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开讲(下)▪P5

  ..续本文上一页

  首先要觉察,「人」与「人」的关系,要「靠而不靠」,要适可而止,彼此太亲密会滋生怨恨,太疏远变成莫不关心,「若即若离」才是中道。所以如何拿捏这种亲疏的距离要靠智慧。对任何人不产生喜欢或讨厌的偏见,因为如果掉入任何的概念,都会干扰到我们的内心,让内心不清净,徒增困扰与烦恼。

  

  例如我们碰到人,要不要跟他聊天?如果对方跟我们微笑,就代表他有善意,当因缘产生了,就顺着那个因缘,他愿意跟我们讲话,我们就跟他讲,当讲则讲,不当讲则不讲。所以要随顺因缘、随机应变,学佛的人是懂得变通的 。

  

  所以在任何团体中,我一视同仁,平等看待所有的人。若是用现代比较简单的讲法,就是每个人都有他可取之处,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每个人都有他的特色,每个人都有他的喜好…,我尊重每个人的个别差异,彼此互相包容,这样子看待每个人,就能够心平气和,这叫「平等观」。

  

  谈到「事」呢,有的人做事拖拖拉拉,有的人做事急如星火,其实只要知道对方的个性及处事模式,多给别人一些空间跟时间,多给别人一些弹性,每个人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不就能相安无事吗?

  

  当我们有责任去教导别人、督促别人时,要善用我们的智慧去「因材施教」。例如,遇到做事效率差的人,我们要去观察他的问题出在哪里,适时协助他、推他一把,这样他就能突破瓶颈、提高效率。

  

  如果遇到急躁盲动的人,要先把他的情绪稳定下来,要他多思考,要他先提出周详的计划,再按部就班实施,这样子事情分出轻重缓急,就能万无一失。

  

  如果我们总是看别人不顺眼,就是否认别人,就是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那只好什么事都自己做了,这样的人是没有智慧的。有智慧的人当能「知人善任」,这样才能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最重要的是要观察自己:我准备好了吗?我的能力是否充分?事情来时我是否能够承担?我愿意承担吗?我乐意付出吗?我能无所求的奉献吗?学佛不就是要学自利利他吗?─当你准备好了,你愿意承担时,当能「事半功倍」、「举重若轻」。

  所以,学佛的人在待「人」处「事」上,应当是最圆融、最有成就的。

  

   至于「时」呢,我们应该「学而时习之」,应该觉得「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应该把握当下,应该分分秒秒不空过。我们不要分别说,我现在上班,或是下班,我现在应该休息,怎么叫我去出公差?时间的概念,会让我们产生对待的想法,这种对待的想法,会让我们产生不满。

  

  若我们一天到晚被「时间」的概念所绑,那一定是匆匆忙忙来上班,然后一心期待赶快下班,这期间焦虑、急躁,或是拖延、怠惰,使我们不能乐在工作,自然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现代人的文明病很多是因工作压力来的。

  

  例如,有的人不愿意加班,有人说这工作不是我的,所以你不要叫我做;如果你叫我做,要给我加薪。这样爱计较的人,短视近利,实际上是在断送自己的前程。我们最好把心里那一个闹钟给拿掉,把「时」的概念丢掉。全心投入去做该做的事情,也许我们花费数倍的时间在工作上,但是只要有这股傻劲儿,任劳任怨去做,所有的干部、总经理,不都是从基层升上来的吗?「功不唐捐」─如是因、如是果,这不就是因果吗!

  

  什么是「地」,地就是一切的环境。首先问自己,为了这个共同生存的环境,我能做什么?人性的自私、自利、贪婪、怠惰、推诿…这时候就暴露无疑了。所以生活中落实环境保护的工作是最基本的责任。

  实际上环境不是问题,心境才是问题。大环境当中,我们能做的,当尽力。但是太多的问题我们无能为力,例如政治、经济、社会、治安、教育…各方面的问题是「孤臣无力可回天」,是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的,这时候我们的心境要不受影响,只要做我们该做的事,其余的一切随顺因缘、创造因缘、等待因缘。

  

  一切的东西、财物,都叫做「物」。一般人看到物,就会起贪的概念。例如食物、美色、豪宅、金钱…,这些东西不是不好,它们如果是日常生活所需,也要有适当的满足,但是要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不要起非份之想。这又牵涉到心境的问题,不为物欲所迁、知足才能常乐。

  

  眼睛所看的人、事、时、地、物,已经是形形色色,其余的「五根」所攀缘的更是错综复杂,好像织成了一面绵绵密密的网,覆盖住了光明,让我们见不到真心。

  

  修行人唯有从自己的内在彻彻底底的去「转识成智」,要不然智慧是生不起来的。所谓「舍识用根」,并不是把识丢掉,迷的时候我们说它叫做「识」,悟的时候我们说它叫做「智」,它们两个其实就是同样一个东西,从这种概念中去突破,这叫做舍识用根。

  

  「转识成智」的意思,迷时说八识,悟时说四智,叫转识成智。所以透过这十八界,就知道所有的东西它都要因缘具足,也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条件要具足,它才能产生,因缘条件不能具足,它就不能产生,所以我们说它「空」。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怎么修行呢?原则上「自知者明」,如果我们程度没那么高,可以用「根、尘、识、智」,这四个角度修。我们可以慢慢去观察,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真正有那个意境,这叫修行。

  因为我们身上的包袱太多,身上累劫的习气太多,错误的知见太多,所以要一身抖落谈何容易!所以我们要老实,慢慢来,一步一脚印,一定会走到,所以先明白这样的理论跟概念。

  

  以上说的是「宇宙观」中的「世界观」。再来讲「宇宙观」中的「人生观」。

  

   / 人间观(正报论)

   / 理论 --- / 世界观

   \ 宇宙观(依报论)---

   正宗分--- \ 人生观

  

   / 修养法

   \ 实践 ---

   \ 理想境

  

  「人生观」组织表

  

  无 无 明 -------- 流转(凡夫迷界)观 \  

  

  亦无无明尽\ /   --- 缘觉

  十二因缘空观 \

  乃至无老死 / \   

  

  亦无老死尽 -------- 还灭(圣者悟界)观 /  

  

  无 苦 集 -------------流转(现实世界)观 \ 

   --- 声闻四谛空观 ---- 三乘教法

  灭 道 -------------还灭(理想世界)观 / 

  

  无 智 ------------ 修  道 \

   --- 菩萨六度空观 /

  亦 无 得 ------------ 证  果 /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人生观」就是在讲人的一生,我们常说人到底是怎么来的?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所以这部份孔子没讲。

  

  以《心经》的角度来说,「缘觉」是指因为明白「十二因缘」的道理,而开悟的人。这「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经文因为文字简洁,所以用「乃至」表示由「无明」一直到「老死」,这个过程,缘觉是如何修「观」的呢?例如「无明」是「假观」,「无无明」是「空观」,「亦」是「中观」。所以修「十二因缘」要「一心三观」。

  

  完整的内容应该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无六入,亦无六入尽;无触,亦无触尽;无受,亦无受尽;无爱,亦无爱尽;无取,亦无取尽;无有,亦无有尽;无生,亦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我们都知道,世尊在青年时代,因观察到人生有生、老、病、死的烦恼而出家修道。祂在菩提树下证悟「缘起法」,明白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

  

  「从因缘生」,除了指有情众生的「生老病死」之外,也包括器世间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这就是佛陀的「宇宙论」,涵盖了「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有情众生的生死流转是没有主宰,没有不变的实我,只不过是由于迷惑、造作、苦果的辗转相续而已。这其中前因后果的相续,就是「十二因缘法」。也就是说,由于这十二法互相凭藉而生起,以致生生死死、永无终期。

  

  世尊证悟的「十二因缘法」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先讲「无明」。

  

  无明─「无明」就是没有光明、没有智慧,「无明」就是你自己错误的知见、错误的思想;无明就像乌云,智慧就像太阳,乌云遮蔽太阳,让你没有智慧,这就是凡夫。

  

  因为凡夫无明、迷惑,因为错误的思想、见解,所以不了解自己的身、心,也不了解环境的变化,终日生活在烦恼、不安之中。凡夫由于无明的覆蔽,而产生错…

《心经开讲(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