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自在
第一章/心靈良方 第二章/人生智慧
第叁章/禅詩意境 第四章/修行隨筆
第五章/般若要解 第六章/念佛心要
自序
理多反而不明理,路多反而不識路,人多反而無所依,話多反而無所據。
人生有許多的歧路,讓人不知何去何從?生命有許多的際遇,使人不知安身何處?到底要往前邁進,還是適可而止,有誰可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人到底在追逐什麼?是名利、權勢、富貴、愛情、成道……?人究竟爲何而活?爲自己、家人、朋友、大衆、真理……?
人從何來?既然而生,又爲何而來?人將何去?既然已死,又爲何再生?生生死死,何時能止息?
縱然了解,緣生緣滅之理,但又誰在生滅?往昔的我,和今之我,及未來的我,是同還是異?
如何能破除妄想、放下執著、降伏其心?又如何活得自在、過得快樂、幸福美滿?
有許多的疑惑,更多的不解,有誰可以告訴我們答案?還有誰可以指導于我們?
以上種種問題,也是我多年來的困惑,不知您是否也一樣在找尋。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因此有疑當問,有惑當學,但又如何學起?
憨山大師曾言:「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禅,不能出世。知此,可與言學矣!」意謂不知孔老之道,不悟佛家禅法,則不算是真學!
孔子以仁道之禮,教人安身立命;老子以自然之道,勸人知足常樂;佛陀以智慧之理,助人解脫生死。若能依次第學習,則學問必然通達無礙,人生必然隨緣自在。
佛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因此藉由聖人的智慧,來開啓我們的蒙昧,應是最穩當、最直接的方法。雖然「人生沒有僥幸,修行沒有捷徑。」但透過前人的智慧,可避免後人的摸索。望以我膚淺之見,能帶給讀者心的契機!
2006年元宵出關之日
達觀謹序于/西遷齋
第一章 心靈良方
《慈悲的心》
有忏悔心的人,才能改過;
有慚愧心的人,才能進步;
有上進心的人,才能成就;
有感恩心的人,才能知足;
有平等心的人,才能無私;
有謙卑心的人,才能恭敬;
有包容心的人,才能體諒;
有禮讓心的人,才能尊賢;
有道德心的人,才能自重;
有清淨心的人,才能悟道;
有智慧心的人,才能處世;
有慈悲心的人,才能度人。
《生命中的大海》
身體是生命的一部份,心理也是生命的一部份,那麼身心合起來呢?亦不是生命的全部!身心只不過是,生命的展現,而非其本質。
有對師徒散步到海邊,師父問徒兒:「你看到什麼?」徒弟回答:「見到海浪。」
師又問:「是見到海?還是浪?」徒答:「應該是見到浪。我看到小浪,一會兒又看到大浪;我看到浪花濺起,一會兒又看到浪花濺落;我看到海浪潮起,一會兒又看到海浪潮落。所以,我是見到浪。」
過了許久,師父對徒兒開示說:「你只見其浪,卻不見其海。你只看到浪的動蕩不安,聽到浪的波濤澎湃,卻感受不到大海的甯靜,也看不到大海的全貌,難怪你不能體悟真理!」
我們常感到被身心所綁,如身體的病痛,心中的情緒。身體有生、老、病、死,心理有喜、怒、哀、樂,被這些變化的過程所折磨、幹擾。身心的變化就像海浪一樣,時好時壞;有時興奮莫名,有時痛不欲生。
但卻始終沒有見到生命的本質,如同不見大海一樣;沒有體會過生命的清淨,像似未曾感受到大海的甯靜一般。
該是心靜下來的時候了!不要再把注意力擺在不安之處,此處是身心世界、名聞利養、人我對待它是暫時的、無常的、生滅的、不實的、痛苦的啊!
好好去領悟什麼是生命,方能真正的享受生命的清淨與自在。
《尋找快樂的方法》
以前有位富翁,他雖然很有錢卻是悶悶不樂,故貼個告示:「只要有人能教我快樂,我願意把財産分一半給對方。」但是很多人來教,他始終快樂不起來。所以富翁就出去尋找快樂的方法。
首先他遇到一位書生,此人這樣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爲欲望所造成的,故斷除欲望,您就會快樂了!」富翁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可是他做不到。
繼續找到一位隱者,此人告訴他:「只要遠離造成痛苦的原因,快樂不就生起了!」他亦認爲講得很對,但是依舊辦不到。
最後遇到一位先知,此人悠閑的問:「一年有四季變化,您是否願意接受天氣的轉變?」他答:「願意!」再問:「土地有滄海桑田的時候,您是否願意接受大地的變遷?」再答:「願意!」最後問:「人有生老病死,您是否願意接受人生的無常?」亦答:「願意!」
此時先知微笑著說:「我已經教您快樂的方法了!那就是無論遇到任何事情,您的心都去『接受它』吧!」富翁終于有所領悟。
《活得像自己》
世界現今有六十五億人口,沒有人跟自己一樣,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不用與人比較,不用活在別人的價值觀,只要認識自身的條件,按照其能力去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活得很快樂的!
俗話有言:「人比人,氣死人。」其意思是說,比較使人産生痛苦。矮的人不要跟高的比,醜的人不要跟美的比,胖的人不要跟瘦的比,病的人不要跟健康的比,貧窮的人不要跟富有的比,無的人不要跟有的比……。
有一則寓言故事說:有只烏鴉,高高坐在樹上,整天無所事事,一副逍遙自在的模樣。樹下剛好有只兔子看見烏鴉,就問:「我能像你一樣整天坐在那裏,什麼事也不做嗎?」
烏鴉回答:「當然可以,有什麼不可的呢?」于是兔子便坐在樹下,開始休息了。突然間,一只狐狸出現了,狐狸趁兔子不注意的時候,跳向前把牠給吃了!
這故事給我們啓示:不必羨慕人家,或是模仿別人,因爲每個人的條件都不一樣,其結果也就不同。了解自己的實力,明白自身的處境,才是重要。世間的一切事物,是永遠也比不完的,只要清楚自己可以做好什麼,那才是最重要!
有一人愛好騎馬,就跟馬師學習馬術。經一個月的訓練,也成爲精通騎術之人。後來與他的老師比賽,屢跑屢敗,故忿忿不平的說:「老師一定有絕招未教,不然學生怎麼跑不贏呢?」
老師笑笑的回答:「那是您的得失心,輸給了我!」學生問:「爲什麼?」
馬師說:「當落後我的時候,您急得想超越我;當領先我的時候,您害怕被我超越。因爲有比較的得失心在作祟,故不能一心一意的往前跑,所以屢跑屢敗啊!」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告訴我們,不要活在時間的陷阱裏面;因爲過去已逝,現在無常,未來未及,日日不可得,時時不可得,念念不可得,故也不要用時間來比較啊!
不要常提過去是如何風光,亦勿須說現在是怎樣糟糕,更不用去臆想未來是多麼落魄,因爲「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現在種種,譬如今日生。」所以我們要用心活在每個當下,把握每個日子,不要活在過去的回憶中。
既不要跟人比,也不用和時間比,那是要跟自己比嗎?亦不要跟自己比!爲什麼呢?以體力來說,年年衰老;以記憶力來看,日日衰退;以客觀的環境來論,條件時時在改變;以主觀的自我來講,想法念念在更新,所以才說:亦不要跟自己比。
再說,跟自己比就會有壓力、有期許,結果不能如願以償,就會有挫折、有得失,到最後還是會苦不堪言的。
總而言之,把比較的心態放下,隨自己的條件、能力,隨環境的改變、造化,隨一切因緣的生滅、聚散,讓每個人「活得像自己」,就能安身立命,安然自在了。
《得失之心》
人之痛苦來自分別,分別又原歸于比較,比較則會産生得失,得失造成內心情緒,情緒使心失去清淨,一切痛苦煩惱油然而生。
有得之心,使人快樂;失去之心,讓人痛苦。有得之心,是不實;失去之心,亦是不實。
不實就是虛假,虛假便是假相,假相即是短暫,短暫則是生滅,生滅本是無常;無常之理本無得失,緣起假名爲「得」,緣滅假名爲「失」,皆因諸法所生,衆緣所成,其性本空,故本無得失之事,大衆不明真相,而妄起得失之心。
昔有一人,姓東門,名吳。一日其子往生,心卻無憂,其妻則曰:「夫愛子之情,天下無人能比,今子死而不憂何也?」東門吳回曰:「未生子前,吾本無子;無子之時心不憂,今子死與前無子相同,故何須憂哉!」有子名得,實無所得;子死雖失,實無所失。
智者,隨緣不變;愚者,隨緣就變。智者知因緣,故不被緣起之現象所轉;愚者不明因緣,則常被緣起之現象所惑。總之,迷者畢生活在得失之中,悟者時時活在清淨當中。
《不被感覺所困》
有人說:「人是感情的動物」,事實上人是「情緒」的動物。情緒便是我們的「感覺」,人常跟著感覺走,故有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的産生。
感覺,絕大部分都是不好的;一般人常誤認感覺是自己,所以…
《隨緣自在 第一章 心靈良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