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無過的境界。這雖然不容易做到,肯去做必然能夠改進!
何謂「過」?「惡不該爲而爲,善該爲而不爲。」犯此便是「過」矣!故當日日反問于己,時時提起觀照,自省下列之問題:
我有服務別人嗎?
人生以服務爲目的。我是否天天爲人服務呢?還是希望被人服務、招待、侍奉呢?或是要計較誰做的比較多呢?若是做的比較多,真的是吃虧嗎?想想看,「能爲人服務,總比被服務好。」因爲那是代表我們心態正確,身體健康,才有機會爲人服務,所以請常講:「需要我服務嗎?」
我有幫助別人嗎?
人類以互助爲本質。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是否能適時伸出援手呢?人生總有不如意,不論是身的病苦或心的創傷,總需要有人給與經濟、物質上的幫助及精神上的鼓勵呀!所以我們要善于觀察,主動去幫助別人,而且要維護其尊嚴,故請常講:「我可以幫忙嗎?」
我有得罪別人嗎?
人常無意中得罪別人,而不自知。如應對的態度、說話的口氣、肢體語言、眼神或利益上的分配等;若察覺自己的人際關系不佳,就應當警覺到!所以要注意自我的言行,時時「謹言慎行」才是。
我有傷害別人嗎?
對人不善,就是傷害。不論道人是非、批判別人、加罪別人、排斥別人、嫉妒別人、貶低別人…等言行或惡念,皆是傷害別人!人性光輝是善良的象征,所以我們要贊歎別人、肯定別人、欣賞別人,把別人的成就,當成自己的成就一樣呀!
我有善盡職責嗎?
知道自己的定位後,才了解職責所在,所謂:「在其位,謀其政。」每個人扮好自己的角色,充分發揮能力,貢獻于國家、社會、團體、公司、家庭…等地方,唯有這樣,才能善盡職責。
我有生起煩惱嗎?
生氣是無能的表現,煩惱是無知的表露。人常生起消極的念頭、負面的情緒,使自己跌入萬丈的深淵,走進生命的幽谷,由于妄想、執著之作祟,所以煩惱不斷、憂慮不減。我們當思惟:「念念生滅無常。」,故不要讓不實的念頭,變成內在的情緒。而要時時察覺,抛開一切的煩惱。
人是健忘的,平常所學的知識、學問、方法、技巧,當遇到境界時,總是不管用,不是被境轉,就是陷入其中,而未能察覺,所以我們要念念覺知,有無生起不善的念頭;時時觀照,有無做錯事的時候;日日反省,有無徹底洗滌心垢。
若能如此必能改過遷善,令惡不生,使善增長,內在自然心安理得,一切痛苦煩惱隨之而去,所有快樂幸福便由此而起。
《言必慎乎》
人無意間,常傷人矣!不論有意中傷,或無意道出,皆已壞其彼此情誼。故言必謹慎,切勿無的放矢,傷人亦傷己。
父母常出言不當,傷害兒女自尊;子女常出言不諱,刺痛雙親心坎;晚輩憑個人之見,隨意批評師長;長輩倚老賣老,任意教訓一番;同侪間正面沖突,或者背後挑撥,皆已兩敗俱傷。
話人人會說,會講的卻是很少;能不爲己講、不爲私講、不爲好惡講、不爲名利講者,則更希有。
不論要修身養性,或談倫理道德,甚至明心見性,若不從「言修」,則難成矣!
《幸福人生》
人常想要讓日子過得更好,卻不知過好每個日子。幸福的人生,就是要自我覺醒;其方法爲「改變觀念」,改變對人生、生活、生命的看法。
不論我們對一切的事物,或者任何的境界,都要有正確的觀念及心態。例如以下的概念:
一、家庭並非包袱
父母不是要孩子的錢,而要孩子的關心、孝順。
配偶不是要您的抱怨,而要對方的尊重、鼓勵。
孩子不是要您的要求,而要父母的肯定、支持。
家人不是要您的成就,而要您過得平安、快樂。
二、事業並非壓力
老板不是要剝削員工,而是要員工盡心盡力。
主管不是要壓抑部屬,而是要部屬用心做事。
部屬不是要推卸責任,而是要主管真心對待。
同事不是要排斥我們,而是要我們將心比心。
客戶不是要占盡便宜,而是要公司誠心處理。
叁、人際並非複雜
親情不是包袱,而是一種責任。
愛情不是煩惱,而是一種付出。
友情不是牽絆,而是一種關懷。
道情不是依賴,而是一種鼓勵。
同情不是口頭,而是一種行動。
人要清楚自己要什麼,而不是每天活在抱怨、緊張、恐懼、壓力、競爭…等煩惱中,而要快樂、甯靜、祥和、心安,把心靜下來,好好想清楚,什麼才是您要的人生呀!
《個性與人性》
一者、了解個性,可以修正。
所謂個性,是每個人的特性。知道自己的個性,就能去尋找適合您的工作,選擇適當的對象,做您興趣的事情,過您想過的生活,但是這範圍太狹隘了,因爲只活在自我的框框裏,所以要改掉不好的部份,才能突破此屏障,使自己的人生海闊天空。
人的個性不是單一,而是錯綜複雜的,所以應靜下心來觀察自己的個性,是屬于哪幾型的綜合體,以便自我修正。
小心型。迷糊型。慢條型。急躁型。觀察型。思考型。猶豫型。行動型。果決型。完美型。固執型。善變型。配合型。老大型。堅強型。軟弱型。精明型。能幹型。憨厚型。愛現型。內斂型。沖動型。冷靜型。熱情型。冷漠型。好勝型。辯論型。膽小型。投機型。逃避型。樂觀型。悲觀型。積極型。輕浮型。穩重型。強悍型。好動型。自卑型。自傲型。別扭型。
二者、明白人性,可以共處。
所謂人性,是人類共同的特性。不論是內在的意念,或是外在的行爲,皆有此傾向。知道人性,才好相處;知道物性,才好應用。所以要用心來觀察人性,若能深入了解,您就可領悟到處世的智慧。
1、人性喜歡:
被人肯定,被人尊重,被人關心,被人愛護,被人提拔,被人贊美,被人鼓勵,被人重視。
2、人性討厭:
被人否定,被人輕視,被人侮辱,被人冷落,被人誤會,被人陷害,被人毀謗,被人命令,被人說服,被人反對,被人排斥,被人指責,被人漏氣,被人拆穿,被人超越,被人安排,被人愚弄,被人嘲笑,被人懷疑,被人挑選。
《易經》談陰陽,其哲理爲「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便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人類中同的是「人性」,不同的是「個性」,故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便是此道理。
《體諒人性》
談到人性,每個人對此看法各有不同。有人認爲人性是醜陋的,又有人認爲人性是可怕的,還有人認爲人性是自私的、不可信任的;只有少數人認爲人性是善良的、光明的。
綜觀以上所談,簡略來分,人性是有善、有惡的。故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則說「人性本惡」。以孟子論點來說:人不論如何喪盡天良,終有良心發現的時候,故曾子言:「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是以人性光明面來說的。
再以荀子觀點來看:人有根深柢固的毛病、習氣、貪婪、自私…等劣根性,所以唯有透過教導加以指正、約束,才可使人改過遷善,這是以人性黑暗面來說的。
我們平心而論,人性是「善變」的。有時善,有時惡;好人也有壞的時候,壞人亦有好的時候。人常因情緒而失去了理智,因無明而失去了智慧,因貪婪而失去了良心,因自保而失去了道義。從古至今,由中到外,皆是如此,因此我們折衷來說,人性是「時善時惡」的。
自古聖賢,總給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唯獨小人,才會趕盡殺絕置人于死地。所以人應效法聖賢:「要知道人性,但不要拆穿人性;要體諒人性、但不要對人性失望。」因爲大部分的人,皆是無知的小孩,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了解欲望》
經雲:「有求皆苦,無求即樂。」此「求」爲欲求也。人要經過不斷的學習、觀察、覺知,才能不被欲望所困,且能自在的生活,悠閑的度日。
一、欲望的種類:
1、生理欲望-食欲、性欲、睡欲、觸欲、視欲、聽欲、嗅欲…。
2、心理欲望-順境、操控…。
3、物質欲望-金錢、物質、財産…。
4、精神欲望-地位、聲名、權勢、尊重…。
二、欲望的生起:
1、由外的刺激-聞香而生起食欲。
2、由內的想象-幻想而生起性欲。
3、自然的生起-時間到生起睡欲。
叁、欲望的作用:
1、使人向上-奮鬥的原動力。
2、使人墮落-迷失的致命力。
3、使人快樂-暫時的滿足感。
4、使人痛苦-長期的失落感。
5、使人心亂-盲目的去追尋。
四、欲望的處理:
1、由邪轉正-將惡念轉爲善念。
2、由多漸少-清楚自己要什麼。
3、由迷變悟-知一切無常生滅。
4、不取不舍-適度來處理需求。
《瓜熟蒂落》
成功是最後的結果,其過程要不停的努力;成道是最終的目的,其過程要不斷的精進。除此之外,別無例外;離此法則,別無他法。
世人常問,何時成就?行者常想,何時開悟?若欲問此答案,便是妄想!水果成熟,自然落地。無須問,何時收成?無須想,何時能好?若要強求,則因緣未熟,條件未成,一切皆不具備,故俗言:「強摘的水果,不會甜。」當因緣條件具足,該成功的就成功,應開悟的就開悟,非是強求可得。
凡事要一門深入,專心一致。坐禅之人,只管打坐,不起二心;念佛之人,只管念佛,不生二念,從散亂,坐到禅定,因定發慧,明心見性;由散心念到一心,理事無礙,心開悟解。老實修行,方能具足因緣;精進不退,方可條件成熟。
人生沒有僥幸,修行沒有捷徑。有什麼,就什麼!該開花,就開花;當結果,就結果;應落地時,不用懷疑,不用擔心,直下便落地。
《內心世界的探索》
每個人都有煩惱,但又如何解決呢?每個人都有疑惑,但又如何解答呢?是我們的心生起煩惱,是我們的心生起疑惑,所以只要從心下手,必然可以找到您要的答案!
心中最主要的障礙,莫過于貪瞋癡。「想要」是貪欲在作祟,「不要」是瞋恨所引發,「無知」是愚癡的表現,要想去除此問題,正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言:「雖種種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無解脫之理。」所以我們要從自心下手,徹底洗滌心中的汙垢,走出內心的陷阱,從此過著自在的人生!
當您看到這份資料時,可以列印出來;自我檢視其內心世界,有多少項是潛意識裏面的念頭,若是有的話,請于□中打勾,以便自我省思或是去參訪善知識。
一、每個人都不知,內心的真實狀態。
□不知自己要什麼 □不知自己求什麼
□不知自己爲什麼 □不知自己有什麼
□不知自己無什麼 □不知自己想什麼
□不知自己做什麼 □不知自己說什麼
□不知自己會什麼 □不知自己能什麼
□不知自己是什麼 □不知自己………
二、每個人都想要,其心中所貪愛的。
□想要別人的尊重 □想要別人的注意
□想要別人的關心 □想要別人的幫忙
□想要別人的重視 □想要別人的認同
□想要別人的服從 □想要別人的配合
□想要別人的肯定 □想要別人的支持
□想要別人的疼愛 □想要別人的鼓勵
□想要別人的開導 □想要別人的照顧
□想要別人的掌聲 □想要別人的喝采
□想要別人的贊美 □想要別人的提拔
□想要別人的資源 □想要別人的關系
□想要別人的財富 □想要別人的地位
□想要別人的權勢 □想要別人的才幹
□想要別人的所愛 □想要別人的智慧
□想要別人的美貌 □想要別人的口才
□想要別人的能力 □想要別人的優點
□想要別人的專長 □想要別人的傾聽
□想要別人的保護 □想要別人的主動
□想要別人的服務 □想要別人的成全
□想要自己的地方 □想要自己的舞臺
□想要自己的團體 □想要自己的所愛
□想要自己的時間 □想要自己的空間
□想要自己的生活 □想要自己的……
叁、每個人都不要,其心中所厭惡的。
□不要別人的幹涉 □不要別人的啰唆
□不要別人的打擾 □不要別人的使喚
□不要別人的謾罵 □不要別人的約束
□不要別人的說服 □不要別人的叛逆
□不要別人的背叛 □不要別人的破壞
□不要別人的壓榨 □不要別人的包袱
□不要別人的毀謗 □不要別人的傷害
□不要別人的侮辱 □不要別人的虛僞
□不要別人的無理 □不要別人的自大
□不要別人的依賴 □不要別人的無知
□不要別人的魯莽 □不要別人的批評
□不要別人的猜忌 □不要別人的脅迫
□不要別人的敏感 □不要別人的主觀
□不要別人的推卸 □不要別人的挑撥
□不要別人的冷漠 □不要別人的唠叨
□不要別人的誤會 □不要別人的排斥
□不要別人的輕視 □不要別人的否定
□不要別人的被動 □不要別人的占有
□不要別人的欺騙 □不要別人的抱怨
□不要別人的垃圾 □不要別人的強迫
□不要自己有煩惱 □不要自己有病苦
□不要自己有障礙 □不要自己有負擔
□不要自己有壓力 □不要自己有負債
□不要自己有問題 □不要自己有恐懼
□不要自己有緊張 □不要自己有不安
□不要自己有情緒 □不要自己有束縛
□不要自己有危機 □不要自己有挫折
□不要自己有失敗 □不要自己有困惑
□不要自己有得失 □不要自己有過失
□不要自己有愚昧 □不要自己有……
《隨緣自在 第一章 心靈良方》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