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业都不该做。广义的说,是指正当的生活。
「正精进」:正精进是依据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来修行,相续无间、精进不懈。也就是「已生恶为断除、未生恶使不生、未生善为生起、已生善使增长。」简单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正念」:正念是指时时刻刻心中有正确的观念。修行人以「四念处」为正念,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来说,就是时时保持冷静清醒、时时观照住自己的念头、时时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
「正定」:正定是正确的禅定。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来说,是使自己心情平静、精神集中专注、沉稳安定,也就是处在任何的时空、行住坐卧当中皆不受影响。
总之,世尊住世的时代,教导僧团的弟子要「知」「行」合一,在实践「正道」过程中,八种正道必须同时做到,缺一不可。而且要以「正精进」的态度在解、行两方面,以及身 、口、意上精进用功,以「正精进」涵盖另外七种正道。
后代佛弟子沿袭以往的修行方法,组织成「三十七助道品」,这是一套很完整的思想体系,照这样子修行,即可趋向涅槃解脱。
观自在菩萨特地为「声闻」说「无苦、无集、无灭、无道」使「声闻」明白连「四圣谛法」也是空的,就像「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样可以破「声闻」的法我执。这是「声闻的四谛空观」。
无智亦无得
「智」是「能观之智」,「得」是「所证之理」。「无智」非「无智慧」可得,而是说智慧世人本自有之,非由外面得来。以佛性平等的观点来看,大家的智慧都一样,只因迷、悟深浅不同,而有愚、智的差别。
假如以「镜子」比喻成般若智慧,那镜子上面的灰尘,就是我们的妄想、执着,只要去除了灰尘,就能让镜子显现原来的干净、明亮,只要去除了妄想、执着,就能够展现每个人本来的智慧。坛经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以说开启智慧要由内在切入,不是由外得来。
世间法的知识、学问、技术…是靠学习来的,这不是「智慧」。如果说学佛法「有得」,那表示心中有染、有障碍、有压力、有包袱,表示脑海里有一种既定的模式、有框框局限着你,这样就不能展现「无限」的可能。
「有得」必定「有失」,这是痛苦的根源;但是「无得」又不能掉入无理想、无目标、无方向、无方法。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云:「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我们常说「开悟」—悟到什么?是误入歧途?还是真正大彻大悟?「悟」就是「悟无所得」,「无所得」的意思是「无事」,孔子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就没有事,何必庸人自扰!
另有一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把你的烦恼、痛苦,所有的概念拿掉、放下,这样就没烦恼了,那你得到什么?本来就无一物!
菩萨修「六度空观」,是六种度脱生死的方法。这六种方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当中,「智慧」引导其余五度,才能圆满成就。因为有智慧的修行才是正确的修行。所以说,菩萨「无智亦无得」,涵盖了「无六度」。这是「菩萨的六度空观」。
所以修行人能体悟到「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以及「十二因缘」、「四圣谛」、「六度」都是虚幻、都是空的,就能破「人我执」和「法我执」,这两种执既然破了,那么「能得的人」和「所得的法」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可以得呢?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理论门的「人生观」已讲完,再讲实践门的「修养法」。
/人间观(正报论)
/ 理论 世界观
\宇宙观(依报论)/
\ 人生观
正宗分
/ 修养法
\ 实践
\理想境
「修养法」组织表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埵埵-\----行者------人格\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修行--原因\ 因位--菩萨道
心无罣碍无罣碍故 \ 教法/
-证悟--结果/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无所得」是指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菩提萨埵」简称「菩萨」,就是自觉觉他的人。
「菩萨六度空观」即是说菩萨虽行「六度」,但「无有少法可得」,「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因为人人本具妙真如性,只因凡夫「一念无明」,蒙蔽了妙真如性,只要去除无明,妙真如性就能显露出来,就像乌云遮蔽了太阳,乌云散去,阳光就能显现一样,并不是另外有什么法可得,所以说「无所得」。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累教品》中,佛告阿难云「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弟子,皆从六波罗蜜中,学得灭度。」所以,修行人除了发菩提心及四弘誓愿外,要广行六度,才能自度度人。
「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称做「六波罗蜜」。
「布施」:世尊昔日在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这是「内施」。
「外施」又可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以自己的资财随力施与的叫「财施」;以佛法化导众生,随缘说法的叫「法施」;对于众生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开导,使之远离恐怖、烦忧的叫「无畏施」。
「布施」最难做到的是「三轮体空」,换句话说,没有施与的我,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东西。以这种「无所住」的心态来布施,才是真布施。
简单的说,布施的意思就是,你有能力该帮助人,就当帮助人。布施是要把好的东西给别人,而不是把自己吃不完的、不需要的、多出来的东西给别人。所以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最好的注解。
另外,布施还要有智慧,例如有人向你要钱,说他要过生活,如果你只是给他钱财,钱财总有花玩的一天,对他的帮助其实并不大。你应该教他如何生活,培养他的能力,教他如何自力更生,这才是有智慧的布施。
总之,每个人现在正需要什么帮助,我就给他适时的帮助,这样才叫做行菩萨道。
「持戒」:持戒的意思是「止恶修善」,以止恶修善来净化言、行,净化心、识。简单的说就是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该做的事情就要去做,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什么是不该做?什么又是该做呢?只要有害自己、有害别人、有害一切万物的都不该做;只要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别人、有利于一切万物的,就应当做。
一般人以为守戒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这只是消极的「止恶」,我们更应当积极的「为善」。
例如说,我们该奋斗、该精进、该修行、该打坐,该念佛、该诵经、该经行…,凡是利己、利人的事,我们都要去做。
小乘人的持戒,重点摆在行为上,而菩萨道的戒,重点是在心。在「三无漏学」中,依戒生定,由定发慧,慧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所以, 「戒」是三无漏学的基础。
「忍辱」:「忍」是指能忍之心,「辱」是指所忍之境。
「忍辱」不但是忍别人加诸于你身上的辱,还要忍自己所处之境。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顺逆之境,还要能忍生理上饥渴、寒热之苦。
「忍辱」不但是在穷困、病苦的逆境中,不生自卑、颓丧之念,还要在富贵、安逸的顺境中,不起骄矜、沉迷之心。
一般人最难做到的,就是「忍辱」,这里面涵盖事忍、理忍、法忍。佛法的「忍辱」跟一般所讲的「修养」不一样。修养是忍耐,是不跟你计较,其实「不跟你计较」就是不跟你一般见识,其中隐含着轻视别人的意味。所以我们要学「常不轻菩萨」,要礼敬众生。
「精进」:纯一无杂曰「精」,鼓勇直前曰「进」。精进是依据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来修行,相续无间、努力不懈,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修菩萨道者,二六时中,当自精勤,做任何事,努力以赴,事若未成,绝不懈怠,以这种无比的毅力,方能成就。
「禅定」:义为「静虑」。和儒家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异曲同工之妙。六祖坛经曰:「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即是禅定的内涵。
换句话说,禅定在于心力集中,而后于定中产生智慧。你若没有禅定,你内在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展现。为什么?因为禅定才能生智慧,不进入修行禅定,智慧怎么生起!
「智慧」:「智慧」并不是由博学多闻而来,一般人以为靠读书能生智慧,其实这是误…
《心经开讲(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