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開講(下)▪P9

  ..續本文上一頁解,讀書只能增長知識。但是當你沒有正確的見解,這個知識就是障礙,也就是所知障。書讀越多,邪見越深,所謂「世智辯聰」與「智慧」何幹呢?

  

  「叁無漏學」中,「依戒生定,由定發慧」,有了智慧才可破惑證真,有了智慧才能照破一切客塵煩惱,顯露真如本性。

  

  修「六波羅蜜」必須六度兼修,因爲只修「慧」而不修「定」未能受用;只修「定」而不修「慧」容易沈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積習難改;叁學俱足,而不「布施」,不能度化衆生;「布施」而不修叁學,只種下人天福報;「持戒」而不能「忍辱」難調瞋恚之氣;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則始勤終懈;所以六度必須齊頭並進,才能圓滿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來修行,叁世諸佛也是依「般若波羅蜜多」來修行,菩薩跟叁世諸佛是修一樣的,因爲菩薩道是因,菩薩道修行圓滿的果就是佛。

  

  修菩薩道是因,發菩提心,依「六波羅蜜」起修,種下因,直到完成,事究竟。「波羅蜜多」就是佛果,菩薩的果就是佛。

  

  所以我們當明白「無所得」的道理,理論清楚之後,依般若智慧來修行,由「止、觀」去觀照身、心、世界皆無所得,徹徹底底的「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這樣才能解除痛苦、煩惱,才能離苦得樂,究竟解脫到彼岸。也就是證悟到經文所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罣礙

  

  「罣」就像一面「網子」,就是說心思像蜘蛛網一樣,牽牽挂挂。「礙」是指行動有阻礙。內有牽挂、外有阻礙,不是動彈不得嗎?

  

  一般人「罣礙」什麼呢?無非是生命和財産。我們害怕生命、財産會有變化,所以恐懼、不安、煩惱。

  

  例如,我擔心我的孩子,不知道有沒有吃飽?這就是執著你的孩子。我擔心公司不知道有沒有人值班?這就是執著你的公司。我要來觀水芗住兩天,卻忘記把藥帶來,這就是執著你的身體。我瓦斯忘記關了,這就是執著火燒掉房子。

  

  如果你打坐,好好的坐就好了,但是你會想:我坐太久的話,腳會不會斷掉?我坐太久的話,靈魂會不會出竅?我坐著,被蚊子叮,會不會得登革熱?坐在這兒,會不會遇到蛇?蛇會不會咬我?坐在這兒,會不會感冒?坐到後來,太陽會不會照過來?會不會中暑?

  

  我們的概念,就是擔心太多,我們的妄念紛飛、心猿意馬,實在太恐怖了。全然的放下吧!你就打坐吧!只要你肯全然的把身心都放下,就沒有「罣礙」。

  

  問題是你肯嗎?你的「心」不肯,所以根本不能入定。老和尚他在山上,盤腿、打坐,當他要上坐那一剎那,他已經沒有任何罣礙了,否則他早就怕死了。

  

  但是一般人都有很多借口,說什麼爲照顧家庭、爲妻子兒女煩憂啦!什麼爲了生計、爲五鬥米折腰啦!什麼身體病苦障礙修行啦…這些都是邪見,都是一派胡言,這些跟修行完全沒有關系。

  

  大家更不應該認爲說,你們年紀輕的,可以修行,我們老的不可以了啦!或者說學佛是大人的事,我們小孩子學不來啦!這樣是執著年紀,這些概念都不對。

  

  所以六波羅蜜是方法,八正道也是方法,但有沒有更直接了當,「啪!」一下就進入的?有的,那就是禅宗,禅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迂回、不磋跎、直接了當就契入了!

  

  所以說,如果你心中有「罣礙」、有「煩惱」、有「執著」,把它們都拿掉吧!拿掉的意思,是不論有跟沒有,我都不受影響;拿掉的意思,不是真的把它拿掉,因爲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東西可以拿掉,已經說「諸法空相」了,怎麼還有個東西讓你拿?如此而已,修這個而已,其它並沒有修什麼。

  

  恐怖

  

  「恐」指的是一時的、短暫的驚嚇。「怖」指的是揮之不去的隱憂。我們擔心、害怕的事情很多,其實最擔心、最害怕的就是「無常」!

  

  因爲「無常」就是變化,我們擔心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會産生變化。例如你害怕家人,是不是能長久的平安、健康?你擔心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會不會變壞?你擔心壽命,擔心人生什麼時候將走到盡頭?你擔心公司會不會突然倒閉?擔心會不會突然被資遣?你擔心天災人禍…一切一切的變化,它會改變你的現狀,它會讓你的美夢破碎、惡夢成真,就是「無常」這兩個字讓你覺得恐怖!

  

  所以若是沒有罣礙,恐怖就隨著去除。爲什麼沒有罣礙?因爲你知道「諸行無常」,既然是無常,就本來無一物;既然是本來無一物,那我的內在就徹徹底底的隨緣自在,看破放下,徹徹底底的,內心沒有罣礙亦沒有恐怖,到達這樣的程度之後,就遠離了「顛倒夢想」。

  

  遠離 顛倒 夢想

  

  「遠離」是永遠脫離,而不是忽遠忽近、暫時的脫離。「顛倒」就是因爲迷惑,所以對于是非、對錯分不清楚。「夢想」就是妄想,是虛幻不實的。

  

  凡夫因爲錯亂、妄想,所以執著「常、樂、我、淨」,執著于「緣起」的現象,以爲是實有的。二乘人體悟「無常、苦、無我、不淨」,但是執著于「性空」。菩薩才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凡夫執著的「常」是什麼?假定你有幸覓得美好的伴侶,這伴侶最好是能常相左右,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能夠天長地久…,實際上那是不可能的事,所有的現象都會變化。凡夫希望「常」,因爲他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那叫自欺欺人,那叫「顛倒」。

  

  凡夫執著的「樂」是什麼?希望人生時時刻刻、天天快樂,他不承認這個樂也會變化。

  

  凡夫執著的「我」是什麼?我在哪裏?實際上,我們的細胞時時刻刻在變化,我們的觀念也時時刻刻在變化,早上的你跟下午的你,就已經不是同一個你了,「你」在哪裏?你現在覺得好像比較懂得《心經》了,回到家就又變了,還是不懂耶!因爲你那個「我」會變呀!

  

  凡夫執著的「淨」是什麼?我的身體很幹淨,你的身體既然很幹淨,爲什麼還要每天洗身體?所以是睜眼說瞎話,這叫顛倒。

  

  衆生顛倒,因爲顛倒,所以我把它反過來,這樣就對嗎?這樣也不對。所謂「顛倒」,就是你執著這一邊是顛倒,執著另一邊也是顛倒;只要是執著就是顛倒。你執著自己的取向,按照自己的取向就對,按照別人的取向就不對,這也是執著、也是迷惑、也是「顛倒」。

  

  二乘人剛好是跟凡夫對待,也就是「無常,苦,無我,不淨」。

  

  菩薩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真」的意思,就是能夠超越一切的對待。

  

  以「我」的概念做例子來說明,到底是「有我」?還是「無我」?若是「無我」,要修什麼?若是一直有「我」的概念,以「我」爲導向,以「我」的看法爲看法,因爲執著一個「我」就是我執,那有可能自在?

  

  什麼是「無我」?雖然有一個「我」,不過這個「我」是時時刻刻在變化,這是暫時的「我」;這樣不執著「我」,叫做「無我」,這樣才能夠真正的突破「我」的概念。

  

  我明白這種概念,我不否認這種概念,所以我用我的今生今世、生生世世來幫助一切的衆生,了解這個道理,叫做普度衆生,叫做「真我」。

  

  這個「真我」就是佛性,不管用那個角度講,不落在「有我」跟「無我」兩邊,那才叫做「真我」。但是亦不執著「真我」,才是絕對的超越解脫,若是還有一個絕對的「真我」,還是有一個執著,這一個執著還是會讓他有所得,有所得必然是罣礙,既然是罣礙,所以不能夠「究竟解脫」。

  

  究竟涅槃

  

  「究竟」是指大徹大悟,徹底的圓滿。「涅槃」是指一切的煩惱已除,也叫做「解脫」 。

  

  所以修行人依般若智慧,體悟到「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以及「十二因緣」、「四聖谛」、「六度」都是虛幻不實,無智亦無得;徹底體悟「有無不二」,平等無差別;徹底體悟身、心、環境皆因緣和合、無實體;徹底體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故能究竟涅槃、達到解脫的境界。

  

  以上講的是「實踐」的部分,換句話說:「行者」要如何「修行」、要如何在「菩薩道」上種因,才能證悟「究竟解脫」的果。接著講「理想境」。

  

  「理想境」就是理想的境界。十方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來修行。菩薩道是「因」,菩薩道修行圓滿的「果」就是「佛」。所以依「六波羅蜜」來修,種下這個因,如是因、如是果,直到完成,事究竟、波羅蜜多,成就「佛道」。

  

  

     /人間觀(正報論)

    /理論   /世界觀

      \宇宙觀(依報論)

      \人生觀

  正宗分

  

     /修養法

    \實踐

     \理想境

  

  

  「理想境」組織表

  

  

  叁世諸佛 -------- 佛陀 --人格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 佛行 \  \果位--佛道

  教法  /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 佛果 /

  

  

  叁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世」是「時代」的意思,「叁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世…

《心經開講(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