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生過得不快樂,生活過得不惬意。又爲何感覺不是自己呢?因它時好時壞,變化無常,故不真實,應趁早看清此真相,不要再被它愚弄!
我們要如何看清?當感覺生起時,把它當成觀察的對象,不要跟它起舞,然後專注感覺的變化,“生起、沸騰、淡化、消失”,此念頭滅後,很快又會攀緣其他的情境,心念生滅不息,永無止境…。
透過觀察,便能了解外境及心境的關系,以及之間的變化;時間久了,自然就有功夫,便可體會《心經》所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的境界了。
《勇敢去做》
當人決定任何事之後,就不應該有所懷疑或後悔,而是要清楚的往前走。
有一位修行者,爲了追求真理,一日獨自進入森林。他開始找尋一處安靜且適合禅坐的地方,剛開始時身心放松,一心專注的用功,直到入夜之後,聽到野獸的叫聲及山中魑魅魍魉的談話聲,內心便失去定力,全身毛骨悚然,恍如處在鬼城。
隔天一早,便決定離開可怕的森林,就在半路上,他正好看到一頭年老的大象,蹒跚的走到一棵大樹旁,慢慢的躺下來,身體雖然很疲憊,但眼神卻是安詳又甯靜。
當修行人見到這一幕,內心十分感慨:「連大象都懂得離開象群,來安度牠的晚年;而我卻要躲回人群中,禁不起孤獨、寂寞及內心的恐懼。」于是再走入森林,直到開悟爲止!
沒有人強迫我們做任何的事情,都是當初自己的決定,不論工作、結婚、生子或是修行皆是如此。人不要後悔,而要無怨無悔;只要是對的,決定了就勇敢去做吧!
《清淨的心》
萬物本來都是純潔的,佛性本來是清淨的,衆生又爲何生起煩惱,而苦不堪言呢?
一位禅師,爲了教導愚昧的弟子,讓他們知道「佛性本自清淨」,便耐心的等待時機。直到有一天,禅師和弟子們一起散步,剛好路上有一張包香水的紙片和一條綁死魚的草繩,眼見時機已到,禅師便故意問:「紙本來香的嗎?」弟子答:「不是,因包香水而香。」接著問:「繩本來臭的嗎?」又回答:「不是,因綁死魚而臭。」
此時禅師才對弟子們開示:「衆生的佛性,本來是清淨無染,只因染著一切物欲,使清淨的心變爲貪心、瞋心、癡心,而迷失了清淨的本質;只要能把握住此清淨的心,便可把貪心變戒心、瞋心轉定心、癡心化慧心,將貪、瞋、癡轉爲戒、定、慧。」弟子們聞後,感悟極深,從此用清淨之心來修行。
知何因緣讓我們苦,知何因緣讓我們樂,只要能遠離不善的因緣,自然就是善因緣。
《在生活中曆練》
人常問如何修行,要用哪個法門去修行?孰不知在生活中修行,在紅塵中曆練。
有一戶賣餅人家的兒子,從小心地善良,由于住在寺院旁邊,所以每天送十個餅來供養寺中的道悟禅師。
但禅師每次都留下一個餅,並對他說:「我送給您,用來庇蔭您以後的子孫。」
有一日,他獨自的想:「餅是我送去,又爲何反饋于我呢?莫非禅師別有用意?」于是便去請教禅師。
道悟禅師就說:「餅是您拿來的,反送于您,我有何過失?」具有善根的他,頗有領會,是我造的因,必然是我得的果,于是向禅師請求出家。
道悟禅師則說:「您過去崇尚福善,今又信我之言,就取法名爲『崇信』。」崇信從此在其師身邊服侍。
不知經過多久歲月,有天,崇信帶著疑惑的語氣請問道悟禅師:「弟子來此之後,一直沒受到師父您佛法心要的教導…」
道悟禅師心平氣和的說:「哪裏沒有教導您。您拿茶來,我就接;您端飯來,我就吃;您作禮時,我點頭。何處不是在教導您佛法的心要呢?」崇信低頭久久無語……。
道悟禅師這時開口便說「要見性,直下便見;再去思索,即偏差啊!」崇信當下開悟。
修行不離生活,離開生活就難以悟道。行住坐臥,動靜語默,何處不是悟道的契機呢?只要把握當下,用心體悟,則處處都是大道!
《好好的過人生》
花不見得比草幸福,月不見得比日溫馨;您不見得比我痛苦,我不見得比您快樂。幸福是沒有一定的標准,快樂也沒有一定的准則,完全決定在自己主觀的認知。
富有並非代表快樂,貧窮並非表示痛苦,苦樂是自我內心所創造的偏見。正如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般人,經不起惡劣的環境,窮困的生活,總是憂愁度日;然而顔回雖是如此,但也不會影響到他樂天知命的態度及快樂的生活。
我們可以爲痛苦找借口,亦可爲快樂找理由,存乎自己對人生的看法。有一天,孔子到泰山遊覽,于郊外的路旁見到一老者,名叫榮啓期。看他身穿粗衣,一邊彈琴一邊唱歌,因而問:「先生,您爲何這樣快樂?」榮啓期答:「我之所以快樂的理由很多:例如天生萬物,唯人爲貴,我今爲人,此一樂也;這個時代,男女有別,男尊女卑,今爲男子,此二樂也;人生無常,有衆多人,年少夭折,我今九十,此叁樂也。」
所以,人人都可以爲自己的快樂找理由,如工作穩定、身體健康、家人平安、有知己好友……。
活得快樂,是因爲人生有意義;活得痛苦,是因爲人生無目標。所以奉勸諸位,人要有清楚的目標,才知道如何往前走;往前走的目的,不是爲了名利,而是讓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才是呀!
《唯心是用》
人之所以會盲目追求,只因不知「自心」具足一切,故不停地往外面的世界攀緣;深怕自己沒有、不足、不夠,深怕別人輕視、嘲笑、批評,所以常不自覺的跟人家比、跟別人走、跟境界轉,接著就迷失了自己。
當弘忍和尚爲惠能大師開示《金剛經》到一半時,六祖當下大徹大悟,有感而發道出:「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再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此語一出,講明自性本心的內涵,也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內在並不缺乏、不空虛、不寂寞,相反的是,一切幸福、快樂、清淨、自在,皆在「自心」。
但一般人爲何不能察覺其心呢?六祖言:「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也就是說,世人的心本來充滿了智慧覺性,只因攀緣外在的現象,所以迷失智慧的心、清淨的心、圓滿的心,反而變成愚癡的心、煩惱的心、貪婪的心。
現代人到底在忙碌什麼?表面是爲了追逐名利其實是不懂自心的妄想!現代人到底在煩惱什麼?表面上是爲了家庭事業,其實是不懂自心的執著!人常看到外面,卻迷失內心;認識別人,卻不認識自己。說起來,真是好笑;論起來,真是諷刺。
要快樂,自心知足不就有了嗎?要幸福,自心感恩不就有了嗎?要清淨,自心無亂不就有了嗎?要自在,自心隨緣不就有了嗎?因此一切唯心所造所以要善用您的「自心」啊!
《內心的黑洞》
當眼睛閉上,眼前一片漆黑;當入睡時,腦袋即陷入昏沈。人若瀕臨死亡,則內在最深沈的意識,即全部湧現!多數人驚慌失措,且無能作主;唯有真修行者,甯靜安詳,走他該走的路。
活著是怎麼狀態,死後便是那個樣子。若不能把握現在,那要等到何時呢?
我們應積極面對自我,勇敢的探索內在,將生命中所有的障礙去除;因爲那些本來是沒有,是無知的腦袋所創造出來的呀!障礙內心的概念及情緒很多,其中最深的莫過于恐懼。
人類根深柢固的恐懼,則是死亡;但死亡又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所以人們畏懼它,亦對它感到無奈!
出生是緣生,死亡是緣滅,生死乃爲因緣的變化。了解此理,方能隨緣而安;該來的總會來,該去的誰也留不住。
無謂的恐懼與不安,只不過徒增煩惱罷了,讓我們靜下心來,念一句佛!此身走得潇灑,彼身變得自在!
《知過改過無過》
曾子曰:「吾日叁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賢人有道德、有情操,況且每日反省,時時自我警惕,何況是我們無德行、常造惡的一般凡夫呢?
人生不外乎二件事,便是學習「做人」與「做事」而已。
「爲人謀而不忠乎?」是反省我們「做事」的態度。大部分的人,不願全心全力爲公司付出,爲社會貢獻,爲全人類謀福祉;只願爲自己的家庭,或所愛的人犧牲奉獻;甚至有些人,自私到不願爲任何人付出,包括自己的親人。這種人凡事只想擁有,卻不願貢獻一點心力。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反省我們「做人」的道德。人不可輕言寡信,朝令夕改;不可重貴輕卑,攀附權勢,欺壓弱勢;不可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不可不守倫理,不敬師長;不可不重仁義,忘恩負義;不可不知廉恥,無慚無愧;不可玩弄于人,自以爲是;不可傷天害理,不知因果。只管自己是否對不起人,不要瞋恨計較別人如何對我。
「傳不習乎?」是反省我們「學習」的精神。老師教導我們如何「做人」?怎樣「做事」?然而我們總是應付了事!課前無預習,課後無溫習,聽完就算了,也不去思惟所教的道理,總以爲懂了;等到遇到事情,便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這不但辜負了老師,也對不起自己,這樣的學習有何意義?
從今以後,我們應老實面對自己,而不是做給人家看。首先要「知過」,知道自己不好的習氣、錯誤的觀念、不當的行爲及言語。不要逃避自我的內在,時時深入內心,去察覺動機及深層的意識,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有那些過錯。
再來要「改過」,知過若不能改,又有何用呢?改要從「起心動念處」下手,因爲一切唯心所造。改過的心要堅決,不可退縮,不可放棄,時常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改變」!
最後才能「無過」,顔回不貳過,常爲後人所景仰。佛家有言:「菩薩畏因」,亦是要我們達…
《隨緣自在 第一章 心靈良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