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誤的行爲,在佛教裏面叫做「業」,業就是「行爲」。所以說「無明緣行」,「無明」是「行」的緣起。
行─「行」是行爲,是造作,是身、口、意叁者活動的總和。這種活動經驗的累積,就是所謂的「業力」。業力又分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
覺悟的人,他造的業叫淨業,淨業的意思,是不思善亦不思惡,唯有實踐佛陀指示的「正道」而身、口、意叁業清淨的人,才沒有善、惡的概念,沒有苦、樂的概念,才能夠離苦得樂。至于一般人,起心動念莫不是在造業。「行」又是「識」的緣起,所以說「行緣識」。
識─「識」是業力寄托的所在,也是輪回的主體。在小乘佛法中稱「六識身」,在大乘佛法中發展爲「第八識─阿賴耶識」。
實際上,我們的想法必然産生一個行爲,我們這一輩子所做的一切,也都記錄在「識」裏,就像輸入電腦的資料一樣,都被儲存在「生命的黑盒子」當中。
有這樣的概念,就不會讓一個人胡作非爲,這樣的概念,讓我們覺得,人生奮鬥是有意義的,做善事是有意義的,學習是有意義的…。蘇東坡曾說「書到今生讀已遲」,所以這輩子我們不只要讀,還要多讀,以做爲來生的資糧。
事實上,我們的「識」,它時時都會呈現,我們講靈感,靈感不是無中生有的,它早就在我們的記憶體裏面了,直到因緣具足,它,啪!一下子就産生。所以有很多的東西,它一直在「醞釀」,只是我們不知道,就像火山未爆發之前,地底下本來就有滾燙的岩漿一樣。
再說這個「生命的黑盒子」神奇莫測,它又不同于「靈魂」學說。佛教否認靈魂學說。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的靈魂學說的理論是,人死了之後,靈魂再投胎轉世,換句話說,人的身體有生有滅,而人的靈魂不生不滅,這就是「常見」。
如果我們的靈魂是不生不滅的,那不管我們的靈魂投胎到哪裏,我們的各項能力及心智狀態是不是都應該不變才對?如果我們投胎做狗,也會讀心經、學佛法嗎?所以「靈魂不生不滅」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所以透過這一些概念,來明白「無明」、「行」跟「識」的關系。
這個「識」,它通「過去」跟「現在」,所有的「生命」都因爲這個「識」才投胎,所以有的經文說,「無明」和「行」是過去世的惑業,是招感現世「識、名色、六入、觸、受」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果,這種說法是「叁世兩重因果」的第一重因果。
有的經文說,「無明」、「行」、「識」,這叁者是過去世的惑業,是招感現世的因。這兩種歸納都對,就看把「識」擺在哪一個定位。
所以,因爲過去所造的「識」,因爲這個「識」再來投胎,所以如果我們有貪生怕死的概念藏在這個「識」裏面,就必定再來「生」,只是不曉得生在六道當中的哪一道而已。但是真的不知道嗎?哪有不知道的!因爲不管造什麼「因」,就必然承受什麼「果」。
例如,你這一輩子,能遵守佛家的五戒,也就是儒家「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下輩子一定做人。你只要有貪心、瞋恨心、愚癡心、傲慢心、嫉妒心、懷疑心,必墮入叁惡道。所以,來生你要去哪裏?你自己可以未蔔先知。
但是,因爲來生的業報我們現在看不到,所以有人不相信因果。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譬如我現在罵你,你馬上就生氣,這不是現在就受報嗎?我現在罵你,你給我難看的臉色,這也是現世報啊!假定美食當前,你就拼命吃,也許今天沒事,明天你就消化不良、拉肚子了,這不就是來世報嗎?所以不管是現世報或來世報,總是「不是不報,時機未到」而已。只要因緣具足了,必然會産生結果。
總之,有情衆生因爲「無明」而造作「業力」,而「業力」寄托在「識」當中,這「生命的黑盒子」是輪回的主體,稱做「業識」,業識受業力的牽引而納識投胎、招感根身,所以說「業識」是「名色」之緣,即「識緣名色」。
名色─我們從過去、現在,一直到未來,因爲跟父母親有因緣的關系,所以「父精母血」,再加上你的這個「識」,這樣來投胎,形成「名色」。
這個「名」就是「受、想、行、識」四蘊,也可以說是「心」;這個「色」就是身體。那爲什麼要叫做「名」,而不叫做「心」呢?因爲,這時候的「心」,剛開始並不能産生多大的作用,也就是說心智跟身體,並沒有完全的成熟,所以叫做「名色」。「名色」又是「六入」之緣。
六入─「六入」就是前面所講的「六根」。我們人的認知與判斷,有賴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與意根來完成,所以名色與六根,必須同時和合才能發生作用,有了名色,六根就漸漸的生完全。
簡單的講,就是一個生命在胚胎中,漸漸長大,經過十個月懷胎的過程,身體已經全部形成,完成「六入」。胎兒長成完整的個體之後,接著就出生了。「六入」是「觸」之緣。
觸─「觸」是認識作用的開始。「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境」相對而生「識」,「根」、「境」、「識」叁者和合就是「觸」。所以「觸」是由感覺、認知的過程而生起。
例如,嬰兒出生時,因爲離開母體,接觸到外面的冷空氣,會感覺到不舒服,以及生産過程中的擠壓造成痛苦,所以嬰兒出生都會嚎啕大哭。
由于「觸」而生起苦、樂、舍、憂、喜的「受」,所以說「受」以「觸」爲緣。
受─「受」是指身心的感受。六根接觸了六塵,就産生了「受」。叁受是指「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小孩子剛一出生,産生了「觸」。接著慢慢的形成一些更複雜的情緒。比如說,剛開始他只有饑餓,或是尿尿不舒服的感受,漸漸的,他學習到愈來愈多的情緒。
感受是主觀的判斷,所以是感情的、非理智的。由「受」生起的「愛」、「取」本來就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
愛-「十二因緣」中所說的「愛」不是佛家的慈悲,也不是基督教的博愛,而是由錯誤觀念所衍生的貪愛、渴愛。當人長大之後,會有他個人的嗜好、偏向,會有他喜歡的人事時地物,他會去接近、去追求他喜歡的東西,這些都叫做「愛」。
在佛法裏面,不喜歡用「愛」字,因爲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不管是「貪愛」或是「欲愛」,都是一種染,這種愛是有選擇性的。
愛的反面就是瞋,就是恨,所以「愛」裏面,藏了一個「恨」字,在「喜歡」當中藏了一個「不喜歡」,所以我們最愛我們的親人,反而被我們最愛的人,傷得最深。
我們都知道「恨鐵不成鋼」這句話,「恨鐵不成鋼」恨的是誰?恨的當然是你所愛的人。父母親恨自己的小孩子不成材,老師也恨自己的學生不用功,那既然是愛,爲什麼還有恨呢?所以這種愛,在西方的心理學理論中叫做「有條件的愛」。當所愛的對象不能夠符合你設定的條件,反而産生轉移的一種心態。
所以,佛法是一種很深奧的心理學,它不但能夠談到你內心真正的動機,真正的起心動念,還可以洞察你這一種情緒的轉換,所以能看清楚世俗的愛是負面的、是自私的、是占有的。
例如,你愛你的愛人,但是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來愛你的愛人,你受得了嗎?所以愛是自私的。
例如同學當中,你跟某個人比較要好,你對他的感覺就會比較強烈,你會特別去注意、去觀察他的一舉一動,這就代表說你的擔心、罣礙比較多,所以愛是負面的。
所以學佛的人,要去明白什麼才是真實的愛,如何將小愛轉變成大愛,將愛轉成慈悲,而變成徹徹底底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取─「取」以「愛」爲緣,就是由「愛」而生起追求、執著、選擇和舍棄。 世人所追求、執著、貪愛的無非是財富、權勢、地位、名譽、尊嚴…,這包括物質的、精神的,形而上的、形而下的各各層面,無所不愛、無所不取。至于憎恨、討厭的又避之唯恐不及。
例如等一下分配房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有人會搶著跑第一,因爲要去占位子,他要去占自己最愛的位子,所以「愛」必然就會産生「取」,想占爲己有。
這種「愛」與「取」的心態,是所有的痛苦、所有的貪瞋癡的來源,所以我們會不斷的掉入「取、舍、得、失」當中,而且這一輩子永遠跳脫不出來。
一個明白道理的人,他知道他取多少,他必然要割舍多少。但並不是說不能愛,假設愛是一種需求,我們在取時,就要適可而止,「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只取需要,他取的剛剛好,這個剛剛好,就是佛所講的「中道」。
在「金剛經」當中,世尊示現凡夫相,穿衣、吃飯一如常人,只是,祂只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明白基本需求的人,才能知足常樂,才能安身立命,這才是如實的生活。
什麼叫做如實的生活,我知道我要用多少,我知道我要吃多少,我知道我要花多少,全都清清楚楚。所以說爬山時,行李帶越大包的,負擔越重。同樣的,來觀水芗兩天,看看大家的行李,就知道大家的包袱有多重!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什麼東西要舍,他知道什麼東西要取,他在取舍當中保持一種「中道」,不貪也不舍,所以能夠達到「不取不舍」的境界。
有─因爲「取」所以「有」,「有」是「存在」的意思。「存在」的又是什麼?這種對人生和物欲熱烈的追求,産生愛、憎、取、舍的行爲就形成了業力,也叫做「業有」。「業有」是前生思想、行爲的總和。因爲「有」這個前生思想、行爲的總和,所以有「生」,「有」是「生」之緣。
「有」跟「識」,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個字就是說,現在這一輩子,所做的…
《心經開講(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