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误的行为,在佛教里面叫做「业」,业就是「行为」。所以说「无明缘行」,「无明」是「行」的缘起。
行─「行」是行为,是造作,是身、口、意三者活动的总和。这种活动经验的累积,就是所谓的「业力」。业力又分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
觉悟的人,他造的业叫净业,净业的意思,是不思善亦不思恶,唯有实践佛陀指示的「正道」而身、口、意三业清净的人,才没有善、恶的概念,没有苦、乐的概念,才能够离苦得乐。至于一般人,起心动念莫不是在造业。「行」又是「识」的缘起,所以说「行缘识」。
识─「识」是业力寄托的所在,也是轮回的主体。在小乘佛法中称「六识身」,在大乘佛法中发展为「第八识─阿赖耶识」。
实际上,我们的想法必然产生一个行为,我们这一辈子所做的一切,也都记录在「识」里,就像输入电脑的资料一样,都被储存在「生命的黑盒子」当中。
有这样的概念,就不会让一个人胡作非为,这样的概念,让我们觉得,人生奋斗是有意义的,做善事是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苏东坡曾说「书到今生读已迟」,所以这辈子我们不只要读,还要多读,以做为来生的资粮。
事实上,我们的「识」,它时时都会呈现,我们讲灵感,灵感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早就在我们的记忆体里面了,直到因缘具足,它,啪!一下子就产生。所以有很多的东西,它一直在「酝酿」,只是我们不知道,就像火山未爆发之前,地底下本来就有滚烫的岩浆一样。
再说这个「生命的黑盒子」神奇莫测,它又不同于「灵魂」学说。佛教否认灵魂学说。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的灵魂学说的理论是,人死了之后,灵魂再投胎转世,换句话说,人的身体有生有灭,而人的灵魂不生不灭,这就是「常见」。
如果我们的灵魂是不生不灭的,那不管我们的灵魂投胎到哪里,我们的各项能力及心智状态是不是都应该不变才对?如果我们投胎做狗,也会读心经、学佛法吗?所以「灵魂不生不灭」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所以透过这一些概念,来明白「无明」、「行」跟「识」的关系。
这个「识」,它通「过去」跟「现在」,所有的「生命」都因为这个「识」才投胎,所以有的经文说,「无明」和「行」是过去世的惑业,是招感现世「识、名色、六入、触、受」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果,这种说法是「三世两重因果」的第一重因果。
有的经文说,「无明」、「行」、「识」,这三者是过去世的惑业,是招感现世的因。这两种归纳都对,就看把「识」摆在哪一个定位。
所以,因为过去所造的「识」,因为这个「识」再来投胎,所以如果我们有贪生怕死的概念藏在这个「识」里面,就必定再来「生」,只是不晓得生在六道当中的哪一道而已。但是真的不知道吗?哪有不知道的!因为不管造什么「因」,就必然承受什么「果」。
例如,你这一辈子,能遵守佛家的五戒,也就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下辈子一定做人。你只要有贪心、瞋恨心、愚痴心、傲慢心、嫉妒心、怀疑心,必堕入三恶道。所以,来生你要去哪里?你自己可以未卜先知。
但是,因为来生的业报我们现在看不到,所以有人不相信因果。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譬如我现在骂你,你马上就生气,这不是现在就受报吗?我现在骂你,你给我难看的脸色,这也是现世报啊!假定美食当前,你就拼命吃,也许今天没事,明天你就消化不良、拉肚子了,这不就是来世报吗?所以不管是现世报或来世报,总是「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而已。只要因缘具足了,必然会产生结果。
总之,有情众生因为「无明」而造作「业力」,而「业力」寄托在「识」当中,这「生命的黑盒子」是轮回的主体,称做「业识」,业识受业力的牵引而纳识投胎、招感根身,所以说「业识」是「名色」之缘,即「识缘名色」。
名色─我们从过去、现在,一直到未来,因为跟父母亲有因缘的关系,所以「父精母血」,再加上你的这个「识」,这样来投胎,形成「名色」。
这个「名」就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可以说是「心」;这个「色」就是身体。那为什么要叫做「名」,而不叫做「心」呢?因为,这时候的「心」,刚开始并不能产生多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心智跟身体,并没有完全的成熟,所以叫做「名色」。「名色」又是「六入」之缘。
六入─「六入」就是前面所讲的「六根」。我们人的认知与判断,有赖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与意根来完成,所以名色与六根,必须同时和合才能发生作用,有了名色,六根就渐渐的生完全。
简单的讲,就是一个生命在胚胎中,渐渐长大,经过十个月怀胎的过程,身体已经全部形成,完成「六入」。胎儿长成完整的个体之后,接着就出生了。「六入」是「触」之缘。
触─「触」是认识作用的开始。「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境」相对而生「识」,「根」、「境」、「识」三者和合就是「触」。所以「触」是由感觉、认知的过程而生起。
例如,婴儿出生时,因为离开母体,接触到外面的冷空气,会感觉到不舒服,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挤压造成痛苦,所以婴儿出生都会嚎啕大哭。
由于「触」而生起苦、乐、舍、忧、喜的「受」,所以说「受」以「触」为缘。
受─「受」是指身心的感受。六根接触了六尘,就产生了「受」。三受是指「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小孩子刚一出生,产生了「触」。接着慢慢的形成一些更复杂的情绪。比如说,刚开始他只有饥饿,或是尿尿不舒服的感受,渐渐的,他学习到愈来愈多的情绪。
感受是主观的判断,所以是感情的、非理智的。由「受」生起的「爱」、「取」本来就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
爱-「十二因缘」中所说的「爱」不是佛家的慈悲,也不是基督教的博爱,而是由错误观念所衍生的贪爱、渴爱。当人长大之后,会有他个人的嗜好、偏向,会有他喜欢的人事时地物,他会去接近、去追求他喜欢的东西,这些都叫做「爱」。
在佛法里面,不喜欢用「爱」字,因为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不管是「贪爱」或是「欲爱」,都是一种染,这种爱是有选择性的。
爱的反面就是瞋,就是恨,所以「爱」里面,藏了一个「恨」字,在「喜欢」当中藏了一个「不喜欢」,所以我们最爱我们的亲人,反而被我们最爱的人,伤得最深。
我们都知道「恨铁不成钢」这句话,「恨铁不成钢」恨的是谁?恨的当然是你所爱的人。父母亲恨自己的小孩子不成材,老师也恨自己的学生不用功,那既然是爱,为什么还有恨呢?所以这种爱,在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中叫做「有条件的爱」。当所爱的对象不能够符合你设定的条件,反而产生转移的一种心态。
所以,佛法是一种很深奥的心理学,它不但能够谈到你内心真正的动机,真正的起心动念,还可以洞察你这一种情绪的转换,所以能看清楚世俗的爱是负面的、是自私的、是占有的。
例如,你爱你的爱人,但是如果全天下的人,都来爱你的爱人,你受得了吗?所以爱是自私的。
例如同学当中,你跟某个人比较要好,你对他的感觉就会比较强烈,你会特别去注意、去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这就代表说你的担心、罣碍比较多,所以爱是负面的。
所以学佛的人,要去明白什么才是真实的爱,如何将小爱转变成大爱,将爱转成慈悲,而变成彻彻底底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取─「取」以「爱」为缘,就是由「爱」而生起追求、执着、选择和舍弃。 世人所追求、执着、贪爱的无非是财富、权势、地位、名誉、尊严…,这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形而上的、形而下的各各层面,无所不爱、无所不取。至于憎恨、讨厌的又避之唯恐不及。
例如等一下分配房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有人会抢着跑第一,因为要去占位子,他要去占自己最爱的位子,所以「爱」必然就会产生「取」,想占为己有。
这种「爱」与「取」的心态,是所有的痛苦、所有的贪瞋痴的来源,所以我们会不断的掉入「取、舍、得、失」当中,而且这一辈子永远跳脱不出来。
一个明白道理的人,他知道他取多少,他必然要割舍多少。但并不是说不能爱,假设爱是一种需求,我们在取时,就要适可而止,「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只取需要,他取的刚刚好,这个刚刚好,就是佛所讲的「中道」。
在「金刚经」当中,世尊示现凡夫相,穿衣、吃饭一如常人,只是,祂只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明白基本需求的人,才能知足常乐,才能安身立命,这才是如实的生活。
什么叫做如实的生活,我知道我要用多少,我知道我要吃多少,我知道我要花多少,全都清清楚楚。所以说爬山时,行李带越大包的,负担越重。同样的,来观水芗两天,看看大家的行李,就知道大家的包袱有多重!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什么东西要舍,他知道什么东西要取,他在取舍当中保持一种「中道」,不贪也不舍,所以能够达到「不取不舍」的境界。
有─因为「取」所以「有」,「有」是「存在」的意思。「存在」的又是什么?这种对人生和物欲热烈的追求,产生爱、憎、取、舍的行为就形成了业力,也叫做「业有」。「业有」是前生思想、行为的总和。因为「有」这个前生思想、行为的总和,所以有「生」,「有」是「生」之缘。
「有」跟「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个字就是说,现在这一辈子,所做的…
《心经开讲(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