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開講(下)▪P7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的結果,形成一個「有」,所以這一個「有」,其實就是「識」,所以這個「有」繼續來投胎,叫「生」。

  

   「愛」、「取」、「有」是現在世的惑業,爲招感未來世苦果的「因」,未來世的「生」跟「老死」是「愛」、「取」、「有」所招感的「果」,這是「叁世兩重因果」的第二重因果。

  

  生─「生」是一生的開始。世尊在菩提樹下證悟「緣起法」,明白有情衆生的流轉生死「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生」的因緣雖然不一,但主要的條件是「有」。

  

  換句話說,我們所做的一切行爲,産生一股業力,形成一股力量,就叫做「有」。這個「有」當中,又會造成我們未來世的投胎,「有」是說,我們現在做,終于有了一個東西,因爲有,它必然會再投胎,所以就有了這一期「生命」的開始,這一期的「生命」又不一定是在六道中的哪一道受生。

  

  有「生」必有「老死」。「生」又是「老死」的緣起。

  

  老死─「老死」是一生的終結,人的「老」是發白面皺、頭垂背駝、心色衰變。但「生命」不一定會走到「老」的階段,也許還沒老就死了,所以「老」附在「死」這一項。「死」是各類的衆生,由于時光遷移,身壞壽盡,暖離色身,生命消逝,這就是「死」。

  

  生命的流轉以「無明」始,以「老死」終。「老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終止,並不是生命永久的結束。「老死」是另一段新生命的開始。

  

  《心地觀經》說「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就是形容生命流轉的情形。這就是世尊證悟的「緣起法」。

  

  這樣從「無明」看到「老死」,當知凡事就是因爲「無明」作祟,才産生所有的生死輪回。當我們明白了「十二因緣」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當從「根本無明」起觀:一個人的真性本是靈妙清明,像佛一樣,只因一念妄動,迷惑了本性,把原來靈明的智慧遮蓋住了。譬如一面明鏡,被塵垢遮住光明;譬如一輪明月,被烏雲遮蔽了清輝。所以「無明」本是空幻,這鎖鏈的基礎是空幻,所有的一切皆是虛幻不實,只是依附「因緣」而起,所以要以「假觀」觀「無明」,以「空觀」觀「無無明」,這樣才是「中觀」。

  

  所以觀「十二因緣」,從「無明」觀到「老死」,觀到透徹,觀到覺悟,就是「緣覺」。但是,觀自在菩薩看見緣覺執著了「十二因緣」法,認爲「法」的確是有的,不曉得原來是空的,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使「緣覺」明白連這「十二因緣」法也是空的,這樣可以破緣覺的「法我執」。

  

  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破無明」,用智慧「破無明」。什麼叫做「破無明」?簡單的講,當你煩惱沒有了,當你的智慧産生了,無明就會盡除,就像一個黑暗的房間,當電燈一打開,黑暗自然就消失,「一燈能破千年暗」,那個電燈就是智慧。

  

  所以說佛不能度衆,唯有自己才能度自己。我們應該時時刻刻觀「十二因緣」,應該時時刻刻好好修行,我們的智慧才有可能慢慢生起,我們才有可能看清楚更多的東西,越看清一層,我們的智慧就越展開一層,一直看,一直看,看到最後,全部看穿,看穿一切的道理。

  

  以上是「緣覺的十二因緣空觀」。「無苦集滅道」是「聲聞的四谛空觀」。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是四聖谛。「谛」是「真谛」,就是「真實的道理」。世尊在菩提樹下證道後,于鹿野苑初轉*輪,度化五比丘,當時就是說「四聖谛」法。

  

  爲麼世尊不說祂證悟的「緣起法」呢?因爲「緣起法」是「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極難通達。」這種妙理,不是小根器或是未生起信心的人所能理解,所以世尊權巧方便,換一個方式而說「四聖谛」。

  

  事實上,「四聖谛」是把十二因緣,歸納成四類,就是「苦、集、滅、道」,也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苦」跟「集」是世間法,「滅」跟「道」是出世間法。

  

  「聲聞」就是聽聞「四聖谛」而覺悟的人,「聲聞」跟「緣覺」,這兩種人叫做二乘人,也叫做小乘人。

  

  世尊住世時代,遊行教化四十五年,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解說「四聖谛」,可以說「四聖谛」是世尊住世時代教化衆生的中心思想。

  

  苦─

  

   「四聖谛」的第一聖谛是「苦」,苦是痛苦、煩惱、不安,也有缺陷、無常、不實的含義。這是世尊觀察人生的真相,發覺人生充滿了苦惱和缺陷,「苦果」是一種事實,世尊只是如實的把它說出來,既不悲觀也不樂觀,而只是實觀。

  

   世尊並不否認人生有樂,例如世俗的天倫之樂或五欲之樂,但是這種樂並不是常久不變的,一切的樂中,都含有苦的成分。因爲以「緣起法」來說,樂也是「因緣」所生,既是因緣所生,就會有變化、有生滅,樂過了,苦就跟著來,「樂極生悲」不就是最好的寫照!

  

   至于苦呢,我們也常安慰別人,或是自我安慰說「苦盡甘來」,實際上,苦完了之後,有可能是甘,但是甘過了之後,有可能再苦,因爲不論甘或是苦都是無常的變化,所以沒有究竟,不可能苦盡甘來。

  

   人生是痛苦的,這是事實,並不是悲觀或厭世。因爲苦有逼迫性,例如說,我們站久了腿會酸,是苦;坐久了之後會累,這也是苦;累了卻沒辦法睡,更苦。

  

   再說,我們現在吃飽了,過幾個鍾頭還會再餓;餓了,沒有繼續吃也會苦。身體沐浴完了,還會再生垢,生垢了還要不斷再洗…。

  

   我們觀察生命的過程中,苦的事實大致可分爲八類,就是常說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這就是人生苦的事實。那人生的苦是怎麼來的呢?「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因爲有了種種煩惱、惡業的因,才會結成種種苦的果,這是現在的因果。

  

  集―

  

   「集」是「聚集」的意思,聚集種種的煩惱、造成種種迷惑的行爲,所以是「苦」的因。

  

   前面談過,人生的苦是生命的實相,那爲什麼會讓我們造成苦呢?如果以「十二因緣」的角度來看,苦的最主要原因是從無明來,因爲無明而造成心中有貪、愛、欲,「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我們內在的貪愛會觸動我們去做、去取、去造業,也就是如果我們貪欲越多,要付出的代價就越高,所以整個的過程都是苦。

  

   世間人所貪、所愛、所欲的不外是財、色、名、食、睡,不外是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東西,在我們還沒得到之前會苦,在得到的那一剎那是樂,但是那一剎那隨時會消失,當它一消失,苦又來了。

  

   這時候我們會再生起第二個欲望,不斷的追逐所貪、所愛,不斷的在受苦。縱使說我們只有一個欲望,那個欲望就是獲得全世界最大的藍寶石,在得到之前,勢必要付出很高的代價,這是苦;在獲得這個藍寶石之後,這個藍寶石也會因爲因緣變化的因素,不可能常存,我們還是一樣受苦。

  

   所以如果在世間法上打轉,絕對沒有解決痛苦的方法,我們一輩子苦不堪言。唯有在佛教的教義中,依著「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才有可能滅苦。

  

  滅―

  

   「滅」就是滅除種種的苦,滅除一切煩惱,從而超越生死、超越時空、超越現實世界的一種境界。有的書上翻譯爲「圓寂」或「涅槃」,說的都是出世修行解脫的理想境界。

  

   「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根本無明「滅」了之後,這構成輪回的鎖鏈才能斬斷。

  

   簡單的說,滅苦的方法就是「道」,它是通往涅槃解脫之路。

  

  道―

  

   「道」是樂的因,「滅」是樂的果。因爲有修道的因,才會結成滅苦的果,這是將來的因果。

  

   世尊觀察人生的真相,發覺人生充滿了苦惱和缺陷,祂爲衆生提出了治本的方法,提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根本大法,這個方法,就叫做「戒、定、慧」叁學。

  

   依「戒、定、慧」叁學,能熄滅「貪、瞋、癡」叁毒,再展開成六度,叫做「六波羅蜜」,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接著開演出「八正道」及「叁十七助道品」。

  

   「八正道」就是八種走向涅槃的道路,也可以說是八種修行的方法。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是「戒學」,「正念、正定」是「定學」,「正見、正思惟」是「慧學」。

  

  「正見」: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人生觀。以世間法來看,就是要深信因果,要守五戒、行十善;以出世間法來看,就是徹見緣起法、四聖谛,向涅槃之路精進修持。

  

  「正思惟」:正思惟是指由正見所引起的正確的思量、分別。也就是在思惟上遠離貪、瞋、癡、慢、疑,而保持心理上的純正。

  

  「正語」:正語是正確的、如法的語言。就是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進而以誠實語、柔軟語對待別人,給人安慰、給人啓發。

  

  「正業」:正業是指身業而言,是正當的、如法的行爲。也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

  

  「正命」:正命是指正當的生計、正當的謀生方式。凡是詐騙、販毒、邪淫、直接或間接殺生的…

《心經開講(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