故犯。

  让我们把心静下来探討,为何要修行?难道是要使自己更苦、更执著、更消极、更偏激、更狂妄、更自大、更傲慢、更差劲、更贪婪、更狠毒、更虚偽、更挑拨、更嫉妒、更计较、更现实、更无情、更愚痴吗?

  或是更不懂孝亲尊师、更不懂兄友弟恭、更不懂敦亲睦邻、更不懂待人接物、更不懂应对进退、更不懂恭敬谦卑、更不懂四维八德、更不懂三纲五常、更不懂人伦道德呢?

  人之所以为人,就不该有这样的观念及态度;若是有此,就没有资格当个人!

  今人谈修行,皆是「口头解脱」、「言说自在」,脾气毛病一大堆,习气个性依旧在,简直自欺欺人越修越远。心口不一,是顛倒愚痴;心口如一,是正见智慧。

  修行成就虽然不简单,但也並非不可能。只要按部就班,老实去做,如实观察,如理思惟,便可渐入佳境。

  人成才可佛成,故修行当从做人学起。那怎样做呢?当要存好心、做好人、说好话,行好事。

  1、如何「存好心」?往好的想、往善的想、往向上想、往利益大眾想,时时这样想,久了慈悲自然生起,便是好心。

  2、如何「做好人」?为人服务、为人牺牲、为人著想;不与人爭、不与人辩、不伤於人,便是好人。

  3、如何「说好话」?常说有用的话、鼓励的话、关怀的话、启示的话、智慧的话,便是好话。

  4、如何「行好事」?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不论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己事人事、事事用心,便是好事。

  修是「修正观念」,行是「依法而行」,如此解行並进,知行合一,不落两边,才是中道智慧。

  

《修行心态》

  修行者当有八种心:建立「信心」,下定「决心」,发「菩提心」,时时「观心」,日久「定心」,必將「明心」,自然「用心」,一切「无心」。

  信心是来自於了解,而不是出於口號!您要有信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並把它完成,不论是修行或者事业,都是如此。

  有此信心还不够,更要下定决心,彻底的自我改变。如何蜕变呢?读书、进修、学习、静坐,用此去突破您的脑袋;思考、观察、练习,由此去改变您的讲话;沉稳、隨和、轻鬆、自然,经此去转换您的态度。决心修正自己身、口、意者,才是有希望的人。

  人除了利己,也要利他,故应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菩提心。虽决心悟道,更应发心助人,这才是祥和的人生。

  前面所言,信心、决心、发心皆是必备的观念,但不透过实际去力行,一切皆是枉然,所以要把握修行练习的机会,时时观照內在,体察心念的运作,以及我们妄生的执著。

  刚开始观心,无定力可言,常心猿意马,忽明忽暗,不是散乱,就是昏沉;但不要气馁,亦不可怀疑,只管观照下去,直到日子一久,功夫加深,自然心就安定了。

  乌云终有见日之时,无明也有觉醒之刻,只要您不放弃,时机成熟,必然明白此心,见到本性。

  明心之后,才能用真心生活,正如《金刚经》所言:「生其心」是也。生清净的心、自在的心、智慧的心、慈悲的心啊!

  虽生此心,却不执一物,当处生起,隨处灭尽,从此隨缘自在,自在隨缘,无心无事无境,无有一切,一切无碍。 

  

《修行道场》

  所谓:事不离理,理不离事。如此方能,理事不二,事事圆融。事即是事相,理便是理体;事相指外在有形的道场,理体指內在无形的道场。

  外在的道场,可分固定、不定两种。“固定”为常住修行之地方,如某某道场、禪寺、寺院、精舍…等;“不定”以天地为道场,虚空是我家,四处皆是修行之地。固定道场好修行,不定道场好度化,两者依旧不离。

  內在的道场,无形无相,看不到、摸不到,却可以感受得到!《维摩詰经》云:「直心是道场」是指质直而无諂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故《坛经》云:「莫心行諂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执著。」所谓直心,即是清净心。又云:「直心是净土」,唯有於一切法,內心无有执著,才能清净。

  不论是有形的道场,或是无形的道场,两者皆不能分离,但更重要的是,此一行者,是否有道!总而言之,「有道之人,处处皆道;无道之士,逢道亦无。」

  

《隨缘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