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覺察,「人」與「人」的關系,要「靠而不靠」,要適可而止,彼此太親密會滋生怨恨,太疏遠變成莫不關心,「若即若離」才是中道。所以如何拿捏這種親疏的距離要靠智慧。對任何人不産生喜歡或討厭的偏見,因爲如果掉入任何的概念,都會幹擾到我們的內心,讓內心不清淨,徒增困擾與煩惱。
例如我們碰到人,要不要跟他聊天?如果對方跟我們微笑,就代表他有善意,當因緣産生了,就順著那個因緣,他願意跟我們講話,我們就跟他講,當講則講,不當講則不講。所以要隨順因緣、隨機應變,學佛的人是懂得變通的 。
所以在任何團體中,我一視同仁,平等看待所有的人。若是用現代比較簡單的講法,就是每個人都有他可取之處,每個人都有他的個性,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色,每個人都有他的喜好…,我尊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彼此互相包容,這樣子看待每個人,就能夠心平氣和,這叫「平等觀」。
談到「事」呢,有的人做事拖拖拉拉,有的人做事急如星火,其實只要知道對方的個性及處事模式,多給別人一些空間跟時間,多給別人一些彈性,每個人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不就能相安無事嗎?
當我們有責任去教導別人、督促別人時,要善用我們的智慧去「因材施教」。例如,遇到做事效率差的人,我們要去觀察他的問題出在哪裏,適時協助他、推他一把,這樣他就能突破瓶頸、提高效率。
如果遇到急躁盲動的人,要先把他的情緒穩定下來,要他多思考,要他先提出周詳的計劃,再按部就班實施,這樣子事情分出輕重緩急,就能萬無一失。
如果我們總是看別人不順眼,就是否認別人,就是不相信別人,只相信自己,那只好什麼事都自己做了,這樣的人是沒有智慧的。有智慧的人當能「知人善任」,這樣才能共同成長、互相成就。
最重要的是要觀察自己:我准備好了嗎?我的能力是否充分?事情來時我是否能夠承擔?我願意承擔嗎?我樂意付出嗎?我能無所求的奉獻嗎?學佛不就是要學自利利他嗎?─當你准備好了,你願意承擔時,當能「事半功倍」、「舉重若輕」。
所以,學佛的人在待「人」處「事」上,應當是最圓融、最有成就的。
至于「時」呢,我們應該「學而時習之」,應該覺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應該把握當下,應該分分秒秒不空過。我們不要分別說,我現在上班,或是下班,我現在應該休息,怎麼叫我去出公差?時間的概念,會讓我們産生對待的想法,這種對待的想法,會讓我們産生不滿。
若我們一天到晚被「時間」的概念所綁,那一定是匆匆忙忙來上班,然後一心期待趕快下班,這期間焦慮、急躁,或是拖延、怠惰,使我們不能樂在工作,自然産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現代人的文明病很多是因工作壓力來的。
例如,有的人不願意加班,有人說這工作不是我的,所以你不要叫我做;如果你叫我做,要給我加薪。這樣愛計較的人,短視近利,實際上是在斷送自己的前程。我們最好把心裏那一個鬧鍾給拿掉,把「時」的概念丟掉。全心投入去做該做的事情,也許我們花費數倍的時間在工作上,但是只要有這股傻勁兒,任勞任怨去做,所有的幹部、總經理,不都是從基層升上來的嗎?「功不唐捐」─如是因、如是果,這不就是因果嗎!
什麼是「地」,地就是一切的環境。首先問自己,爲了這個共同生存的環境,我能做什麼?人性的自私、自利、貪婪、怠惰、推诿…這時候就暴露無疑了。所以生活中落實環境保護的工作是最基本的責任。
實際上環境不是問題,心境才是問題。大環境當中,我們能做的,當盡力。但是太多的問題我們無能爲力,例如政治、經濟、社會、治安、教育…各方面的問題是「孤臣無力可回天」,是我們沒有能力改變的,這時候我們的心境要不受影響,只要做我們該做的事,其余的一切隨順因緣、創造因緣、等待因緣。
一切的東西、財物,都叫做「物」。一般人看到物,就會起貪的概念。例如食物、美色、豪宅、金錢…,這些東西不是不好,它們如果是日常生活所需,也要有適當的滿足,但是要恰到好處,最重要的是不要起非份之想。這又牽涉到心境的問題,不爲物欲所遷、知足才能常樂。
眼睛所看的人、事、時、地、物,已經是形形色色,其余的「五根」所攀緣的更是錯綜複雜,好像織成了一面綿綿密密的網,覆蓋住了光明,讓我們見不到真心。
修行人唯有從自己的內在徹徹底底的去「轉識成智」,要不然智慧是生不起來的。所謂「舍識用根」,並不是把識丟掉,迷的時候我們說它叫做「識」,悟的時候我們說它叫做「智」,它們兩個其實就是同樣一個東西,從這種概念中去突破,這叫做舍識用根。
「轉識成智」的意思,迷時說八識,悟時說四智,叫轉識成智。所以透過這十八界,就知道所有的東西它都要因緣具足,也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條件要具足,它才能産生,因緣條件不能具足,它就不能産生,所以我們說它「空」。
談到這裏,我們應該怎麼修行呢?原則上「自知者明」,如果我們程度沒那麼高,可以用「根、塵、識、智」,這四個角度修。我們可以慢慢去觀察,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夠真正有那個意境,這叫修行。
因爲我們身上的包袱太多,身上累劫的習氣太多,錯誤的知見太多,所以要一身抖落談何容易!所以我們要老實,慢慢來,一步一腳印,一定會走到,所以先明白這樣的理論跟概念。
以上說的是「宇宙觀」中的「世界觀」。再來講「宇宙觀」中的「人生觀」。
/ 人間觀(正報論)
/ 理論 --- / 世界觀
\ 宇宙觀(依報論)---
正宗分--- \ 人生觀
/ 修養法
\ 實踐 ---
\ 理想境
「人生觀」組織表
無 無 明 -------- 流轉(凡夫迷界)觀 \
亦無無明盡\ / --- 緣覺
十二因緣空觀 \
乃至無老死 / \
亦無老死盡 -------- 還滅(聖者悟界)觀 /
無 苦 集 -------------流轉(現實世界)觀 \
--- 聲聞四谛空觀 ---- 叁乘教法
滅 道 -------------還滅(理想世界)觀 /
無 智 ------------ 修 道 \
--- 菩薩六度空觀 /
亦 無 得 ------------ 證 果 /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人生觀」就是在講人的一生,我們常說人到底是怎麼來的?孔子講「未知生、焉知死」,所以這部份孔子沒講。
以《心經》的角度來說,「緣覺」是指因爲明白「十二因緣」的道理,而開悟的人。這「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經文因爲文字簡潔,所以用「乃至」表示由「無明」一直到「老死」,這個過程,緣覺是如何修「觀」的呢?例如「無明」是「假觀」,「無無明」是「空觀」,「亦」是「中觀」。所以修「十二因緣」要「一心叁觀」。
完整的內容應該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行,亦無行盡;無識,亦無識盡;無名色,亦無名色盡;無六入,亦無六入盡;無觸,亦無觸盡;無受,亦無受盡;無愛,亦無愛盡;無取,亦無取盡;無有,亦無有盡;無生,亦無生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我們都知道,世尊在青年時代,因觀察到人生有生、老、病、死的煩惱而出家修道。祂在菩提樹下證悟「緣起法」,明白有情衆生的流轉生死「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
「從因緣生」,除了指有情衆生的「生老病死」之外,也包括器世間的「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這就是佛陀的「宇宙論」,涵蓋了「人生觀」和「世界觀」。
總之,有情衆生的生死流轉是沒有主宰,沒有不變的實我,只不過是由于迷惑、造作、苦果的輾轉相續而已。這其中前因後果的相續,就是「十二因緣法」。也就是說,由于這十二法互相憑藉而生起,以致生生死死、永無終期。
世尊證悟的「十二因緣法」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先講「無明」。
無明─「無明」就是沒有光明、沒有智慧,「無明」就是你自己錯誤的知見、錯誤的思想;無明就像烏雲,智慧就像太陽,烏雲遮蔽太陽,讓你沒有智慧,這就是凡夫。
因爲凡夫無明、迷惑,因爲錯誤的思想、見解,所以不了解自己的身、心,也不了解環境的變化,終日生活在煩惱、不安之中。凡夫由于無明的覆蔽,而産生錯…
《心經開講(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