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开讲(下)▪P7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的结果,形成一个「有」,所以这一个「有」,其实就是「识」,所以这个「有」继续来投胎,叫「生」。

  

   「爱」、「取」、「有」是现在世的惑业,为招感未来世苦果的「因」,未来世的「生」跟「老死」是「爱」、「取」、「有」所招感的「果」,这是「三世两重因果」的第二重因果。

  

  生─「生」是一生的开始。世尊在菩提树下证悟「缘起法」,明白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生」的因缘虽然不一,但主要的条件是「有」。

  

  换句话说,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产生一股业力,形成一股力量,就叫做「有」。这个「有」当中,又会造成我们未来世的投胎,「有」是说,我们现在做,终于有了一个东西,因为有,它必然会再投胎,所以就有了这一期「生命」的开始,这一期的「生命」又不一定是在六道中的哪一道受生。

  

  有「生」必有「老死」。「生」又是「老死」的缘起。

  

  老死─「老死」是一生的终结,人的「老」是发白面皱、头垂背驼、心色衰变。但「生命」不一定会走到「老」的阶段,也许还没老就死了,所以「老」附在「死」这一项。「死」是各类的众生,由于时光迁移,身坏寿尽,暖离色身,生命消逝,这就是「死」。

  

  生命的流转以「无明」始,以「老死」终。「老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终止,并不是生命永久的结束。「老死」是另一段新生命的开始。

  

  《心地观经》说「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就是形容生命流转的情形。这就是世尊证悟的「缘起法」。

  

  这样从「无明」看到「老死」,当知凡事就是因为「无明」作祟,才产生所有的生死轮回。当我们明白了「十二因缘」都是从「无明」生出来的,当从「根本无明」起观:一个人的真性本是灵妙清明,像佛一样,只因一念妄动,迷惑了本性,把原来灵明的智慧遮盖住了。譬如一面明镜,被尘垢遮住光明;譬如一轮明月,被乌云遮蔽了清辉。所以「无明」本是空幻,这锁链的基础是空幻,所有的一切皆是虚幻不实,只是依附「因缘」而起,所以要以「假观」观「无明」,以「空观」观「无无明」,这样才是「中观」。

  

  所以观「十二因缘」,从「无明」观到「老死」,观到透彻,观到觉悟,就是「缘觉」。但是,观自在菩萨看见缘觉执着了「十二因缘」法,认为「法」的确是有的,不晓得原来是空的,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使「缘觉」明白连这「十二因缘」法也是空的,这样可以破缘觉的「法我执」。

  

  学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破无明」,用智慧「破无明」。什么叫做「破无明」?简单的讲,当你烦恼没有了,当你的智慧产生了,无明就会尽除,就像一个黑暗的房间,当电灯一打开,黑暗自然就消失,「一灯能破千年暗」,那个电灯就是智慧。

  

  所以说佛不能度众,唯有自己才能度自己。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观「十二因缘」,应该时时刻刻好好修行,我们的智慧才有可能慢慢生起,我们才有可能看清楚更多的东西,越看清一层,我们的智慧就越展开一层,一直看,一直看,看到最后,全部看穿,看穿一切的道理。

  

  以上是「缘觉的十二因缘空观」。「无苦集灭道」是「声闻的四谛空观」。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是四圣谛。「谛」是「真谛」,就是「真实的道理」。世尊在菩提树下证道后,于鹿野苑初转*轮,度化五比丘,当时就是说「四圣谛」法。

  

  为么世尊不说祂证悟的「缘起法」呢?因为「缘起法」是「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通达。」这种妙理,不是小根器或是未生起信心的人所能理解,所以世尊权巧方便,换一个方式而说「四圣谛」。

  

  事实上,「四圣谛」是把十二因缘,归纳成四类,就是「苦、集、灭、道」,也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苦」跟「集」是世间法,「灭」跟「道」是出世间法。

  

  「声闻」就是听闻「四圣谛」而觉悟的人,「声闻」跟「缘觉」,这两种人叫做二乘人,也叫做小乘人。

  

  世尊住世时代,游行教化四十五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说「四圣谛」,可以说「四圣谛」是世尊住世时代教化众生的中心思想。

  

  苦─

  

   「四圣谛」的第一圣谛是「苦」,苦是痛苦、烦恼、不安,也有缺陷、无常、不实的含义。这是世尊观察人生的真相,发觉人生充满了苦恼和缺陷,「苦果」是一种事实,世尊只是如实的把它说出来,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只是实观。

  

   世尊并不否认人生有乐,例如世俗的天伦之乐或五欲之乐,但是这种乐并不是常久不变的,一切的乐中,都含有苦的成分。因为以「缘起法」来说,乐也是「因缘」所生,既是因缘所生,就会有变化、有生灭,乐过了,苦就跟着来,「乐极生悲」不就是最好的写照!

  

   至于苦呢,我们也常安慰别人,或是自我安慰说「苦尽甘来」,实际上,苦完了之后,有可能是甘,但是甘过了之后,有可能再苦,因为不论甘或是苦都是无常的变化,所以没有究竟,不可能苦尽甘来。

  

   人生是痛苦的,这是事实,并不是悲观或厌世。因为苦有逼迫性,例如说,我们站久了腿会酸,是苦;坐久了之后会累,这也是苦;累了却没办法睡,更苦。

  

   再说,我们现在吃饱了,过几个钟头还会再饿;饿了,没有继续吃也会苦。身体沐浴完了,还会再生垢,生垢了还要不断再洗…。

  

   我们观察生命的过程中,苦的事实大致可分为八类,就是常说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这就是人生苦的事实。那人生的苦是怎么来的呢?「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因为有了种种烦恼、恶业的因,才会结成种种苦的果,这是现在的因果。

  

  集―

  

   「集」是「聚集」的意思,聚集种种的烦恼、造成种种迷惑的行为,所以是「苦」的因。

  

   前面谈过,人生的苦是生命的实相,那为什么会让我们造成苦呢?如果以「十二因缘」的角度来看,苦的最主要原因是从无明来,因为无明而造成心中有贪、爱、欲,「爱与欲相应,心恒染着。」我们内在的贪爱会触动我们去做、去取、去造业,也就是如果我们贪欲越多,要付出的代价就越高,所以整个的过程都是苦。

  

   世间人所贪、所爱、所欲的不外是财、色、名、食、睡,不外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东西,在我们还没得到之前会苦,在得到的那一剎那是乐,但是那一剎那随时会消失,当它一消失,苦又来了。

  

   这时候我们会再生起第二个欲望,不断的追逐所贪、所爱,不断的在受苦。纵使说我们只有一个欲望,那个欲望就是获得全世界最大的蓝宝石,在得到之前,势必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这是苦;在获得这个蓝宝石之后,这个蓝宝石也会因为因缘变化的因素,不可能常存,我们还是一样受苦。

  

   所以如果在世间法上打转,绝对没有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一辈子苦不堪言。唯有在佛教的教义中,依着「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才有可能灭苦。

  

  灭―

  

   「灭」就是灭除种种的苦,灭除一切烦恼,从而超越生死、超越时空、超越现实世界的一种境界。有的书上翻译为「圆寂」或「涅槃」,说的都是出世修行解脱的理想境界。

  

   「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根本无明「灭」了之后,这构成轮回的锁链才能斩断。

  

   简单的说,灭苦的方法就是「道」,它是通往涅槃解脱之路。

  

  道―

  

   「道」是乐的因,「灭」是乐的果。因为有修道的因,才会结成灭苦的果,这是将来的因果。

  

   世尊观察人生的真相,发觉人生充满了苦恼和缺陷,祂为众生提出了治本的方法,提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大法,这个方法,就叫做「戒、定、慧」三学。

  

   依「戒、定、慧」三学,能熄灭「贪、瞋、痴」三毒,再展开成六度,叫做「六波罗蜜」,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接着开演出「八正道」及「三十七助道品」。

  

   「八正道」就是八种走向涅槃的道路,也可以说是八种修行的方法。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是「戒学」,「正念、正定」是「定学」,「正见、正思惟」是「慧学」。

  

  「正见」: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人生观。以世间法来看,就是要深信因果,要守五戒、行十善;以出世间法来看,就是彻见缘起法、四圣谛,向涅槃之路精进修持。

  

  「正思惟」:正思惟是指由正见所引起的正确的思量、分别。也就是在思惟上远离贪、瞋、痴、慢、疑,而保持心理上的纯正。

  

  「正语」:正语是正确的、如法的语言。就是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进而以诚实语、柔软语对待别人,给人安慰、给人启发。

  

  「正业」:正业是指身业而言,是正当的、如法的行为。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

  

  「正命」:正命是指正当的生计、正当的谋生方式。凡是诈骗、贩毒、邪淫、直接或间接杀生的…

《心经开讲(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