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開講(下)

  心經開講(下)

  

  釋達觀講述

  

  第二段 正宗分

  

  心經所闡述的內容,精華就在本論,可分爲理論和實踐兩大部分。

  

    / 人間觀(正報論)

   / 理論---- / 世界觀

    \ 宇宙觀 (依報論)

   正宗分  \ 人生觀

  

    / 修養法

   \ 實踐----

    \ 理想境

  

  「人間觀」組織表:

  

  舍 利 子 ---------------------------------------------------------------- 聽 者 ---- 人格

  

  色不異空 -- 因緣滅故空 \

   -- 非有非空中道(現象觀)\

  空不異色 -- 因緣生故有 /

   肉體觀 \

  色即是空 -- 即 空 \

   -- 空 假 即 中 道(本體觀)/ 教法

  空即是色 -- 即 假 /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 精神觀 /

  

   「人間觀」就是正報,說的就是自己的身心,比如說長相就是一種正報。《叁世因果經》說前輩子在佛前獻花,這輩子長相會比較漂亮。比如說………也就是說你過去的所作所爲,會影響這輩子的身心狀況。

  

   雖然序分中說「五蘊皆空」,我們的五蘊本身,並沒有一個實質的主體,「受想行識」的根本産生之處是「識」,五蘊都是從「識」展現出來的,其實本「空」,所以叫做「五蘊皆空」。但是如果認爲一切都是「空」啦!不用奮鬥、不用打拼啦!這又掉入了消極的「頑空」。實際上,我們這一期生命的正報─「身」「心」還是明明白白的在這個現象界裏面,佛法並不離世間法,所以這輩子的所作所爲,甚至于生生世世的所作所爲,都是有意義的!我們當如實的的面對「身、心」的問題。

  

  舍利子

  

   舍利子是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中,最有智慧的,所以在王舍城外、靈鹫山上的法會中,舍利子請問觀自在菩薩道:「若是有人要修般若波羅蜜多,應當用什麼方法?」以舍利子的智慧,他才有能力代替衆生請法;以舍利子的智慧,當觀自在菩薩說法的時候,說主與聽者才能夠相應!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指的是五蘊的色,就是指外在一切的物質現象。那你心理的一切現象,就叫做「受」、「想」、「行」、「識」。

  

   「空」不是沒有,「空」指的是宇宙之間所有的東西,它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體,所有一切的現象,並非永恒不變的,所以叫做「無常」;既然是無常,就代表並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體,所以就叫做「無我」。因爲無常、無我,所以我們叫它「空」。在原始佛教的教義中,「無常、苦、無我、空」,這幾個概念都在形容「空」這個字,所以「空」,並不能夠解釋成沒有。

  

   「不異」就是不離,不離開的意思。一切所有的物質,它到最後,一定不離開「空」。所有一切物質的現象,它形成叫做「成」。

  

   例如這個桌子已經形成,這個物質的現象形成,我們叫它「色」。但是所有物質現象它一定不會離開「成、住、壞、空」,所以「色不異空」。

  

   如果從「色」談到「不異空」,古大德注解說,這叫做「緣滅」故「空」。所有的東西,它一定是「因緣生」、「因緣滅」。所有的東西形成,它已經形成叫做「色」;它的因緣已到,它必然消失,叫做「空」,所以叫做「色不異空」,這叫「因緣滅,故空」。

  

   同理可證,同樣「空」也不離開「色」,爲什麼?因爲所有的東西,因緣滅之後,並不是說它永遠不會再改變,當它因緣已到,它會再改變,這因緣已到就叫「緣生」,所以「因緣生,故有」。所以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空本是一體。

  

   因是因素,是條件,沒有因素跟條件,不能具足;緣是因素,是助緣,透過主要因素,再加上一些輔助的因緣,才能夠成爲它的結果,所以叫「因緣」。如果你真的了解緣生、緣滅,你就開悟了,你就不會那麼痛苦。我們今天痛苦,就是因爲我們不了解它,所以苦。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看到「緣生」─因緣所生,這個「因」就是父精母血,受孕懷胎,這個「緣」就是在母親的子宮裏,受到很好的照顧,健健康康的成長,在適當的時機才把我們生下來,叫做「因緣所生」。有因沒有緣不能生,兩個要配合,所以叫做「因緣生,故有」。

  

   從這個例子,你看到什麼?本來這個現象界中,沒有你這一個形象,我們稱它「空」。但是透過「因緣」所生,在這個空的現象界中,産生一個小孩就叫做「色」。我們看到「空不異色」,我們會生起歡喜心,所以人家生小孩,我們會說恭喜,會祝賀他這個「緣生」。

  

   不是只有出生才叫做緣生。這個孩子的「因」,是他過去所造的業力,所創造的因,他一出生之後,受父母細心的照顧叫做「緣」;終于進入幼稚園,因緣所生正式去讀書,從幼稚園畢業叫「緣滅」;進入國小叫「緣生」,國小畢業叫「緣滅」;接著進入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不斷的生滅、生滅、生滅……一直變、一直變、一直變,直到這個人,有一天一定會不見了,所以當這個人不見了的時候,就叫「緣滅」。

  

   想想看這裏面有多少矛盾?一個孩子入學,你高興,畢業你高興,一個孩子剛出生你高興,死去你高不高興?死去跟畢業有什麼不同?但一般人的概念不是這樣,一般人對于現象的變化,總是賦予很多錯綜複雜的感情。

  

   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本來四肢健全,有一天發生車禍,從此就過著坐輪椅的生活,這是緣生?還是緣滅?如果從新的角度來看,因爲他重新過著坐輪椅的生活,這是「緣生」。

  

   你不要以爲「緣生」一定是喜,「緣滅」一定是悲。緣生跟緣滅,對你來講,都是痛苦的,所以看不清楚事實真相的人,在這因緣的變化之中,不斷的在受苦、受折磨 。

  

   如果你真懂「緣生」、「緣滅」的概念,你就懂得什麼叫做「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例如說,這件事情,本來不是我的工作,但是我的主管突然叫我做,這叫做「緣生」,你就欣然的接受,認真去做這件事情。你不需要抱怨,也不要在那邊推叁阻四,你只要努力去做,做完了之後,這件事情自然就緣滅,那緣滅就好。你也不要做完之後,說做這件事情我很辛苦,去搶個功勞、去討個人情。事情做完了就做完了,叫「緣滅」。

  

   我們對緣生、緣滅,既不記恨,也不搶功,既不歡喜,也不難過,這個就是佛法。事情做完了,就做完了。你要好好去體悟這個問題。所以「緣滅」跟「緣生」,講的就是現象的變化。也叫做「現象觀」。古大德對「現象觀」做了一個結論,叫做「非有非空的中道觀」。

  

   談到「非有」、「非空」的概念,再談「一心叁觀」。所謂叁觀是指假觀、空觀、中觀。假觀是相,見山是山;空觀是體,見山非山;中觀是用,見山即山;「一心叁觀」你若懂,你就一定大徹大悟,這是寶呀!「一心叁觀」就是說,你應該去觀察這叁種的真實義:

  

  一、假觀─只要是會變化的東西,就叫做「假」。

  

   譬如你的身體的變化,隨著年紀,你會從嬰兒、少年、青年、壯年、到老年,會由幼稚、而輕壯、到衰老,所以你的身體是假。譬如你的心情,每天從早上一直到晚上,你的心情時時刻刻、分分秒秒不斷的在起變化,所以你的心也是假的。事實可以證明,你的身、心皆幻。

  

   同理可證,我們現在講課的所在─觀水芗,這個好山好水的好地方,亦是假,因爲這個地方它會變。你現在所看到的,你的身、你的心,還有所處一切的環境,你現在所喜歡的東西,你現在所擔心的東西,你現在所痛苦的、快樂的感覺盡是虛幻。

  

   現在,你願意用這種假觀,去觀照它是假的嗎?它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叫做「假觀」。

  

  …

《心經開講(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