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開講(下)▪P4

  ..續本文上一頁了,大人說大便很髒,幼兒卻偏偏拿來吃,那幼兒不是人嗎?你的概念跟幼兒不一樣。大人的腦袋太複雜,所以看不到真實性的東西。

  

  從小到大,我們的概念大都有問題,我們的看法其實很沒有道理,只是我們不知道,我們都按照自己的角度去看東西。

  

  唯有透過觀察,才能明白道理,才能夠看清楚真相,這樣人生所有的困境都難不倒你。有的人他不懂得觀察,也不懂得探討的方法,他只能看到粗糙的問題。例如,待會兒下課踩到鐵釘,他馬上會去探討該如何處理。但是心中有結,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心結!

  

  叁受當中,如果我們的「不苦不樂受」最明顯,就表示我們根本沒有感覺,沒有覺知內在的感受,所以要培養觀察的能力,觀察「身」、「心」、「境」,觀察靜態的跟動態的,所有的一切都應該保持覺知,這樣才能夠從小悟、到中悟、到大徹大悟。

  

  所以我們要培養覺知的能力,清清楚楚的觀察萬物的真相,是「垢」是「淨」?還是「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不增」「不減」說的是空間的現象。記得小時候的天氣比較涼,夏天沒有這麼熱,冬天還很冷。現在除了臭氧層的問題之外,到處高樓大廈林立,遮蔽物多,溫度普遍升高。

  

  以一般人的角度來看,土地上增加了一棟大樓,增加了一個觀水芗遊樂區,叫做增加。那這裏以前是一個平原,現在被挖個水池,叫做減少。以空間的角度來看,它「有增」、「有減」。但是如果好好注意看,其實是「不增」、「不減」。

  

  爲什麼不增不減?舉個例子,現在臺灣的房子蓋了很多,跟叁十年前臺灣的現象當然不一樣,但是叁十年前地球的重量跟現在地球的重量並沒有變。房子這兒挖一個洞,那兒補起來,這兒推土機推掉,那兒補起來,它的質量並沒有改變。

  

  例如造小木屋的木材來自樹木,砍掉樹木,表面上森林的樹木減少了,但卻增加了一棟小木屋。所以,以整體來觀,它確實沒有增跟減,但是我們常爲了增跟減,而産生莫大的感慨。

  

  我們看到,所有現象的變化,都會感歎說人事已非,滄海桑田,尤其詩人多愁善感,常常借題發揮,借現象發揮,觸景生情,其實他並沒有看到真相。

  

  如果我們隨著現象界的變化,隨著人、事的變遷,而不斷的有一些錯綜複雜的想法,這些現象你怎麼講都不可能講清楚。所以有智慧的人,當從「不增」、「不減」的角度,來看待空間的問題。

  

  如果以我們個人的角度來談「不增」「不減」,我們「迷」的時候,佛性並沒有減少,我們「悟」的時候,佛性亦沒有增加,這叫「不增、不減」。用這種角度,才可以看到真實相。

  

  一個明白真理的人,他能夠從「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去體悟到「諸法」「空相」。他從看到「有生有滅」,然後去悟到「不生」、「不滅」;從對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産生「垢」、「淨」的分別,然後去了解到它「不垢」、「不淨」的道理;當他對空間的一切變化做如實的觀察,並且內心不産生排斥、不産生貪戀,他本身亦能「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先談「有」跟「無」這兩個概念。以一般人的概念來說,「有」跟「無」是相對的。但是學佛不要掉入相對的概念中。「無」應當是「有」的突破。

  

  例如,當一個人初學武功,他是有招有式,有模有樣;但是當他的功夫到一定的程度,他是無招勝有招。所以無招是有招的突破,而不是跟有招對立。 再比如,一條路,前面一段有鋪柏油,後面一段尚未鋪柏油,那麼它還是同一條路,而不是兩條路,只是前面鋪的跟後面的不一樣。

  

  一樣的道理,我們在成長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就是要不斷的突破,要一直往前超越,所以叫做「波羅蜜多」。

  

  前面談到,「色」、「受」、「五蘊」,都是「有」的概念,是凡夫的概念。「空」是二乘人的概念,是聲聞、緣覺、阿羅漢的概念,但不管是凡夫還是二乘人都不能解脫。

  

  因爲凡夫貪戀、貪愛、貪生、怕死,既然貪生,就必然再出生,所以生生世世六道輪回,永無出期。

  另外有一種人,他對這個世界充滿強烈的厭離心,他一直想離開叁界,想出離叁界,所以他專心修行,除了修行,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管,只要做個自了漢。但是這樣的人,因爲他還有一個喜歡跟不喜歡的概念,所以還是不究竟。

  

  至于二乘人,即小乘人,他明白一切是空,所以他不怕死,也不貪生,他是厭離生。但是二乘人的空是「偏空」;凡夫是「頑空」;菩薩才是「究竟空」。

  

  什麼是凡夫的「頑空」?頑空就是不清不楚,或是腦袋放空、發呆。如果你只是坐在那兒,什麼都不想,那是在修木頭,而不是修佛祖。坐在那兒,是要不斷的精進的,是要不斷的鍛鏈你的內在的,是要不斷的練習的。

  

  什麼是二乘人的「偏空」?二乘人他執著空,因爲他了解一切現象不是真實的,所以對一切功名利祿都不執著,只是一心來修行,叫做「偏空」。

  

  什麼是菩薩的「究竟空」?「究竟空」就是圓滿,祂徹徹底底的了解「空」的真實義。

  

  《大般若經》說,「空」的意思是不執著。我明白「諸法空相」,所以我不執著;而且我亦不執著那個不執著的心,才叫做究竟。若我不執著諸法,但我卻執著那一個不執著,那亦是執著,那沒有究竟。

  人生雖然是短暫,但每一個時間,每一個因緣,你都會跟無數的衆生在一起,因爲衆生不明白這種概念,所以你要變成衆生的模樣,跟衆生在一起,然後隨類教化,所以你不離開衆生,不舍棄衆生,也不貪戀衆生,所以這樣的「空」的意思就很妙,所以它能「空中生妙有」。

  

  這不是「有」跟「沒有」的問題,「有」跟「沒有」,在于「因緣」的生滅,因緣生就有,因緣滅就沒有,因爲「生」跟「滅」才産生「空」跟「有」,明白這種概念,才能在「空」跟「有」當中,而不執著「兩邊」。

  

  所以菩薩度衆生,心並沒有執著衆生,以這樣的角度來修,我們在打坐時,不執著打坐,若執著在打坐,那個坐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從這裏開始,一直去體悟、去突破,那個感覺就會全然不同。

  

  「十二處空觀」是談「色法」,「十八界空觀」談「心法」,「色法」跟「心法」是五蘊的展開。換句話說,「五蘊空觀」是「色法」跟「心法」同時談,這個「空中」就是一種空相,以「空觀」的角度來看,並沒有一個五蘊,所以它說無「色」「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眼耳鼻舌身意」指的是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指的是六塵,合稱十二入或十二處。「入」的意思,就是能夠接受外面的狀況進入;說十二處呢,「處」的意思,就是能夠依托的地方。簡言之,根塵是一種「色法」,識是「心法」。

  

  「眼耳鼻舌身意」是我們的感官系統,六根所接觸到的外面的六塵叫「色聲香味觸法」。例如說,你的視神經系統包括你的眼睛,和外在現象界的形形色色起了作用,就生起「色相」,你就可以看到各種現象。

  一樣的道理,耳神經系統包括你的耳朵,和聲音起了作用,就生起「聲相」,你就可以聽到外在的各種聲音。同樣的,鼻子可以聞到味道、舌頭可以嘗到滋味、身體有冷暖痛癢等觸覺,意能分辨境界的順逆苦樂、東西的好壞…等等。

  

  另外,意可以歸納在色法,亦可以歸納在心法,意若歸納在色法,那就是指你大腦的整個神經系統;意若歸納在心法,那就是「根」接觸「塵」産生反應,亦叫做「識」。代表眼睛有眼睛的特別作用跟功能,耳朵有耳朵的特別作用跟功能,依此類推,這個部份我們叫它「心法」。

  

  「五蘊」是「色法」跟「心法」同時談,這個「空中」就是一種空相,以「空觀」的角度來看,並沒有一個五蘊,所以它說無「色」「受」「想」「行」「識」。

  

  上根器的人,到這裏他就懂了;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還是不懂,所以觀自在菩薩慈悲,祂不厭其煩的再以六根對六塵說「十二處空觀」。分析的結果,就是「真空」裏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界」就是界限,界代表區隔的作用。「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法」,也可以稱做「界」。我們把「六根」和「六塵」合起來叫「十二處」或「十二入」,如果再把「六識」加起來就叫「十八界」。

  

  什麼是「識」?識就是「神識」,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凡夫、菩薩同樣是這個心,差別在于,心清淨了是菩薩,心迷惑了就是凡夫。

  

  因爲我們的心迷,所以當六根對了六塵,就生出種種的分別心來,這個「分別心」叫做「識」。觀自在菩薩說「十二處空觀」,就是說「真空」裏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進而分析連「十八界」都是「空」的,這十八界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的「六根」,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的「六塵」,以及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的「六識」。

  

  換句話說,由「五蘊空觀」、「十二處空觀」到「十八界空觀」說的都是「究竟空」。

  

  觀自在菩薩苦口婆心的層層分析「世界觀」,告訴舍利子,也告訴衆生「諸法」「空相」,從「眼界」到「意識界」皆是虛幻。

  

  那我們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通常我們的「眼根」和「耳根」最利,接觸到人事時地物,最容易産生「意識」,隨即掉入意識形態,所以大家都是用意識在過人生。

  

  所以我們先學習用眼睛,觀察人、事、時、地、物,在日常生活應用之中來修行:

   …

《心經開講(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