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生过得不快乐,生活过得不惬意。又为何感觉不是自己呢?因它时好时坏,变化无常,故不真实,应趁早看清此真相,不要再被它愚弄!
我们要如何看清?当感觉生起时,把它当成观察的对象,不要跟它起舞,然后专注感觉的变化,“生起、沸腾、淡化、消失”,此念头灭后,很快又会攀缘其他的情境,心念生灭不息,永无止境…。
透过观察,便能了解外境及心境的关系,以及之间的变化;时间久了,自然就有功夫,便可体会《心经》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境界了。
《勇敢去做》
当人决定任何事之后,就不应该有所怀疑或后悔,而是要清楚的往前走。
有一位修行者,为了追求真理,一日独自进入森林。他开始找寻一处安静且适合禅坐的地方,刚开始时身心放松,一心专注的用功,直到入夜之后,听到野兽的叫声及山中魑魅魍魉的谈话声,内心便失去定力,全身毛骨悚然,恍如处在鬼城。
隔天一早,便决定离开可怕的森林,就在半路上,他正好看到一头年老的大象,蹒跚的走到一棵大树旁,慢慢的躺下来,身体虽然很疲惫,但眼神却是安详又宁静。
当修行人见到这一幕,内心十分感慨:「连大象都懂得离开象群,来安度牠的晚年;而我却要躲回人群中,禁不起孤独、寂寞及内心的恐惧。」于是再走入森林,直到开悟为止!
没有人强迫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是当初自己的决定,不论工作、结婚、生子或是修行皆是如此。人不要后悔,而要无怨无悔;只要是对的,决定了就勇敢去做吧!
《清净的心》
万物本来都是纯洁的,佛性本来是清净的,众生又为何生起烦恼,而苦不堪言呢?
一位禅师,为了教导愚昧的弟子,让他们知道「佛性本自清净」,便耐心的等待时机。直到有一天,禅师和弟子们一起散步,刚好路上有一张包香水的纸片和一条绑死鱼的草绳,眼见时机已到,禅师便故意问:「纸本来香的吗?」弟子答:「不是,因包香水而香。」接着问:「绳本来臭的吗?」又回答:「不是,因绑死鱼而臭。」
此时禅师才对弟子们开示:「众生的佛性,本来是清净无染,只因染着一切物欲,使清净的心变为贪心、瞋心、痴心,而迷失了清净的本质;只要能把握住此清净的心,便可把贪心变戒心、瞋心转定心、痴心化慧心,将贪、瞋、痴转为戒、定、慧。」弟子们闻后,感悟极深,从此用清净之心来修行。
知何因缘让我们苦,知何因缘让我们乐,只要能远离不善的因缘,自然就是善因缘。
《在生活中历练》
人常问如何修行,要用哪个法门去修行?孰不知在生活中修行,在红尘中历练。
有一户卖饼人家的儿子,从小心地善良,由于住在寺院旁边,所以每天送十个饼来供养寺中的道悟禅师。
但禅师每次都留下一个饼,并对他说:「我送给您,用来庇荫您以后的子孙。」
有一日,他独自的想:「饼是我送去,又为何反馈于我呢?莫非禅师别有用意?」于是便去请教禅师。
道悟禅师就说:「饼是您拿来的,反送于您,我有何过失?」具有善根的他,颇有领会,是我造的因,必然是我得的果,于是向禅师请求出家。
道悟禅师则说:「您过去崇尚福善,今又信我之言,就取法名为『崇信』。」崇信从此在其师身边服侍。
不知经过多久岁月,有天,崇信带着疑惑的语气请问道悟禅师:「弟子来此之后,一直没受到师父您佛法心要的教导…」
道悟禅师心平气和的说:「哪里没有教导您。您拿茶来,我就接;您端饭来,我就吃;您作礼时,我点头。何处不是在教导您佛法的心要呢?」崇信低头久久无语……。
道悟禅师这时开口便说「要见性,直下便见;再去思索,即偏差啊!」崇信当下开悟。
修行不离生活,离开生活就难以悟道。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何处不是悟道的契机呢?只要把握当下,用心体悟,则处处都是大道!
《好好的过人生》
花不见得比草幸福,月不见得比日温馨;您不见得比我痛苦,我不见得比您快乐。幸福是没有一定的标准,快乐也没有一定的准则,完全决定在自己主观的认知。
富有并非代表快乐,贫穷并非表示痛苦,苦乐是自我内心所创造的偏见。正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般人,经不起恶劣的环境,穷困的生活,总是忧愁度日;然而颜回虽是如此,但也不会影响到他乐天知命的态度及快乐的生活。
我们可以为痛苦找借口,亦可为快乐找理由,存乎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有一天,孔子到泰山游览,于郊外的路旁见到一老者,名叫荣启期。看他身穿粗衣,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因而问:「先生,您为何这样快乐?」荣启期答:「我之所以快乐的理由很多:例如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我今为人,此一乐也;这个时代,男女有别,男尊女卑,今为男子,此二乐也;人生无常,有众多人,年少夭折,我今九十,此三乐也。」
所以,人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快乐找理由,如工作稳定、身体健康、家人平安、有知己好友……。
活得快乐,是因为人生有意义;活得痛苦,是因为人生无目标。所以奉劝诸位,人要有清楚的目标,才知道如何往前走;往前走的目的,不是为了名利,而是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才是呀!
《唯心是用》
人之所以会盲目追求,只因不知「自心」具足一切,故不停地往外面的世界攀缘;深怕自己没有、不足、不够,深怕别人轻视、嘲笑、批评,所以常不自觉的跟人家比、跟别人走、跟境界转,接着就迷失了自己。
当弘忍和尚为惠能大师开示《金刚经》到一半时,六祖当下大彻大悟,有感而发道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再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此语一出,讲明自性本心的内涵,也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并不缺乏、不空虚、不寂寞,相反的是,一切幸福、快乐、清净、自在,皆在「自心」。
但一般人为何不能察觉其心呢?六祖言:「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也就是说,世人的心本来充满了智慧觉性,只因攀缘外在的现象,所以迷失智慧的心、清净的心、圆满的心,反而变成愚痴的心、烦恼的心、贪婪的心。
现代人到底在忙碌什么?表面是为了追逐名利其实是不懂自心的妄想!现代人到底在烦恼什么?表面上是为了家庭事业,其实是不懂自心的执着!人常看到外面,却迷失内心;认识别人,却不认识自己。说起来,真是好笑;论起来,真是讽刺。
要快乐,自心知足不就有了吗?要幸福,自心感恩不就有了吗?要清净,自心无乱不就有了吗?要自在,自心随缘不就有了吗?因此一切唯心所造所以要善用您的「自心」啊!
《内心的黑洞》
当眼睛闭上,眼前一片漆黑;当入睡时,脑袋即陷入昏沈。人若濒临死亡,则内在最深沈的意识,即全部涌现!多数人惊慌失措,且无能作主;唯有真修行者,宁静安详,走他该走的路。
活着是怎么状态,死后便是那个样子。若不能把握现在,那要等到何时呢?
我们应积极面对自我,勇敢的探索内在,将生命中所有的障碍去除;因为那些本来是没有,是无知的脑袋所创造出来的呀!障碍内心的概念及情绪很多,其中最深的莫过于恐惧。
人类根深柢固的恐惧,则是死亡;但死亡又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所以人们畏惧它,亦对它感到无奈!
出生是缘生,死亡是缘灭,生死乃为因缘的变化。了解此理,方能随缘而安;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谁也留不住。
无谓的恐惧与不安,只不过徒增烦恼罢了,让我们静下心来,念一句佛!此身走得潇洒,彼身变得自在!
《知过改过无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贤人有道德、有情操,况且每日反省,时时自我警惕,何况是我们无德行、常造恶的一般凡夫呢?
人生不外乎二件事,便是学习「做人」与「做事」而已。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反省我们「做事」的态度。大部分的人,不愿全心全力为公司付出,为社会贡献,为全人类谋福祉;只愿为自己的家庭,或所爱的人牺牲奉献;甚至有些人,自私到不愿为任何人付出,包括自己的亲人。这种人凡事只想拥有,却不愿贡献一点心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反省我们「做人」的道德。人不可轻言寡信,朝令夕改;不可重贵轻卑,攀附权势,欺压弱势;不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不可不守伦理,不敬师长;不可不重仁义,忘恩负义;不可不知廉耻,无惭无愧;不可玩弄于人,自以为是;不可伤天害理,不知因果。只管自己是否对不起人,不要瞋恨计较别人如何对我。
「传不习乎?」是反省我们「学习」的精神。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然而我们总是应付了事!课前无预习,课后无温习,听完就算了,也不去思惟所教的道理,总以为懂了;等到遇到事情,便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这不但辜负了老师,也对不起自己,这样的学习有何意义?
从今以后,我们应老实面对自己,而不是做给人家看。首先要「知过」,知道自己不好的习气、错误的观念、不当的行为及言语。不要逃避自我的内在,时时深入内心,去察觉动机及深层的意识,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有那些过错。
再来要「改过」,知过若不能改,又有何用呢?改要从「起心动念处」下手,因为一切唯心所造。改过的心要坚决,不可退缩,不可放弃,时常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改变」!
最后才能「无过」,颜回不贰过,常为后人所景仰。佛家有言:「菩萨畏因」,亦是要我们达…
《随缘自在 第一章 心灵良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