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佛」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修,就能夠成佛。
經文講「叁世」,說的是時間,理當涵蓋「十方」,說的是空間。換句話說,不論過去、現在、未來那一個時空,如果要成爲大覺悟者,都要依「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來修。
「佛」是「覺者」,祂原本是印度釋迦族的聖人,他是一個願意用全部的生命去觀照、去體悟宇宙人生的大智慧者。
「覺」又有叁種層次:「自覺」、「覺他」、「覺滿」。
「自覺」者是個有智慧的人,他外能覺悟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六塵皆幻,內能覺悟人人有個不生不滅的佛性。這是阿羅漢的境界。
「覺他」是指一個有智慧的人,他能知道衆生的根器,他才有能力因材施教、方便度化,去幫助世界上所有的人。這是菩薩的境界。
「覺滿」是「佛」的境界,佛已大徹大悟,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無一事不知、無一法不明,是個福慧圓滿的人。
假定修行的過程就像叁層的階梯,你若願意好好走,走上第一層的就叫「二乘人」,走上第二層的就是「菩薩」,走上第叁層的就叫「佛」。
衆生皆有佛性、是未來佛,但是一般人都妄自菲薄,認爲自己業障深重、沒有智慧,認爲自己沒有能力「修福」、「修慧」。其實只要你願意,不斷的充實、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前不懂的,現在懂了,這就是「悟」,就是「自覺」,這是「修慧」。好好的成就自己之後,你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到別人,這就是身教、可以「覺他」。如果你的格局再放大、再提升自己的「悟境」,你當有能力了解別人的程度,能以別人的語言、思惟模式去幫助更多的人,這是「修福」。
爲什麼要修慧、修福呢?例如開車,知道往那裏開、是智慧,至于車子的性能好不好、會不會抛錨、會不會爆胎、有沒有油…?這就是福報的問題。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時時刻刻「修慧」、「修福」,儲備成佛的資糧,這才是修行。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叁」是「正」,「藐」是「等」,「菩提」就是「覺」,合起來是「無上正等正覺」。
凡夫被「無明」遮蓋住了本性,迷惑得很深,所以不「覺」。
「叁菩提」就是「正覺」,「正者不邪、覺者不迷」,就是透過「正確的知見」的修行而覺悟的,這就是「阿羅漢」。
「阿羅漢」雖然稍有覺悟,但還是偏在「空」的一邊,再往上提升到「叁藐叁菩提」—「正等正覺」,這叫做「菩薩」。菩薩看待衆生,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清淨。
「菩薩」雖然得到「正等正覺」,但是「無明」還沒有破盡,所以不能稱爲「無上」。唯有「佛」完全斷絕迷惑、妄想,俱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才能稱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說,十方「叁世諸佛」,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修行,才能夠超生死、入涅槃、度衆生、成正覺。
人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以求學的角度來比喻,大學畢業叫學士,得到這學位就叫做「羅漢」;研究所畢業叫碩士,得到這學位就叫做「菩薩」;博士班畢業的博士就叫做「佛」。
所以,學習的每一個過程,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你都應該好好學習、完成學位。你不要被迷惑、跑錯方向了,只要你找對了方向,好好去學,不要半途而廢,不要自暴自棄,你一定能畢業的。修行的過程,也是如此,你要不斷的去突破,才能夠「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第叁段 流通分
「流通分」就是「結論」。「流通分」就是希望這麼好的東西,大家能夠依教奉行,讓佛法薪火相傳,流傳在世上。
「禮贊般若」組織表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 \
所禮\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功德 /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 / 般若禮贊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 \ 禮贊 - 能禮/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這是贊歎「般若波羅蜜多」,贊歎「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是不可思議,非語言、文以字、數量…可以表達,只能另外以四種咒名加贊歎,說它好像「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一樣,功德殊勝。
「大神咒」是指「神有妙力」,能令受持者,驅除煩惱魔、解脫生死苦。與經文「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功德無異。這是「用」的部分。
「大明咒」是指「明有照了」,能令受持者,破除癡暗、照見無明。與經文「遠離顛倒夢想」功德無異。這是彰顯「智慧」。
「無上咒」是指「無上超勝」,能令受持者,直趨無上菩提。與經文「究竟涅槃」功德無異。這是贊歎「在一切法中的地位」。
「無等等咒」是指「最高」,能令受持者,成就無上菩提,親證般若實相。這是把《心經》贊歎至極致。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衆生的苦皆由顛倒夢想而來,若能依「般若智慧」修持,就能破迷除妄,斬斷無明、了脫生死,徹徹底底「除一切苦」。
觀自在菩薩唯恐愚癡的衆生狐疑不信,一再的懇切叮咛,贊歎「般若」功德是「真真實實、沒有半點虛僞」的,衆生要深信不疑啊!
「般若護持」組織表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咒名\
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 \ 般若護持
----真言/
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婆诃 /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觀自在菩薩已爲衆生顯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根器好的衆生,依此「般若智慧」修行,能除一切苦。但是有的衆生沒有辦法契入,因此應病與藥,再給另一帖藥方,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這是咒名。
「咒」梵語「陀羅尼」,也稱做「總持」,謂「總一切功德,持無量義理」。又稱「真言」,是由「諸佛真心宣說出來」。又稱「密語」,因是「諸佛秘密不可思議之語」。
總之,「咒」有神妙不測的功用,雖不翻譯、不解釋,但只要一心虔誠持誦,不起思惟、分辨,久而久之,自能心咒相契、獲得感應。
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婆诃
「咒」的作用在于聲音,不須理解,但衆生還是想要知道什麼意思,所以勉強照字義略微解釋。
「揭谛」是指能「度」衆生「去」。「揭谛 揭谛」是指「自度又能度人」。
「波羅揭谛」是指依般若修持,能「度」衆生「去」「到彼岸」。
「波羅僧揭谛」是指「大衆」一同「度」到「彼岸」「去」。
「菩提薩婆诃」是說「快快的」來「成就無上佛果」啊!
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既標名爲「心」,分明開示衆生依般若來證悟「真心」。先說種種「空理」,來顯說般若,爲的是破心執;後說「真言」,來密說般若,爲的是除心障。
「經」或「咒」原是一體,「顯」或「密」本無二致,「經」是顯咒,「咒」是密經,借著「經」的義理來開啓智慧,借著「咒」的加持而攝入禅定,能夠「顯」「密」雙修、「定」「慧」等持,這是觀自在菩薩的智慧與慈悲,爲了救度衆生而宣說的無上大法啊!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等各自珍重,莫辜負衆生的「法身慧命」!
《心經開講(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