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緣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筆▪P2

  ..續本文上一頁lign="center">《如何破執著》

  執著使人痛苦、憂慮、迷失…,這一切煩惱皆由它而生起,故我們要學會破執著!

  一、執著什麼?

  感情、事業、金錢、名聲、身體、修行…等,其實最執著的莫過於自己的感受。

  二、自己是什麼?

  所謂自己,指的就是身心。身體的外相,內心的感受,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以爲有「我」的概念。

  叁、我是什麼意思?

  「我」是主宰的意思。我們真能主宰一切事物,使它們永恆不變嗎?答案是不能的。

  四、我們該怎麼辦?

  生起智慧,看清楚萬事萬物的真相,它們是無常變化的、短暫的、虛妄不實的,故我們不該執著這一切。

  五、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呢?

  身的部分應起這樣的觀察:身,非身,是名爲身。心的部分應起這樣的觀察:心,非心,是名爲心。

  修行的不二法門,就是不斷的練習,只要功夫得力,執著自除。

  

《心的真相》

  

心是無形,故言無實;心可作用,故言無虛。

  心是抽象,故不可得;心是無常,故不可求。

  心無定處,故不可尋;心無一物,故不可執。

  心不生滅,故常清淨;心無動搖,故本自定。

  心本具足,故言無缺;心生萬法,故言妙用。

  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其識因塵而認識、分別、執著、妄想、情緒…等;不論是快樂或者痛苦,滿意還是不滿,都已幹擾清淨的心,讓煩惱生起了。

  意識是妄心,而非常住的真心。識遇境而變,情緒亦跟著受影響,時好時壞,虛妄不實,故爲妄心。

  真心其本質是清淨無染,如鏡照物,不被物染;如空有雲,不被雲遮。其妙用是見、聞、覺、知,對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鏡照物,真實呈現一般。

  妄心即是妄念,念有善有惡;有時起惡念,有時起善念,念即妄,故稱妄念。真心簡稱心,心無善惡之別,非善非惡也。

  若心是善,念念當善;若心是惡,念念當惡;若心善惡皆有,便是善惡不分;若心不知善惡,便形同草木。故此心是平等,而不妄起分別,故名爲真。

  心是體,念是用,知體方能應用自如;心是如,念是來,知如才能來去無住。心是主,念是客,主本常住客有往來;心是人,念是水,人觀其水水本自流。

  

《明心見性》

  心爲性之用,性爲心之體;無性則無心,無心則無性。心性本無別,體用分別說,真心之體性,其性本來無,究竟皆空寂,無物可染著,無法可言說,無事可譬喻,思量不能及。空性本無別,何來有對待,若能起分別,虛空成兩半。

  見相而著相,不悟其空相;諸法因緣生,明瞭知「無相」。遇境而起念,念上有妄想;念念皆不實,觀此自「無念」。於外不著相,向內不落空;法性無自體,當下悟「無住」。若能悟叁者,便是見性人,此爲頓教法,愚人不可悉。

  真空之性體,六祖之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證悟本來無,一切無所住,參透「無」一字,心地自光明,諸君如實觀,法法盡如是。

  

禍福本無 → 惟人自召

  吉凶本無 → 惟人自找

  苦樂本無 → 惟人自想

  順逆本無 → 惟人自分

  得失本無 → 惟人自心

  成敗本無 → 惟人自求

  興衰本無 → 惟人自認

  榮辱本無 → 惟人自尊

  貴賤本無 → 惟人自別

  貧富本無 → 惟人自貪

  善惡本無 → 惟人自起

  好壞本無 → 惟人自惡

  生死本無 → 惟人自迷

  身心本無 → 惟人自愚

  空有本無 → 惟人自偏

  凡聖本無 → 惟人自邪

  諸相本無 → 惟人自著

  心念本無 → 惟人自有

  法性本無 → 惟人自住

  妙有之應用,六祖大師之所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理事無所礙,空有皆自在,念念不執迷,自然生其心。此是曹溪水,順乘般若舟,智者速上船,一路到彼岸。

  

《不求順境》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叁、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九、見利不求沽分,利沽分則癡心亦動。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

   ──節錄《寶王叁昧論》

  常人深怕逆境現前,卻貪愛順境來臨,孰不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告誡!故行者,當要勇於面對一切逆境,在困境中修行,在艱難中體悟。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物有成住壞空,身有生老病死,此變化本是自然法則,故行者不可執此念,妄想身要無病痛,而應甘心接受,體認無常!身若無病,心又無定,則易貪欲叢生,反是障道矣!此段:不求身無病。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山有高低,路有曲折,人有起伏,事有難易。故行者不可執此念,妄想爲人處世,事事順遂,處處如意;更不應畏懼困難,而要在難中,體認悟境,找到出口。若常遇事無難,則驕心必生;又無戒慎恐懼之覺,則奢侈必起。此段:不求世無難。

  叁、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凡心無始劫以來,無明遮蔽,意念紛飛,識心分別,妄想執著,怎能一時無障礙呢?若要探究本心,當不求妄念止息,不受昏沈散亂所幹擾,只要如實觀照,定有見性之期。若行者自覺無障,則道心不進,道業不成,所學必是躐等不實。此段:不求心無障。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修行之事,非常人可爲,今已立志,怎怕魔難來?何況此魔,皆是自心而生,豈有自怕己之憂。行菩薩道者,如不經魔考試煉,又如何生生世世度盡一切眾生呀!若無魔難,則誓願怎能堅固。此段:不求行無魔。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故求天難,求人更難。做事有成有敗,成不足喜,敗不足憂,成敗興衰,常於瞬間變化未定。事在難中而成,才足以珍貴;若在易中而得,志存輕慢疏忽,則容易敗亡。此段:不求事易成。

  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益吾者,常有求於我;誇吾者,常毒害於我。故與人交往,應坦誠相對,所謂:忠言必是逆耳,良藥定是苦口。若只交益吾者,則有過人不提,有錯人不指,日久道義自損而不覺。此段:不求交益吾。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人皆要,他順於我;卻莫要,我順於他。順乎己意,則樂生;逆乎己意,則苦起。與人相處,應隨順大眾,則能隨緣,才可自在。故行者不求順遂適宜,而當改習氣,除好惡。若人盡順適於我,則心必自矜貢高。此段:不求己順適。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他如己身,人心我知,眾難我苦,人我一體。眾生有難,布施扶助,若無大眾,我亦不存,故施德不求回報。若有所求,此施無德,而是意有所圖,偽君子也。此段:不求施望報。

  九、見利不求沽分,利沽分則癡心亦動。

  只爲名利,相互傷害,鳥爲食亡,人爲財死。見人得利,是他人辛勤而來,福報所積而有,故見利不起貪心,不求沽分給己。人願將利分,則必有詐;己若不察,則癡心妄動,終將後悔。此段:不求利沽分。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無心之過,卻被人記。使人誤解是常有之事,若事事要解釋,終日定無寧靜之時,內心亦不快活。但應反思己身,有無過失;有過認錯,無過放下。故被抑不求申訴說明,若有不甘,則反遭他人怨恨滋生,從此惡緣不斷。此段:不求事申明。

  結語:

  俗語雲:「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此篇勸人十點無求,不外乎人事、名利、難易、順逆、得失。

  所謂智者「居礙反通」:於懷疑處,反有悟時;於障礙處,反能通達。但愚者「求通反礙」:心想求通,反而有礙;心想求悟,反落於迷。

  是故聖人設教:於有處說無,於空處說有;於難事說易,於易事說難。只爲破除眾生「執著」二字。請諸位行者,細細參之!

  

《達摩四行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明理方知,修行之道;明理能行,解行相應。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

  自迷不悟,故藉經教,來悟心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眾生皆有佛性,被客塵所迷,妄想所覆,故不能顯了。

  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

  捨妄歸真,凝神安住,心如牆壁,如如不動,如是觀照。

  無自無他,凡聖等一,

  無分別對待,凡聖同等。

  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

  內心堅固,不被境轉;藉教悟心,不被經轉。此即契入,與理冥符。

  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

  既無分別,寂然解脫,無爲自在,此從理上悟入。

  行入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叁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一切修行,不離四行。

  雲何報冤行?

  此言遇逆境,當修「報冤行」。雲何報冤行?即是甘心受報,都無冤訴。

  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

  修行人,遇逆境時,當自念言:因爲「棄本從末」,故造諸罪;果爲「惡業果熟」,故受諸報。明此因果,「甘…

《隨緣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