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開講(下)▪P8

  ..續本文上一頁行業都不該做。廣義的說,是指正當的生活。

  

  「正精進」:正精進是依據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來修行,相續無間、精進不懈。也就是「已生惡爲斷除、未生惡使不生、未生善爲生起、已生善使增長。」簡單說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正念」:正念是指時時刻刻心中有正確的觀念。修行人以「四念處」爲正念,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來說,就是時時保持冷靜清醒、時時觀照住自己的念頭、時時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

  

  「正定」:正定是正確的禅定。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來說,是使自己心情平靜、精神集中專注、沈穩安定,也就是處在任何的時空、行住坐臥當中皆不受影響。

  

   總之,世尊住世的時代,教導僧團的弟子要「知」「行」合一,在實踐「正道」過程中,八種正道必須同時做到,缺一不可。而且要以「正精進」的態度在解、行兩方面,以及身 、口、意上精進用功,以「正精進」涵蓋另外七種正道。

  

   後代佛弟子沿襲以往的修行方法,組織成「叁十七助道品」,這是一套很完整的思想體系,照這樣子修行,即可趨向涅槃解脫。

  

   觀自在菩薩特地爲「聲聞」說「無苦、無集、無滅、無道」使「聲聞」明白連「四聖谛法」也是空的,就像「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樣可以破「聲聞」的法我執。這是「聲聞的四谛空觀」。

  

  

  無智亦無得

  

   「智」是「能觀之智」,「得」是「所證之理」。「無智」非「無智慧」可得,而是說智慧世人本自有之,非由外面得來。以佛性平等的觀點來看,大家的智慧都一樣,只因迷、悟深淺不同,而有愚、智的差別。

  

   假如以「鏡子」比喻成般若智慧,那鏡子上面的灰塵,就是我們的妄想、執著,只要去除了灰塵,就能讓鏡子顯現原來的幹淨、明亮,只要去除了妄想、執著,就能夠展現每個人本來的智慧。壇經雲:「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所以說開啓智慧要由內在切入,不是由外得來。

  

   世間法的知識、學問、技術…是靠學習來的,這不是「智慧」。如果說學佛法「有得」,那表示心中有染、有障礙、有壓力、有包袱,表示腦海裏有一種既定的模式、有框框局限著你,這樣就不能展現「無限」的可能。

  

   「有得」必定「有失」,這是痛苦的根源;但是「無得」又不能掉入無理想、無目標、無方向、無方法。

  

   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雲:「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我們常說「開悟」—悟到什麼?是誤入歧途?還是真正大徹大悟?「悟」就是「悟無所得」,「無所得」的意思是「無事」,孔子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本來就沒有事,何必庸人自擾!

  

   另有一解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把你的煩惱、痛苦,所有的概念拿掉、放下,這樣就沒煩惱了,那你得到什麼?本來就無一物!

  

   菩薩修「六度空觀」,是六種度脫生死的方法。這六種方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當中,「智慧」引導其余五度,才能圓滿成就。因爲有智慧的修行才是正確的修行。所以說,菩薩「無智亦無得」,涵蓋了「無六度」。這是「菩薩的六度空觀」。

  

   所以修行人能體悟到「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以及「十二因緣」、「四聖谛」、「六度」都是虛幻、都是空的,就能破「人我執」和「法我執」,這兩種執既然破了,那麼「能得的人」和「所得的法」都沒有了,還有什麼可以得呢?所以說「無智」「亦無得」。

  

   理論門的「人生觀」已講完,再講實踐門的「修養法」。

  

  

     /人間觀(正報論)

   / 理論      世界觀

     \宇宙觀(依報論)/

         \ 人生觀

  正宗分

  

   / 修養法

    \ 實踐

   \理想境

  

  

  「修養法」組織表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埵埵-\----行者------人格\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修行--原因\  因位--菩薩道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  教法/ 

  -證悟--結果/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無所得」是指妙性本空,無一法可得。「菩提薩埵」簡稱「菩薩」,就是自覺覺他的人。

  

   「菩薩六度空觀」即是說菩薩雖行「六度」,但「無有少法可得」,「實無有法,名爲菩薩」。因爲人人本具妙真如性,只因凡夫「一念無明」,蒙蔽了妙真如性,只要去除無明,妙真如性就能顯露出來,就像烏雲遮蔽了太陽,烏雲散去,陽光就能顯現一樣,並不是另外有什麼法可得,所以說「無所得」。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累教品》中,佛告阿難雲「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弟子,皆從六波羅蜜中,學得滅度。」所以,修行人除了發菩提心及四弘誓願外,要廣行六度,才能自度度人。

  

   「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也稱做「六波羅蜜」。

  「布施」:世尊昔日在因中修行時,曾經舍身飼虎、割肉喂鷹,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這是「內施」。

  

   「外施」又可分爲財施、法施、無畏施。以自己的資財隨力施與的叫「財施」;以佛法化導衆生,隨緣說法的叫「法施」;對于衆生給予精神上的支持、開導,使之遠離恐怖、煩憂的叫「無畏施」。

  

   「布施」最難做到的是「叁輪體空」,換句話說,沒有施與的我,沒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沒有所布施的東西。以這種「無所住」的心態來布施,才是真布施。

  

   簡單的說,布施的意思就是,你有能力該幫助人,就當幫助人。布施是要把好的東西給別人,而不是把自己吃不完的、不需要的、多出來的東西給別人。所以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最好的注解。

  

  另外,布施還要有智慧,例如有人向你要錢,說他要過生活,如果你只是給他錢財,錢財總有花玩的一天,對他的幫助其實並不大。你應該教他如何生活,培養他的能力,教他如何自力更生,這才是有智慧的布施。

  

  總之,每個人現在正需要什麼幫助,我就給他適時的幫助,這樣才叫做行菩薩道。

  

  「持戒」:持戒的意思是「止惡修善」,以止惡修善來淨化言、行,淨化心、識。簡單的說就是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做,該做的事情就要去做,也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什麼是不該做?什麼又是該做呢?只要有害自己、有害別人、有害一切萬物的都不該做;只要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別人、有利于一切萬物的,就應當做。

  

  一般人以爲守戒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這只是消極的「止惡」,我們更應當積極的「爲善」。

  

  例如說,我們該奮鬥、該精進、該修行、該打坐,該念佛、該誦經、該經行…,凡是利己、利人的事,我們都要去做。

  

  小乘人的持戒,重點擺在行爲上,而菩薩道的戒,重點是在心。在「叁無漏學」中,依戒生定,由定發慧,慧可破惑證真,依慧成佛,所以, 「戒」是叁無漏學的基礎。

  

  「忍辱」:「忍」是指能忍之心,「辱」是指所忍之境。

  「忍辱」不但是忍別人加諸于你身上的辱,還要忍自己所處之境。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順逆之境,還要能忍生理上饑渴、寒熱之苦。

  「忍辱」不但是在窮困、病苦的逆境中,不生自卑、頹喪之念,還要在富貴、安逸的順境中,不起驕矜、沈迷之心。

  

  一般人最難做到的,就是「忍辱」,這裏面涵蓋事忍、理忍、法忍。佛法的「忍辱」跟一般所講的「修養」不一樣。修養是忍耐,是不跟你計較,其實「不跟你計較」就是不跟你一般見識,其中隱含著輕視別人的意味。所以我們要學「常不輕菩薩」,要禮敬衆生。

  

  「精進」:純一無雜曰「精」,鼓勇直前曰「進」。精進是依據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來修行,相續無間、努力不懈,也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修菩薩道者,二六時中,當自精勤,做任何事,努力以赴,事若未成,絕不懈怠,以這種無比的毅力,方能成就。

  

  「禅定」:義爲「靜慮」。和儒家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有異曲同工之妙。六祖壇經曰:「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即是禅定的內涵。

  

  換句話說,禅定在于心力集中,而後于定中産生智慧。你若沒有禅定,你內在所有的東西,都不能展現。爲什麼?因爲禅定才能生智慧,不進入修行禅定,智慧怎麼生起!

  

  「智慧」:「智慧」並不是由博學多聞而來,一般人以爲靠讀書能生智慧,其實這是誤…

《心經開講(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