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大人说大便很脏,幼儿却偏偏拿来吃,那幼儿不是人吗?你的概念跟幼儿不一样。大人的脑袋太复杂,所以看不到真实性的东西。
从小到大,我们的概念大都有问题,我们的看法其实很没有道理,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都按照自己的角度去看东西。
唯有透过观察,才能明白道理,才能够看清楚真相,这样人生所有的困境都难不倒你。有的人他不懂得观察,也不懂得探讨的方法,他只能看到粗糙的问题。例如,待会儿下课踩到铁钉,他马上会去探讨该如何处理。但是心中有结,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心结!
三受当中,如果我们的「不苦不乐受」最明显,就表示我们根本没有感觉,没有觉知内在的感受,所以要培养观察的能力,观察「身」、「心」、「境」,观察静态的跟动态的,所有的一切都应该保持觉知,这样才能够从小悟、到中悟、到大彻大悟。
所以我们要培养觉知的能力,清清楚楚的观察万物的真相,是「垢」是「净」?还是「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说的是空间的现象。记得小时候的天气比较凉,夏天没有这么热,冬天还很冷。现在除了臭氧层的问题之外,到处高楼大厦林立,遮蔽物多,温度普遍升高。
以一般人的角度来看,土地上增加了一栋大楼,增加了一个观水芗游乐区,叫做增加。那这里以前是一个平原,现在被挖个水池,叫做减少。以空间的角度来看,它「有增」、「有减」。但是如果好好注意看,其实是「不增」、「不减」。
为什么不增不减?举个例子,现在台湾的房子盖了很多,跟三十年前台湾的现象当然不一样,但是三十年前地球的重量跟现在地球的重量并没有变。房子这儿挖一个洞,那儿补起来,这儿推土机推掉,那儿补起来,它的质量并没有改变。
例如造小木屋的木材来自树木,砍掉树木,表面上森林的树木减少了,但却增加了一栋小木屋。所以,以整体来观,它确实没有增跟减,但是我们常为了增跟减,而产生莫大的感慨。
我们看到,所有现象的变化,都会感叹说人事已非,沧海桑田,尤其诗人多愁善感,常常借题发挥,借现象发挥,触景生情,其实他并没有看到真相。
如果我们随着现象界的变化,随着人、事的变迁,而不断的有一些错综复杂的想法,这些现象你怎么讲都不可能讲清楚。所以有智慧的人,当从「不增」、「不减」的角度,来看待空间的问题。
如果以我们个人的角度来谈「不增」「不减」,我们「迷」的时候,佛性并没有减少,我们「悟」的时候,佛性亦没有增加,这叫「不增、不减」。用这种角度,才可以看到真实相。
一个明白真理的人,他能够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去体悟到「诸法」「空相」。他从看到「有生有灭」,然后去悟到「不生」、「不灭」;从对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产生「垢」、「净」的分别,然后去了解到它「不垢」、「不净」的道理;当他对空间的一切变化做如实的观察,并且内心不产生排斥、不产生贪恋,他本身亦能「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先谈「有」跟「无」这两个概念。以一般人的概念来说,「有」跟「无」是相对的。但是学佛不要掉入相对的概念中。「无」应当是「有」的突破。
例如,当一个人初学武功,他是有招有式,有模有样;但是当他的功夫到一定的程度,他是无招胜有招。所以无招是有招的突破,而不是跟有招对立。 再比如,一条路,前面一段有铺柏油,后面一段尚未铺柏油,那么它还是同一条路,而不是两条路,只是前面铺的跟后面的不一样。
一样的道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就是要不断的突破,要一直往前超越,所以叫做「波罗蜜多」。
前面谈到,「色」、「受」、「五蕴」,都是「有」的概念,是凡夫的概念。「空」是二乘人的概念,是声闻、缘觉、阿罗汉的概念,但不管是凡夫还是二乘人都不能解脱。
因为凡夫贪恋、贪爱、贪生、怕死,既然贪生,就必然再出生,所以生生世世六道轮回,永无出期。
另外有一种人,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强烈的厌离心,他一直想离开三界,想出离三界,所以他专心修行,除了修行,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管,只要做个自了汉。但是这样的人,因为他还有一个喜欢跟不喜欢的概念,所以还是不究竟。
至于二乘人,即小乘人,他明白一切是空,所以他不怕死,也不贪生,他是厌离生。但是二乘人的空是「偏空」;凡夫是「顽空」;菩萨才是「究竟空」。
什么是凡夫的「顽空」?顽空就是不清不楚,或是脑袋放空、发呆。如果你只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那是在修木头,而不是修佛祖。坐在那儿,是要不断的精进的,是要不断的锻链你的内在的,是要不断的练习的。
什么是二乘人的「偏空」?二乘人他执着空,因为他了解一切现象不是真实的,所以对一切功名利禄都不执着,只是一心来修行,叫做「偏空」。
什么是菩萨的「究竟空」?「究竟空」就是圆满,祂彻彻底底的了解「空」的真实义。
《大般若经》说,「空」的意思是不执着。我明白「诸法空相」,所以我不执着;而且我亦不执着那个不执着的心,才叫做究竟。若我不执着诸法,但我却执着那一个不执着,那亦是执着,那没有究竟。
人生虽然是短暂,但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因缘,你都会跟无数的众生在一起,因为众生不明白这种概念,所以你要变成众生的模样,跟众生在一起,然后随类教化,所以你不离开众生,不舍弃众生,也不贪恋众生,所以这样的「空」的意思就很妙,所以它能「空中生妙有」。
这不是「有」跟「没有」的问题,「有」跟「没有」,在于「因缘」的生灭,因缘生就有,因缘灭就没有,因为「生」跟「灭」才产生「空」跟「有」,明白这种概念,才能在「空」跟「有」当中,而不执着「两边」。
所以菩萨度众生,心并没有执着众生,以这样的角度来修,我们在打坐时,不执着打坐,若执着在打坐,那个坐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从这里开始,一直去体悟、去突破,那个感觉就会全然不同。
「十二处空观」是谈「色法」,「十八界空观」谈「心法」,「色法」跟「心法」是五蕴的展开。换句话说,「五蕴空观」是「色法」跟「心法」同时谈,这个「空中」就是一种空相,以「空观」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一个五蕴,所以它说无「色」「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意」指的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指的是六尘,合称十二入或十二处。「入」的意思,就是能够接受外面的状况进入;说十二处呢,「处」的意思,就是能够依托的地方。简言之,根尘是一种「色法」,识是「心法」。
「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的感官系统,六根所接触到的外面的六尘叫「色声香味触法」。例如说,你的视神经系统包括你的眼睛,和外在现象界的形形色色起了作用,就生起「色相」,你就可以看到各种现象。
一样的道理,耳神经系统包括你的耳朵,和声音起了作用,就生起「声相」,你就可以听到外在的各种声音。同样的,鼻子可以闻到味道、舌头可以尝到滋味、身体有冷暖痛痒等触觉,意能分辨境界的顺逆苦乐、东西的好坏…等等。
另外,意可以归纳在色法,亦可以归纳在心法,意若归纳在色法,那就是指你大脑的整个神经系统;意若归纳在心法,那就是「根」接触「尘」产生反应,亦叫做「识」。代表眼睛有眼睛的特别作用跟功能,耳朵有耳朵的特别作用跟功能,依此类推,这个部份我们叫它「心法」。
「五蕴」是「色法」跟「心法」同时谈,这个「空中」就是一种空相,以「空观」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一个五蕴,所以它说无「色」「受」「想」「行」「识」。
上根器的人,到这里他就懂了;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不懂,所以观自在菩萨慈悲,祂不厌其烦的再以六根对六尘说「十二处空观」。分析的结果,就是「真空」里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界」就是界限,界代表区隔的作用。「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法」,也可以称做「界」。我们把「六根」和「六尘」合起来叫「十二处」或「十二入」,如果再把「六识」加起来就叫「十八界」。
什么是「识」?识就是「神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凡夫、菩萨同样是这个心,差别在于,心清净了是菩萨,心迷惑了就是凡夫。
因为我们的心迷,所以当六根对了六尘,就生出种种的分别心来,这个「分别心」叫做「识」。观自在菩萨说「十二处空观」,就是说「真空」里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进而分析连「十八界」都是「空」的,这十八界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的「六根」,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的「六尘」,以及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的「六识」。
换句话说,由「五蕴空观」、「十二处空观」到「十八界空观」说的都是「究竟空」。
观自在菩萨苦口婆心的层层分析「世界观」,告诉舍利子,也告诉众生「诸法」「空相」,从「眼界」到「意识界」皆是虚幻。
那我们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通常我们的「眼根」和「耳根」最利,接触到人事时地物,最容易产生「意识」,随即掉入意识形态,所以大家都是用意识在过人生。
所以我们先学习用眼睛,观察人、事、时、地、物,在日常生活应用之中来修行:
…
《心经开讲(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