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开讲(下)▪P9

  ..续本文上一页解,读书只能增长知识。但是当你没有正确的见解,这个知识就是障碍,也就是所知障。书读越多,邪见越深,所谓「世智辩聪」与「智慧」何干呢?

  

  「三无漏学」中,「依戒生定,由定发慧」,有了智慧才可破惑证真,有了智慧才能照破一切客尘烦恼,显露真如本性。

  

  修「六波罗蜜」必须六度兼修,因为只修「慧」而不修「定」未能受用;只修「定」而不修「慧」容易沉迷;「定」「慧」双修,而不「持戒」,便积习难改;三学俱足,而不「布施」,不能度化众生;「布施」而不修三学,只种下人天福报;「持戒」而不能「忍辱」难调瞋恚之气;有「精进」而无诸度,则徒劳无功;有诸度而无「精进」则始勤终懈;所以六度必须齐头并进,才能圆满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来修行,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来修行,菩萨跟三世诸佛是修一样的,因为菩萨道是因,菩萨道修行圆满的果就是佛。

  

  修菩萨道是因,发菩提心,依「六波罗蜜」起修,种下因,直到完成,事究竟。「波罗蜜多」就是佛果,菩萨的果就是佛。

  

  所以我们当明白「无所得」的道理,理论清楚之后,依般若智慧来修行,由「止、观」去观照身、心、世界皆无所得,彻彻底底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样才能解除痛苦、烦恼,才能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到彼岸。也就是证悟到经文所说:「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罣碍

  

  「罣」就像一面「网子」,就是说心思像蜘蛛网一样,牵牵挂挂。「碍」是指行动有阻碍。内有牵挂、外有阻碍,不是动弹不得吗?

  

  一般人「罣碍」什么呢?无非是生命和财产。我们害怕生命、财产会有变化,所以恐惧、不安、烦恼。

  

  例如,我担心我的孩子,不知道有没有吃饱?这就是执着你的孩子。我担心公司不知道有没有人值班?这就是执着你的公司。我要来观水芗住两天,却忘记把药带来,这就是执着你的身体。我瓦斯忘记关了,这就是执着火烧掉房子。

  

  如果你打坐,好好的坐就好了,但是你会想:我坐太久的话,脚会不会断掉?我坐太久的话,灵魂会不会出窍?我坐着,被蚊子叮,会不会得登革热?坐在这儿,会不会遇到蛇?蛇会不会咬我?坐在这儿,会不会感冒?坐到后来,太阳会不会照过来?会不会中暑?

  

  我们的概念,就是担心太多,我们的妄念纷飞、心猿意马,实在太恐怖了。全然的放下吧!你就打坐吧!只要你肯全然的把身心都放下,就没有「罣碍」。

  

  问题是你肯吗?你的「心」不肯,所以根本不能入定。老和尚他在山上,盘腿、打坐,当他要上坐那一剎那,他已经没有任何罣碍了,否则他早就怕死了。

  

  但是一般人都有很多借口,说什么为照顾家庭、为妻子儿女烦忧啦!什么为了生计、为五斗米折腰啦!什么身体病苦障碍修行啦…这些都是邪见,都是一派胡言,这些跟修行完全没有关系。

  

  大家更不应该认为说,你们年纪轻的,可以修行,我们老的不可以了啦!或者说学佛是大人的事,我们小孩子学不来啦!这样是执着年纪,这些概念都不对。

  

  所以六波罗蜜是方法,八正道也是方法,但有没有更直接了当,「啪!」一下就进入的?有的,那就是禅宗,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迂回、不磋跎、直接了当就契入了!

  

  所以说,如果你心中有「罣碍」、有「烦恼」、有「执着」,把它们都拿掉吧!拿掉的意思,是不论有跟没有,我都不受影响;拿掉的意思,不是真的把它拿掉,因为事实上,并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拿掉,已经说「诸法空相」了,怎么还有个东西让你拿?如此而已,修这个而已,其它并没有修什么。

  

  恐怖

  

  「恐」指的是一时的、短暂的惊吓。「怖」指的是挥之不去的隐忧。我们担心、害怕的事情很多,其实最担心、最害怕的就是「无常」!

  

  因为「无常」就是变化,我们担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会产生变化。例如你害怕家人,是不是能长久的平安、健康?你担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会不会变坏?你担心寿命,担心人生什么时候将走到尽头?你担心公司会不会突然倒闭?担心会不会突然被资遣?你担心天灾人祸…一切一切的变化,它会改变你的现状,它会让你的美梦破碎、恶梦成真,就是「无常」这两个字让你觉得恐怖!

  

  所以若是没有罣碍,恐怖就随着去除。为什么没有罣碍?因为你知道「诸行无常」,既然是无常,就本来无一物;既然是本来无一物,那我的内在就彻彻底底的随缘自在,看破放下,彻彻底底的,内心没有罣碍亦没有恐怖,到达这样的程度之后,就远离了「颠倒梦想」。

  

  远离 颠倒 梦想

  

  「远离」是永远脱离,而不是忽远忽近、暂时的脱离。「颠倒」就是因为迷惑,所以对于是非、对错分不清楚。「梦想」就是妄想,是虚幻不实的。

  

  凡夫因为错乱、妄想,所以执着「常、乐、我、净」,执着于「缘起」的现象,以为是实有的。二乘人体悟「无常、苦、无我、不净」,但是执着于「性空」。菩萨才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凡夫执着的「常」是什么?假定你有幸觅得美好的伴侣,这伴侣最好是能常相左右,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能够天长地久…,实际上那是不可能的事,所有的现象都会变化。凡夫希望「常」,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那叫自欺欺人,那叫「颠倒」。

  

  凡夫执着的「乐」是什么?希望人生时时刻刻、天天快乐,他不承认这个乐也会变化。

  

  凡夫执着的「我」是什么?我在哪里?实际上,我们的细胞时时刻刻在变化,我们的观念也时时刻刻在变化,早上的你跟下午的你,就已经不是同一个你了,「你」在哪里?你现在觉得好像比较懂得《心经》了,回到家就又变了,还是不懂耶!因为你那个「我」会变呀!

  

  凡夫执着的「净」是什么?我的身体很干净,你的身体既然很干净,为什么还要每天洗身体?所以是睁眼说瞎话,这叫颠倒。

  

  众生颠倒,因为颠倒,所以我把它反过来,这样就对吗?这样也不对。所谓「颠倒」,就是你执着这一边是颠倒,执着另一边也是颠倒;只要是执着就是颠倒。你执着自己的取向,按照自己的取向就对,按照别人的取向就不对,这也是执着、也是迷惑、也是「颠倒」。

  

  二乘人刚好是跟凡夫对待,也就是「无常,苦,无我,不净」。

  

  菩萨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真」的意思,就是能够超越一切的对待。

  

  以「我」的概念做例子来说明,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若是「无我」,要修什么?若是一直有「我」的概念,以「我」为导向,以「我」的看法为看法,因为执着一个「我」就是我执,那有可能自在?

  

  什么是「无我」?虽然有一个「我」,不过这个「我」是时时刻刻在变化,这是暂时的「我」;这样不执着「我」,叫做「无我」,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突破「我」的概念。

  

  我明白这种概念,我不否认这种概念,所以我用我的今生今世、生生世世来帮助一切的众生,了解这个道理,叫做普度众生,叫做「真我」。

  

  这个「真我」就是佛性,不管用那个角度讲,不落在「有我」跟「无我」两边,那才叫做「真我」。但是亦不执着「真我」,才是绝对的超越解脱,若是还有一个绝对的「真我」,还是有一个执着,这一个执着还是会让他有所得,有所得必然是罣碍,既然是罣碍,所以不能够「究竟解脱」。

  

  究竟涅槃

  

  「究竟」是指大彻大悟,彻底的圆满。「涅槃」是指一切的烦恼已除,也叫做「解脱」 。

  

  所以修行人依般若智慧,体悟到「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以及「十二因缘」、「四圣谛」、「六度」都是虚幻不实,无智亦无得;彻底体悟「有无不二」,平等无差别;彻底体悟身、心、环境皆因缘和合、无实体;彻底体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故能究竟涅槃、达到解脱的境界。

  

  以上讲的是「实践」的部分,换句话说:「行者」要如何「修行」、要如何在「菩萨道」上种因,才能证悟「究竟解脱」的果。接着讲「理想境」。

  

  「理想境」就是理想的境界。十方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来修行。菩萨道是「因」,菩萨道修行圆满的「果」就是「佛」。所以依「六波罗蜜」来修,种下这个因,如是因、如是果,直到完成,事究竟、波罗蜜多,成就「佛道」。

  

  

     /人间观(正报论)

    /理论   /世界观

      \宇宙观(依报论)

      \人生观

  正宗分

  

     /修养法

    \实践

     \理想境

  

  

  「理想境」组织表

  

  

  三世诸佛 -------- 佛陀 --人格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 佛行 \  \果位--佛道

  教法  /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佛果 /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世」是「时代」的意思,「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

《心经开讲(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