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學的這個關鍵,你若沒有掌握到,不管你怎麼看,都看不懂,你會覺得,怎麼變來變去?一團霧水。
所以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幾個字,就是我們在講自己的肉體,所以叫做「肉體觀」。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前面我們講過,玄奘大師翻譯的《心經》文字簡潔、結構嚴謹,他用很扼要的文字,表達很豐富的內涵。所以「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的意思是講,接下來 「受、想、行、識」跟「色」的道理都一樣。
如果逐句翻譯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以及「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簡單的說,就是「五蘊不異空,空不異五蘊」、「五蘊即空,空即五蘊」。
這一段就是在講,你打坐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好好的觀你的「五蘊」?你如果從「色」的角度來觀「假觀、空觀、中觀」,這是「肉體觀」。你如果從「受、想、行、識」的角度來觀「假觀、空觀、中觀」,這是「精神觀」。這就是觀自在菩薩針對舍利子的疑惑「如何修般若波羅蜜多」所做的初步的解答。
以上所講的是「人間觀」,也就是「正報論」的部分。
接著再講「宇宙觀」,也就是「依報論」。「正報」說的是自己的身心,「依報」說的是自己所處的環境。先講「世界觀」。
「世界觀」組織表:
舍利子 -----------------------------------------------聽者 --------------------- 人格
是諸法空相 ------------------------------------------體 \
-------諸法空觀\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義 /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五蘊(人體)---- 空 觀 教法
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主觀的感觀)\
十 二 空 觀 ---叁科空觀/
無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客觀的對境)/
/六根 \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識 ------- 十八界空觀
\六塵 /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現在觀自在菩薩再向舍利子解釋說,「是諸法空相」,在《心經》裏,「諸法」指的是「五蘊法」;在整體佛法的解釋,諸法就是「心法」跟「色法」。
一般的解釋,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叫「諸法」;諸法的本質是「空相」,也就是諸法的本質,並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諸法空相」的內涵就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那什麼是「世界觀」呢?「世」指的是時間,古往今來;「界」是界限,指的是空間,上下左右。「世」跟「界」合起來就是時間跟空間,「世界觀」講的就是「時」「空」的問題。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在中國人的概念裏,「不生不滅」就是「天」,「不垢不淨」就是「人」,「不增不減」就是「地」,這個「叁才」就是中國人的世界觀。
以科學的角度來看,叫做叁度空間,就是「時間、空間、距離」。
以佛法的角度來看,「天」指的是天時,所以「不生不滅」講的是時間的問題;「不增不減」講的是空間的問題;「不垢不淨」指的就是一切的萬物。
從這叁個觀點來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指的是菩薩的境界。凡夫的層次是「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我們先從凡夫的角度來談,再來談菩薩的境界。
不生不滅-我們談到人,常會問,生于何年?死于何時?這就是時間的概念,有生有滅,「因緣生,故有」、「因緣滅,故空」。所以凡夫有生有死,有來有往。這就是時間的觀念。
例如什麼是「今天」?如果從明天來看,今天叫做昨天。什麼是「昨天」?如果按照昨天的角度,昨天就是今天。所以如果你執著一個「今天」這個名詞,就會被現象所迷惑。
假設這個名詞是固定不能改變的,你當然可以執著,但是明天即將到來,今天這個名詞,又被取代,因爲它消失了,所以你可以執著有一個「今天」嗎?
再舉例,你的名字也跟「今天」的概念一模一樣。假定拿一個標簽貼在你的背後,從此你開始執著背後那個標簽,以爲別人給你的那個名稱、職位、身分、地位…就是你,這樣對嗎?
佛法的角度完全不一樣,佛法講的是真實義。學佛的人,從簡單的先學,首先要破名相,不執著所有的名詞,這樣老實面對自己,時時提醒自己:一切皆是有生有滅的東西,你在執著什麼!?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不生不滅」還有另一層意義,這裏面的「生」不是真的生,這裏面的「生」是短暫的;這裏面的「滅」不是真的滅,這裏面的「滅」亦是短暫的。「不」的意思,是說這不是真正的生,亦不是真正的滅。
例如說觀水芗現在蓋好了,你以爲它真正的「生」嗎?觀水芗它現在是蓋好了,可是它不可能一百年以後仍然是這樣子,所以說它不是真正的生,因爲它隨時會再改變。
「滅」的意思就是,它隨時會再改變。等到它改變完了的時候,它永遠就是那個樣子嗎?也不對。它也會隨著時空的變化,再度再改變,那樣子不斷的生滅、生滅、生滅…。
唯有菩薩的智慧才能看出,這一個「生」跟「滅」,根本不是真的生,也不是真的滅,所以說它「不生不滅」,這是它的內涵。
再從自然界的角度來看,一棵樹,它會落葉,但它會再長新葉;新葉變老,它會再掉下來。我們不能說,它是生或是滅,在生滅上打轉沒有意義,因爲我們只看到短暫的現象,而沒辦法看透永恒的真理。
如何從現象的角度去破除「不生不滅」跟「有生有滅」?如果能從現象的角度去破除,那時間的概念就能破除。老禅師能入定,就是破了時間的概念,所以他的一彈指間,可能就是一般人很長久的時間。
我們平常生活在時間的概念當中,有時間的概念,就有數字的觀念,所以當你在觀呼吸時,數息數到最後,你要放掉數字。若是還停留在數字上,你永遠沒辦法突破。
這是一種以「生」、「滅」的角度來看待「時間」的問題。
不垢不淨-以佛法的角度來看,萬物的真相是「不垢」「不淨」。但是我們經常按照個人的喜好,個人的經驗,以「垢」跟「淨」來看待萬物。
例如,這地上有塵沙,我們說它骯髒,需要加以清掃。沙是骯髒的嗎?如果你到河邊把沙捧起來,可能會說,這一堆沙好髒,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說,這裏有一堆沙,沙裏頭有一些草枝、衛生紙…等等的東西,這些衛生紙跟草枝混在沙中,才覺得這一堆沙好髒。
其實沙並不髒,只因爲它加上這些雜質,讓我們覺得這一堆沙子很髒。如果把這些雜質都揀掉,我們會說這一堆沙子好幹淨。
當我們講這一堆沙很髒,跟我們講這堆沙很幹淨時,其實這堆沙並沒有改變,它的本質沒有變,但是,我們的概念變了,不是沙怎麼樣,而是我們賦予它「垢」,它「淨」的概念,這都不是真相。
同樣的道理,我們看到這桌子上有塵沙,所以我們說桌子髒。其實不是桌子髒。因爲沙本身不能講它髒,而且桌子本身也不可能髒,只是我們把這兩樣東西結合在一起,變成它髒。
再舉個例子,白色跟黑色,哪一個比較幹淨?其實它只是白色跟黑色,我們不能說哪個比較幹淨。如果這兩個顔色不小心混在一起,它是幹淨或是髒?白衣服沾到墨水,這衣服叫做髒嗎?現在有一種衣服,看起來破破爛爛,一點一點的,你看它是髒還是幹淨?或有一種白底黑條的衣服,你會說它髒嗎?你會說好看。
再說,我們認爲糞便最髒,認爲身體最幹淨,那糞便從哪裏來?從我們認爲最幹淨的地方而來。所以我們的身體比糞便幹淨嗎?以凡夫的角度來看,人類認爲糞便最髒,但蒼蠅認爲它是美食,它就像長榮桂冠下午茶的蛋糕,我們的尿尿它當成是紅茶,降暑退火。
如果你說,人不可以跟蒼蠅比;那人跟人比好…
《心經開講(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