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都做不到,所以不能離苦得樂。
人爲什麼會苦?是因爲你有身、心,身、心就是「我」,你有自我的概念,所以在承受苦。如果你不能突破「五蘊」、突破「身心」、突破「我」的概念,不可能度一切苦厄。這種概念很重要,所以只談理論是沒有用的,你要「照見」就要「行深」,你要行深,就要時時刻刻、老實去修行,才能真正體驗生命的本質,才有辦法「體悟」,不然你悟不了。
至于每個人所體悟的東西、體驗的感覺也不太一樣,因爲有的人,他可能是從他的色身進入,有的人是從他的內心進入。有的人,只是從他身體當中的四大
地、水、火、風的任何一大進入,有的人是從他身體的感官系統
眼、耳、鼻、舌、身、意進入,都不一樣。所以楞嚴經裏面有二十五種修行的方式,從二十五種不同的角度切入,這些都是「照見」。
再來我們看什麼是「五蘊」?五蘊就是五種因素,這五種因素,形成你自我的概念,就是「色、受、想、行、識」,簡單來講就是「身」跟「心」。更細膩的分析,這個身體,原則上是「地、水、火、風」四大因素所組成的。
地:就是你自己的肌肉、骨骼
會讓你覺得身體有沈重感覺的,都是地大。
水:我們都知道,人體有百分七十都是水份,包括血液、唾液、尿液
等等的液體這就是水大。
火:就是溫度,我們的身體,有適當的溫度,才能夠氣血平衡。
風:指的就是呼吸。一般來講,打坐的時候,有一種數息法,專門觀呼吸。也可以只觀四大當中的任何一大。如果身體中有某些狀況、有那些痛處,可以專門觀察體大的部份。如果心靜到極處,就可以觀察入微。
這「地、水、火、風」四大如果調和,人的身體才會健康。以當今的醫學、解剖學、病理學來看待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對身、心的看法,就能證明佛法其實是很科學的。
佛法是「科學中的科學」、「理性中的理性」,因爲世尊告訴我們:「我所講的話你可以懷疑!」 但是你在懷疑之前,應該先去證明,證明你的理論是對的,才可以懷疑。
可惜 我們世間的人,都不願意下工夫去證明,也沒有能力去證明。所以他的人生,事實上都是被別人控製著,被神壇、道士、江湖郎中、算命蔔卦
控製著,這樣不是很愚癡嗎?有的人家裏挂一幅《心經》,他是當作裝潢用的,甚至有人以爲《心經》可以避邪、驅魔
,這種邪知邪見,不就是自己的心魔嗎?
所以你要好好的去「照見」,去觀察、去體驗,用自己的身體去做實驗、去證明:世尊說的「法」是可以驗證的、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至于要如何觀察跟體驗呢?你當進入「禅定」!這就是屬于實修的部分,缺乏這種「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學佛就只是在學「佛學」,而不是真正在學佛陀的智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之後,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中的「受想行識」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受」就是感受,「想」就是判斷,「行」就是依判斷的事情而來行動,「識」就是自己所造的行爲。
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爲都會放在「識」當中,它就像一個倉庫,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之後,我們就是靠著這個「識」在投胎。換句話說,我們死了以後,並不是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了,實際上這個「生命的黑盒子」裏儲存著這一生所做過的一切事情,也就是在生命的洪流裏,我們已經累積著個人種種的嗜好、習慣
你累劫的習氣都儲存在這裏。所以生生世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義的,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很重要的,你怎麼可以不好好的生活呢?
「五蘊」中的「色」有分狹義跟廣義的解釋,狹義來說是指身體,廣義來說是指一切的物質的現象都可以叫「色」。當我們去接觸到外面一切的「色塵」,接觸到身外的一切人、事、時、地、物的時候,一定會生起你自己的「感受」,但是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因爲每個人的「色、受、想、行、識」都不一樣。
這五蘊當中,「識」是主角。我們常說「萬法由心起,萬法由心滅。」就是在講這個「識」,並不是說這五蘊以外還有一個「心」,心不是一個真實性的東西,它也不是一個抽象性的東西,「心」指的就是一種你內在運作的過程,不是真的有一顆心髒在那裏胡思亂想。
禅宗的公案裏頭,二祖慧可斷臂求法,求達摩祖師爲其「安心」,達摩祖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曰「覓心了不可得。」楞嚴經裏,阿難七處征心,也是了不可得啊!那你的心在哪裏呢?
「受」也是受到「識」的影響,受分叁種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叫做「叁受」,也就是叁種感受。舉例來說,當你看到一座山,你會生起喜歡或是不喜歡的感覺,事實上,在你的「識」裏面,早就已經輸入「我很喜歡山」這個種子,所以當你看到山的時候,你才會産生「我很喜歡山」這種感受,這叫做「樂受」。
如果你的「識」中儲存的是「我很喜歡海」的種子,當你看到山的時候,不管它有多美,你並不會受到感動,這就是個人的好惡,這都是受到「識」的影響。
如果「識」對某一樣情境産生排斥,就會生起「苦受」;如果「識」對某一樣情境沒有強烈的感受,就會生起「不苦不樂受」。這是內在比較深層的部分,要好好的去觀察。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會被自己的感受所迷惑。譬如說,口渴的時候,沒有水可以喝,會覺得苦;有水可以喝,會感覺快樂,因爲欲望得到滿足了;但是當滿足感消失了以後,是不是又掉入了受苦的深淵?所以不應該停留在苦受、樂受、或不苦不樂受當中。
但是,難道是不要有感受嗎?這也不對。沒有感受,豈不是形同草木?凡夫的概念,非苦即樂,百般的不自在。學佛是不落兩邊的。譬如說,口渴就喝水,當我喝水,我知道它是冷的、淡的,我很清楚,但是我的內心是清淨的、自在的,既不是享樂、亦不是受苦。換句話說,不管處在任何的狀況,都能夠心甘情願的接受,而內心是清清淨淨的,絲毫不受影響的,這才是學佛的真實義!
自古以來的禅師,他吃飯就好好的吃飯、睡覺就好好的睡覺。但是我們凡夫的內心,總是被心情、被感受牽著走,就像一個甯靜的湖水,被風吹,産生了漣漪一般,只要遇到情境,習慣性的反應,很自然的馬上就出來了。所以我們要透過日常生活來訓練,當身體的感官系統接觸到外面的情境時,就要去明白,「色」與「受」的關系,要去觀察自己是不是掉入叁種感受之中?如果覺性很強,當會觀察到,凡夫只喜歡福、不喜歡禍,只喜歡快樂、不喜歡痛苦,只喜歡順境、不喜歡逆境…實際上是了不可得,因爲一切都是無常!快樂不會長久,因爲因緣會改變,同樣的,痛苦也不會長久。只要明明白白的「覺知」就好,執著感受是沒有意義的。
「想」跟「行」也是受到「識」的主導。不管遇到任何情境,過去的知識、經驗,會讓我們産生一個判斷,根據這個判斷,我們將會有所行動。但是我們又有分別心,專門撿輕松、容易處理的工作來做,太費勁、太艱巨的事情,我們習慣性的會去逃避。
「行」是一種意志的行爲,所造的一切業力,都是從這兒開始,「行」造成你生生世世累劫以來的業力。這業力,有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
經常,我們在沒有用心「想」的情況之下,很輕易的浮現一些念頭,譬如遇道路上有人要超車,你很容易生起不滿的情緒,也許就會罵他幾句。譬如有蚊子在你身邊飛來繞去,你是不是會想要把牠除之而後快?明顯的惡事你容易察覺,類似這種小奸小惡比較微細,你不容易覺知。
修行就是要在這種微細處觀照,時時提醒自己「諸惡莫作」。同樣的,只要是身、口、意上,有任何的正念,不管它是大是小,都不要讓它空過,要把握因緣去做,這叫做「衆善奉行」。
五蘊當中的「色、受、想、行」就是這樣子受到「識」的主導,不斷的在運作,就像是電腦的磁碟片,不管你輸入什麼,它都接受,然後儲存,形成你「生命中的黑盒子」,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你是不是當謹言慎行、戒慎恐懼啊!
以上講「五蘊」,這五個因素組成「我」的概念,你觀察過嗎?這個「我」是藏在「色」裏?藏在「受」裏? 藏在「想」裏?還是「行」裏?「識」裏?舉一個例子:一棟透天房屋,是不是由磚、水泥、鋼筋…,加上很多建材蓋成的?如果把它們拆開,不過就是一堆磚、水泥、鋼筋…,以及很多建材而已,房子在哪裏呢?所以這個「我」就像房子,五蘊就像鋼筋、水泥、 磚塊…。如果把它們拆開,還有沒有這個「我」呢?所以說「五蘊皆空」。
我們一般人,總是執著他的身軀,執著他有他的感受,執著他有他的思想,執著他的觀念,執著他的判斷,他很執著,因爲他認爲五蘊皆有,所以他一直在維護這個「有」。因爲維護這個「有」,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夠去侵犯
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所以請你尊重我的意見;我有我的感受,所以請不要傷害我的自尊心…,我們一輩子爲了保護擁有的這些東西,所以一輩子都在受苦。如果你繼續保有你錯誤的知見,就會繼續受折磨,直到生生世世。
觀自在菩薩,因爲祂有很深的智慧,所以祂能夠觀察:這一個色身,並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這一種的感受,並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這一種想法判斷,也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這一種的行,也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這一種的識,亦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看清楚這個真相之後,就會明了什麼叫做「五蘊皆空」。
簡單的講,一切的現象,盡是無常,因爲是無常,所以世尊以「諸行無常」爲叁法印的第一個法印。第二個法印是「諸法無我」,就是說並沒有一個我,是永恒不變的,這個我是時時刻刻在變的。
「受想行識」簡單來講,都是一種心法,它的根本産生之處是「識」,五蘊都是從「識」展現出來的,其實本「空」,就叫做「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如果完全明白「五蘊皆空」這種概念,接著,就能夠「度一切苦厄」。 「苦」是自己本身的問題,「厄」是指災難。你先觀,是誰在受苦?是你自己!自己又是什麼組成的
五蘊!既然能夠「觀察」、「體驗」到「五蘊本空」,那還在執著什麼?這個「苦」不就滅了嗎?
我們常聽人家說「人生好苦喔!」這苦,可分「身苦」和「心苦」兩種。身有什麼苦?不外是「生、老、病、死」,這是誰都逃不掉的自然現象。不管如何的運動、吃補、注重養生
,還是沒有辦法讓你的身體不苦;縱使看醫生,治療、吃藥
,藥還是治不好你的病,藥只是暫時纾緩症狀而已。
至于「心苦」呢?也許你來找我谘商輔導、或找心理醫師做治療
不過是讓情緒有一個纾解的管道,訴了苦之後,心理舒服多了而已,但是問題還是在呀!所以用世間法來處理這些痛苦,只是暫時的,並不究竟。
實際上,「前人走過的路 是最好的捷徑。」觀自在菩薩已經明明白白的告訴你了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是要相信已經證悟的佛菩薩?還是相信無明的自己?如果你不能「深信」、沒有「切願」,學佛不能得力!
換句話說,就是學一套、做另外一套,自己內心認爲境界太高、我做不到,這是內在的障礙,自己在障礙自己。其實,「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諸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的,都是在生活中「藉事煉心」,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中,我們要找比較能得力的方式下手,找做得到的方法去學, 這樣才能破除你的「身苦」與「心苦」!
「厄」就是災難,就是一般說的意外災害,就是我們遇到的一些天災人禍,這些都叫做厄、災厄、災難。凡夫怕苦、怕厄,菩薩不怕。菩薩爲什麼不怕苦?菩薩生病的時候知道病、感謝生病、感謝又能夠讓我去觀「諸行無常」、觀「十二因緣」、觀色身的因緣變化,祂會借著苦來「觀」。菩薩遇到災厄時,祂不以災厄爲苦,祂的災厄,有時候,反而能成就其成爲菩薩。
有的人面臨突發事件,他只會去怪罪外在的很多因素,菩薩遇到災厄,祂能夠深知因果。舉例來說:有一個人在家裏,無緣無故被掉下來的飛機壓死。真的是無緣無故嗎?以佛法的觀點看,這就是因果!必有如是因、方有如是果。所以,以後遇到災厄,你不要怨天尤人,你應當要轉換一個概念:借著這一件事情,來鍛鏈自己的心境,這就是「藉事煉心」,也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經得起寒澈骨的曆練,才能在患難當中見偉大。
有的人以爲學了佛法,借著讀經、拜忏,就能夠消除業障、消災解厄,這是邪知邪見。如果諸佛菩薩慈悲,它能夠替受苦的衆生消災解厄,那豈不是違背了「因果」的法則嗎?不管是你身體、心理的苦,或是天災人禍,必然有它發生的原因,這是自然界的道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真理!明白了這樣的概念,才能夠如實的、去度一切的苦厄。
換句話說,一切的苦厄,該來的還是會來,並不是說它不會發生,但是當事情發生,你的內在不需要去抗拒,你只要隨緣順受,然後很冷靜的去處裏問題就好了,你的內心依舊是自在的。你的身體一樣會有病苦,但是你的心要不爲所動,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交給自己,這樣你才不會受折磨,才能度一切苦厄!
以上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集結經典的人敘述菩薩的修證功夫而加上的,可當作「序分」。
以下從「舍利子……」到「……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正宗分」。從「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到「……菩提薩婆诃」是「流通分」。
《心經開講(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