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随缘自在 第一章 心灵良方

  

随缘自在

  

第一章/心灵良方 第二章/人生智慧

  

第三章/禅诗意境 第四章/修行随笔

  

第五章/般若要解 第六章/念佛心要

  自序

  

    理多反而不明理,路多反而不识路,人多反而无所依,话多反而无所据。

  人生有许多的歧路,让人不知何去何从?生命有许多的际遇,使人不知安身何处?到底要往前迈进,还是适可而止,有谁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人到底在追逐什么?是名利、权势、富贵、爱情、成道……?人究竟为何而活?为自己、家人、朋友、大众、真理……?

    人从何来?既然而生,又为何而来?人将何去?既然已死,又为何再生?生生死死,何时能止息?

    纵然了解,缘生缘灭之理,但又谁在生灭?往昔的我,和今之我,及未来的我,是同还是异?

    如何能破除妄想、放下执着、降伏其心?又如何活得自在、过得快乐、幸福美满?

    有许多的疑惑,更多的不解,有谁可以告诉我们答案?还有谁可以指导于我们?

    以上种种问题,也是我多年来的困惑,不知您是否也一样在找寻。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因此有疑当问,有惑当学,但又如何学起?

    憨山大师曾言:「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知此,可与言学矣!」意谓不知孔老之道,不悟佛家禅法,则不算是真学!

    孔子以仁道之礼,教人安身立命;老子以自然之道,劝人知足常乐;佛陀以智慧之理,助人解脱生死。若能依次第学习,则学问必然通达无碍,人生必然随缘自在。

    佛云:「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此藉由圣人的智慧,来开启我们的蒙昧,应是最稳当、最直接的方法。虽然「人生没有侥幸,修行没有捷径。」但透过前人的智慧,可避免后人的摸索。望以我肤浅之见,能带给读者心的契机!

  

2006年元宵出关之日

   达观谨序于/西迁斋

  

  

第一章 心灵良方

  

《慈悲的心》

  

有忏悔心的人,才能改过;

  有惭愧心的人,才能进步;

  有上进心的人,才能成就;

  有感恩心的人,才能知足;

  有平等心的人,才能无私;

  有谦卑心的人,才能恭敬;

  有包容心的人,才能体谅;

  有礼让心的人,才能尊贤;

  有道德心的人,才能自重;

  有清净心的人,才能悟道;

  有智慧心的人,才能处世;

  有慈悲心的人,才能度人。

  

《生命中的大海》

  身体是生命的一部份,心理也是生命的一部份,那么身心合起来呢?亦不是生命的全部!身心只不过是,生命的展现,而非其本质。

  有对师徒散步到海边,师父问徒儿:「你看到什么?」徒弟回答:「见到海浪。」

  师又问:「是见到海?还是浪?」徒答:「应该是见到浪。我看到小浪,一会儿又看到大浪;我看到浪花溅起,一会儿又看到浪花溅落;我看到海浪潮起,一会儿又看到海浪潮落。所以,我是见到浪。」

  过了许久,师父对徒儿开示说:「你只见其浪,却不见其海。你只看到浪的动荡不安,听到浪的波涛澎湃,却感受不到大海的宁静,也看不到大海的全貌,难怪你不能体悟真理!」

  我们常感到被身心所绑,如身体的病痛,心中的情绪。身体有生、老、病、死,心理有喜、怒、哀、乐,被这些变化的过程所折磨、干扰。身心的变化就像海浪一样,时好时坏;有时兴奋莫名,有时痛不欲生。

  但却始终没有见到生命的本质,如同不见大海一样;没有体会过生命的清净,像似未曾感受到大海的宁静一般。

  该是心静下来的时候了!不要再把注意力摆在不安之处,此处是身心世界、名闻利养、人我对待它是暂时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实的、痛苦的啊!

  好好去领悟什么是生命,方能真正的享受生命的清净与自在。

  

《寻找快乐的方法》

  以前有位富翁,他虽然很有钱却是闷闷不乐,故贴个告示:「只要有人能教我快乐,我愿意把财产分一半给对方。」但是很多人来教,他始终快乐不起来。所以富翁就出去寻找快乐的方法。

  首先他遇到一位书生,此人这样说:「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欲望所造成的,故断除欲望,您就会快乐了!」富翁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可是他做不到。

  继续找到一位隐者,此人告诉他:「只要远离造成痛苦的原因,快乐不就生起了!」他亦认为讲得很对,但是依旧办不到。

  最后遇到一位先知,此人悠闲的问:「一年有四季变化,您是否愿意接受天气的转变?」他答:「愿意!」再问:「土地有沧海桑田的时候,您是否愿意接受大地的变迁?」再答:「愿意!」最后问:「人有生老病死,您是否愿意接受人生的无常?」亦答:「愿意!」

  此时先知微笑着说:「我已经教您快乐的方法了!那就是无论遇到任何事情,您的心都去『接受它』吧!」富翁终于有所领悟。

  

《活得像自己》

  世界现今有六十五亿人口,没有人跟自己一样,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不用与人比较,不用活在别人的价值观,只要认识自身的条件,按照其能力去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很快乐的!

  俗话有言:「人比人,气死人。」其意思是说,比较使人产生痛苦。矮的人不要跟高的比,丑的人不要跟美的比,胖的人不要跟瘦的比,病的人不要跟健康的比,贫穷的人不要跟富有的比,无的人不要跟有的比……。

  有一则寓言故事说:有只乌鸦,高高坐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一副逍遥自在的模样。树下刚好有只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做吗?」

  乌鸦回答:「当然可以,有什么不可的呢?」于是兔子便坐在树下,开始休息了。突然间,一只狐狸出现了,狐狸趁兔子不注意的时候,跳向前把牠给吃了!

  这故事给我们启示:不必羡慕人家,或是模仿别人,因为每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其结果也就不同。了解自己的实力,明白自身的处境,才是重要。世间的一切事物,是永远也比不完的,只要清楚自己可以做好什么,那才是最重要!

  有一人爱好骑马,就跟马师学习马术。经一个月的训练,也成为精通骑术之人。后来与他的老师比赛,屡跑屡败,故忿忿不平的说:「老师一定有绝招未教,不然学生怎么跑不赢呢?」

  老师笑笑的回答:「那是您的得失心,输给了我!」学生问:「为什么?」

  马师说:「当落后我的时候,您急得想超越我;当领先我的时候,您害怕被我超越。因为有比较的得失心在作祟,故不能一心一意的往前跑,所以屡跑屡败啊!」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告诉我们,不要活在时间的陷阱里面;因为过去已逝,现在无常,未来未及,日日不可得,时时不可得,念念不可得,故也不要用时间来比较啊!

  不要常提过去是如何风光,亦勿须说现在是怎样糟糕,更不用去臆想未来是多么落魄,因为「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现在种种,譬如今日生。」所以我们要用心活在每个当下,把握每个日子,不要活在过去的回忆中。

  既不要跟人比,也不用和时间比,那是要跟自己比吗?亦不要跟自己比!为什么呢?以体力来说,年年衰老;以记忆力来看,日日衰退;以客观的环境来论,条件时时在改变;以主观的自我来讲,想法念念在更新,所以才说:亦不要跟自己比。

  再说,跟自己比就会有压力、有期许,结果不能如愿以偿,就会有挫折、有得失,到最后还是会苦不堪言的。

  总而言之,把比较的心态放下,随自己的条件、能力,随环境的改变、造化,随一切因缘的生灭、聚散,让每个人「活得像自己」,就能安身立命,安然自在了。

  

《得失之心》

  人之痛苦来自分别,分别又原归于比较,比较则会产生得失,得失造成内心情绪,情绪使心失去清净,一切痛苦烦恼油然而生。

  有得之心,使人快乐;失去之心,让人痛苦。有得之心,是不实;失去之心,亦是不实。

  不实就是虚假,虚假便是假相,假相即是短暂,短暂则是生灭,生灭本是无常;无常之理本无得失,缘起假名为「得」,缘灭假名为「失」,皆因诸法所生,众缘所成,其性本空,故本无得失之事,大众不明真相,而妄起得失之心。

  昔有一人,姓东门,名吴。一日其子往生,心却无忧,其妻则曰:「夫爱子之情,天下无人能比,今子死而不忧何也?」东门吴回曰:「未生子前,吾本无子;无子之时心不忧,今子死与前无子相同,故何须忧哉!」有子名得,实无所得;子死虽失,实无所失。

  智者,随缘不变;愚者,随缘就变。智者知因缘,故不被缘起之现象所转;愚者不明因缘,则常被缘起之现象所惑。总之,迷者毕生活在得失之中,悟者时时活在清净当中。

  

《不被感觉所困》

  有人说:「人是感情的动物」,事实上人是「情绪」的动物。情绪便是我们的「感觉」,人常跟着感觉走,故有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的产生。

  感觉,绝大部分都是不好的;一般人常误认感觉是自己,所以…

《随缘自在 第一章 心灵良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