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緣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筆

  

隨緣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筆

  

《永不退轉》

  

不能滿足自己,不能滿足別人,挫折感油然而生。

  

自己不能突破,別人不能肯定,失落感油然而生。

  

昏沈無法克服,散亂無法降伏,無力感油然而生。

  

放棄便是失敗,不修便是退道,墮落感油然而生。

  

不被感覺所惑,而是覺知當下,智慧心油然而生。

  

念念無常生滅,諸相虛幻不實,清淨心油然而生。

  

眾生爲苦所迫,不捨一人沈淪,慈悲心油然而生。

  

《修行益處》

  一、何謂修行

  所謂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知見、言語、行爲。錯誤的知見,名爲「邪見」。它怎麼生起?《壇經雲:「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將邪見,修成正見,才有正確的一切行爲。

  二、修行益處

  1、身體健康一心理影響生理,心理有壓力,故身體時時緊繃,要觀察身體的狀況,探求心理的因素。

  2、情緒穩定一觀照念頭,不易生起情緒;若是生起,可馬上降伏。

  3、工作順利一身心狀態良好,抗壓性高,自然做事順利。

  4、容易相處一懂得體諒別人、關心別人,故好相處。

  5、生活踏實一明白用心生活,時時活在當下故踏實。

  6、足知常樂一盡心付出己之所長,盡力爲別人來服務,所得回報純屬自然,故常樂。

  7、不憂不懼一不憂一切事,不懼所有人。

  8、不卑不亢一對己有信心,故不卑;對人有謙卑,故不亢。

  9、不取不捨一隨遇而安,故能隨緣自在。

  叁、如何應用

  一般人常誤認佛法,信徒不瞭解佛法,初學卻不明佛法,已學不會用佛法,這些原因造成多數人對佛法的誤解及排斥,故常有人言:「退休再來學」或說:「第一顧肚子,第二顧佛祖。」之話語。

  事實上「肚子」跟「佛祖」並不衝突,「事業」與「學佛」並不相礙,二者反而是相輔相成,因爲學佛就是學智慧,有了智慧,事業才能成功;有了智慧,才能化解危機;有了智慧,才能蒸蒸日上;有了智慧,才能永續經營。

  有本書,名爲《當和尚遇到鑽石》,敘述一位修行人,如何將佛法應用在他的事業上,並成功的告訴世人,這便是最好的證明:可以將佛法應用於事業。

  佛法所談的重點,則是「緣起論」;意思是說世間所有的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條件具足,所生起形成的。按照這樣的理論,就可以觀察您事業上的成敗。所謂成功不是偶然的,定有它成功的條件;失敗不是必然的,亦有它失敗的原因。

  最近剛好有位學生,開一家素食餐館,我們就以此例子來探討,開店的成功因素。

  業者首先應觀察:這家店的客觀環境及附近的消費型態。

  思考您的消費對象是誰?是特定的客源(素食者)或是一般大眾,是藍領階級還是白領階級,是上班族還是家庭主婦,是低收入還是高收入,是老主顧還是新客戶…等,經過市場調查之後,再來決定市場區隔、產品定位、定價策略及行銷方式。

  最後就是經營者的理念、遠見、智慧、胸懷及公司的製度和管理了。

  但是基本的條件應做到下列幾點:

  1、菜色:餐館是以菜色的口味,是否好吃(能讓多數的消費者認同),是否豐富,是否有特色,爲最主要的賣點。

  2、衛生:雖然好吃,但是食物的衛生更是重要,如何讓消費者吃得安心,用得放心,是業者該去用心的。

  3、單價:雖符合以上的條件,但是價格公不公道,值不值得付出,是很實際的問題。

  4、環境:用餐的環境是否舒適、乾淨、清爽、溫馨、寧靜,這包括門面、格局、動線、布置、採光、空調、隔音、餐具、桌椅、壁飾、音樂、綠化等條件。

  5、交通:現代人都是以車子爲交通工具,若沒有眾多的停車空間,則有可能考慮放棄,到方便停車的地方去用餐;或是路途遙遠,來回的時間太久所以選擇就近處。

  6、服務:人與人的互動是一種微妙的感覺,若是感覺不對,免費請客,他也不願意來,更何況要他主動來消費呢?有許多成功個案,他們所賣的並非「產品」,而是「服務」。這是值得業者去重視的項目!

  7、優勢:這家店的優勢到底在那裏?憑什麼勝於別家?例如「廉價的消費,高級的享受。」「路邊的價格,餐廳的服務。」這點常常是勝負的關鍵,也是這家店的理念表現。

  8、變化:消費者是善變的,喜新厭舊也是人之常情,所以經營者要時時注意客戶的動態來做應對。例如改變菜色、變化口味、促銷活動、裝潢更新或者讓消費者有意外的驚喜…等。

  日本有家旅館,有一位服務生,專門爲客戶提行李,只要是他服務過的客人,不論多久來一次,他總是可以叫出客人的名字,因此也帶來更多的客戶。

  以上所談,是不是很像行銷學呢?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有「智慧」才有成功的機會,有「慈悲」才有服務的熱誠,有「快樂」才有做事業的意義。要擁有此能力,就要好好的學習佛法;明白佛法,應用佛法,幫助自己也成就了別人。

  四、如何來修

  修行當從做人學起,人總有許多的缺點,言行總是有一些過失,觀念難免有所偏差,但這些並非無藥可救;真正的無救,是此人不知己錯、不願認錯、知錯不改、明知故犯。

  讓我們把心靜下來探討,爲何要修行?難道是要使自己更苦、更執著、更消極、更偏激、更狂妄、更自大、更傲慢、更差勁、更貪婪、更狠毒、更虛偽、更挑撥、更嫉妒、更計較、更現實、更無情、更愚癡嗎?

  或是更不懂孝親尊師、更不懂兄友弟恭、更不懂敦親睦鄰、更不懂待人接物、更不懂應對進退、更不懂恭敬謙卑、更不懂四維八德、更不懂叁綱五常、更不懂人倫道德呢?

  人之所以爲人,就不該有這樣的觀念及態度;若是有此,就沒有資格當個人!

  今人談修行,皆是「口頭解脫」、「言說自在」,脾氣毛病一大堆,習氣個性依舊在,簡直自欺欺人越修越遠。心口不一,是顛倒愚癡;心口如一,是正見智慧。

  修行成就雖然不簡單,但也並非不可能。只要按部就班,老實去做,如實觀察,如理思惟,便可漸入佳境。

  人成才可佛成,故修行當從做人學起。那怎樣做呢?當要存好心、做好人、說好話,行好事。

  1、如何「存好心」?往好的想、往善的想、往向上想、往利益大眾想,時時這樣想,久了慈悲自然生起,便是好心。

  2、如何「做好人」?爲人服務、爲人犧牲、爲人著想;不與人爭、不與人辯、不傷於人,便是好人。

  3、如何「說好話」?常說有用的話、鼓勵的話、關懷的話、啓示的話、智慧的話,便是好話。

  4、如何「行好事」?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不論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己事人事、事事用心,便是好事。

  修是「修正觀念」,行是「依法而行」,如此解行並進,知行合一,不落兩邊,才是中道智慧。

  

《修行心態》

  修行者當有八種心:建立「信心」,下定「決心」,發「菩提心」,時時「觀心」,日久「定心」,必將「明心」,自然「用心」,一切「無心」。

  信心是來自於了解,而不是出於口號!您要有信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並把它完成,不論是修行或者事業,都是如此。

  有此信心還不夠,更要下定決心,徹底的自我改變。如何蛻變呢?讀書、進修、學習、靜坐,用此去突破您的腦袋;思考、觀察、練習,由此去改變您的講話;沈穩、隨和、輕鬆、自然,經此去轉換您的態度。決心修正自己身、口、意者,才是有希望的人。

  人除了利己,也要利他,故應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菩提心。雖決心悟道,更應發心助人,這才是祥和的人生。

  前面所言,信心、決心、發心皆是必備的觀念,但不透過實際去力行,一切皆是枉然,所以要把握修行練習的機會,時時觀照內在,體察心念的運作,以及我們妄生的執著。

  剛開始觀心,無定力可言,常心猿意馬,忽明忽暗,不是散亂,就是昏沈;但不要氣餒,亦不可懷疑,只管觀照下去,直到日子一久,功夫加深,自然心就安定了。

  烏雲終有見日之時,無明也有覺醒之刻,只要您不放棄,時機成熟,必然明白此心,見到本性。

  明心之後,才能用真心生活,正如《金剛經》所言:「生其心」是也。生清淨的心、自在的心、智慧的心、慈悲的心啊!

  雖生此心,卻不執一物,當處生起,隨處滅盡,從此隨緣自在,自在隨緣,無心無事無境,無有一切,一切無礙。 

  

《修行道場》

  所謂:事不離理,理不離事。如此方能,理事不二,事事圓融。事即是事相,理便是理體;事相指外在有形的道場,理體指內在無形的道場。

  外在的道場,可分固定、不定兩種。“固定”爲常住修行之地方,如某某道場、禪寺、寺院、精舍…等;“不定”以天地爲道場,虛空是我家,四處皆是修行之地。固定道場好修行,不定道場好度化,兩者依舊不離。

  內在的道場,無形無相,看不到、摸不到,卻可以感受得到!《維摩詰經》雲:「直心是道場」是指質直而無諂曲之心,乃一切萬行之根本。故《壇經》雲:「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叁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所謂直心,即是清淨心。又雲:「直心是淨土」,唯有於一切法,內心無有執著,才能清淨。

  不論是有形的道場,或是無形的道場,兩者皆不能分離,但更重要的是,此一行者,是否有道!總而言之,「有道之人,處處皆道;無道之士,逢道亦無。」

  

《隨緣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