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就是现象。一切的现象,它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它是幻化的,它是无常的,它并非永恒不变的,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给它一个名词,叫做「假观」。你眼睛看到的东西尽是假,所谓假的意思,不是我不承认它,假的意思是,我不执着它。
例如,你看电影、电视恐怖片,你的心脏不会受影响,你不会受惊吓,叫假观。但一般的人都很愚痴,明明知道戏是假的,却随着剧情哭、随着剧情笑、随着剧情颠颠倒倒…,这不是很傻吗?这些情境都是假的,你都会受它影响,难怪,发生在你周遭的事情,会影响你更深。
同样的道理,你今天对你所做的一切,你的事业,你的家庭,你种种的一切,你有能力以「假观」看待吗?只要你没有能力,这一关你根本修不了,就是说你这一关零分。至于你为什么会受影响?很简单,你把这个「假」认为是「真」,你才会受影响,不然你怎么会受影响!
再举一个例子,某次一位医学院的学生,暑假带头骨标本回去做研究,回到家里,恰巧一个朋友来找他。他朋友说:「唉唷!这个骨头怎么做得那么像,怎么那么可爱,鼻子还塌塌的。」就在那儿把玩着。这学生只回了一句话:「废话,那是真的,当然很像!」。他的朋友当场受到惊吓,回家就生了一场病。
我们人很奇怪,我们既怕活人、又怕死人,既怕神、也怕鬼,什么都怕。如果你有「假观」的概念,你能够时时刻刻去观察你的「身」、「心」、「境」,一切皆是虚幻,你就不会执着、不会受苦。若是你不能,那佛法你没办法懂!
二、空观─空观指的是本体。
现象是从本体的本性展现出来的,一切的现象到最后必回归空性,所以「色」到最后,不离开「空」。所以你应该明白什么是「空观」?「空观」到底怎么应用?
举个例子,你们现在坐在这边上课,你有没有观察到「空」?因为这里有空间,你们才可以坐在这里,如果没有空间,你不可能坐在这里。一样的道理,你们本来坐在那边,事实上你们离开那边,那边还是空空的。
再说,你怎么可以呼吸?因为空,你鼻子空。你为什么可以吃饭?因为嘴巴空。你为什么肚子饿?因为肚子空。你今天有学到东西,哪里空?要不然你怎么有办法学东西?你怎么可以看到我?你之所以看得到我,是因为有空的距离。为什么你的眼睛看得到白板上的字?因为白板空,所以写下去,才浮现字;如果白板不空,怎么浮现字?这房子就是有空,你才能变,假设这房子的空间,都让你占满了,这房子怎么使用?平常我们在玩大风吹,变来变去,变来变去,这就是空的妙用。
这「空观」相当的妙,这空观不是说空,不是没有,这个空观是「空中生妙有」,可以变,它可以展现。任何一样东西只要形成,就一定会有体积,就会占空间,这就不空啦!没有空就不能变,没有空怎么变?所以你的内心要空,你才有办法展现。
空的实体,它的内涵、它的的境界,相当的深奥,它可以包含一切的东西,但是有的东西,并不能就只有这样去包含它。我们讲空的概念,是因为「无常」、「无我」,所以才「空相」,这才是它真实的概念,这个概念,一般人比较不能懂。所以我用你们比较容易懂的概念来跟你形容「空」。
三、中观─色跟空,产生一个「中观」。
佛法里面讲中观,中道,儒家讲中庸。中观的概念叫做「用」,为什么「中观的概念叫做用」呢?
举个例子,你说这个纸杯是假的,不对。为什么?事实上摆在我的眼前,所以你不能否认它。你说这个纸杯是空的,既然是空的,我为什么可以看得到?所以你怎么说都不对,不管你怎样形容它,都不对。
那要怎么讲才对?应该这么讲:这一个纸杯,你看得到的部份叫做色,这叫「假观」。这纸杯之所以能装茶,就是因为有空,它才能装,不然它装不了,所以这叫做「空观」。那这个纸杯要怎么用呢?也就是说,它的现象是「有」,它的本体是「空」,但是你要用中,「用中」的意思就是,不执着「有」,也不执着「空」,空有都不执着。
古大德注解,「非有」「非空」的意思是说,你讲有不对,你讲空也不对。那既然非有非空,你就不要去把它区分说,它一定是空,还是一定是有。凡夫的概念,都是二择一,两个选一个,这是不对的,它是不能拆开的,那既然不能拆,你认为是有还是没有?你勉强替它下个定义说,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你也不能这样讲。说「有」不是真理,说「没有」也不是真理,真理是,我不执着有,我也不执着没有,这叫「中观」,这叫用,用「中」。
举例来说,你要不要洗澡?你不能说,因为身体是假,所以我不需要把它洗干净。你不能说,因为身体是假,每天洗有什么用,今天洗完了,明天还是有垢。你不能说,想洗就洗,不想洗就不洗,这是想跟行,不合你意就不去行,合你意就去行,你已掉入你自己五蕴的惯性。
你应该说,我知道身体是假的,不过我会把它照顾好,有水的因缘,我就洗;没有水的因缘,不是我不洗,而是我随这个因缘而不洗。但是我不洗,我不会感觉不舒服。这叫「中观」,你要这样用「中」。
所以你要对「假观」、「空观」、「中观」的定义,相当的清楚,你才有能力去运用。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创三观。如果以禅宗的角度,有三句话可以代表这三种层次:「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三句话大家也常说,但是真懂的,却少之又少。
「见山是山」- 现在我们后面有一座山,如果你问一个小孩子,问他这是什么?在小孩子的八识田中,有山的记忆,所以他看到,就跟你说,这叫做山。单纯的跟你说,这叫做山,这就是「见山是山」。
你再问那小孩子,这座山永远都是这样吗?这座山上有很多植物,一年四季,这些花草树木,它都在变化、它会有不同,所以这一座山会不会变?这一座山,早上和下午就不一样了,所以你现在看到这座山,你看到的是假相,这叫做「假观」,所以「见山是山」。
「见山不是山」- 很早很早以前,可有这座山?很早很早以前,可有一座喜马拉雅山?没有的。你从甚深的角度来看,从缘生、缘灭的角度来看,之前由空至有,之后会由有至空,所以色空不离,它们这样的因缘互变,所以,以山的本质来说,它是空相。
它的「空相」意思是说,它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主体,也就是说它并没有一个真实永恒不变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见山,我所看到的山不是山,我所看到的,它只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一座现象的山,所以说不是山。但是这样说也不圆满。
「见山又是山」- 最后这个程度就超越了,就突破了。意思就是说,你说它不是山,事实上它就在这儿。你说它是山,事实上它又会再变化,因为沧海可能变成桑田。所以你不应该执着。你不应该去执着这一座山,但是虽然不执着这一座山,还是有山,所以「见山又是山」。
这样子从认为「是」,到认为「不是」,一直到认为「有,我就用它。」,「没有,我就放下。」这就是「一心三观」的内涵。
但是你一定要记住,要懂得,菩萨从来不厌离生死,菩萨也从来不贪恋生死,你要明白这种概念,《心经》你才会懂,不然你一定不懂。
有人说世间很苦,我以后都不要做人了,这就是厌离生死。也有人说,我世间还有很多亲人,我以后死去,一定又要回来找我的亲人。所以你太太以前可能是你的祖母,你的祖母,有可能现在变成你的孩子,为什么呢?因为不舍。
举个例子,有一个祖母,舍不得离开她的宝贝孙子,她要往生之前,念念不忘的就是她那个孙子。所以这个祖母死去之后,就投胎成另外一个女孩子,来嫁给她的孙子,想要好好的照顾他。但是现在她变成另一个女人,跟他结婚之后,她并不知道他就是她念念不忘的人…,这样子的生生死死,这样子的纠缠不清,永远脱离不出轮回。
这世界上有多少人让你罣碍?你累世有多少亲人让你不舍?所以你不愿意离开生死,你贪恋这世界!
至于那厌离生死的,跟不愿意离开生死、贪恋这世界的,两种都不对。凡夫贪生怕死,阿罗汉厌离生死,菩萨「不贪」生死、亦「不舍」生死,《心经》在讲这个!你若明白,后面的经文渐渐都会看懂,所以从这样「一心三观」的角度,你要好好去体会。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讲的是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的是本体,所以说「空」、「假」即「中」道,所以叫做「本体观」。
以现象的本质来看,事实上是有个「有」。以本体的概念来看,这个「有」事实上是「假」。所以论现象,不离开空。同理可证,论本体,亦不离开空。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色空不二」。也就是「色」、「空」不能够分开。为什么不能够分开呢?因为「藉象显空」,藉一个现象来显出这个「空」。
举个例子,这个小木屋盖起来,围起来,就是现象。盖起来,显示出这个空间,叫做「藉象显空」,由空来表现出这个现象。因为有空,你才可以变化,才可以妙用,所以由「空」去变化出很多的现象。
所以…
《心经开讲(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