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開講(下)▪P2

  ..續本文上一頁

   相就是現象。一切的現象,它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它是幻化的,它是無常的,它並非永恒不變的,天臺宗的智者大師,給它一個名詞,叫做「假觀」。你眼睛看到的東西盡是假,所謂假的意思,不是我不承認它,假的意思是,我不執著它。

  

   例如,你看電影、電視恐怖片,你的心髒不會受影響,你不會受驚嚇,叫假觀。但一般的人都很愚癡,明明知道戲是假的,卻隨著劇情哭、隨著劇情笑、隨著劇情顛顛倒倒…,這不是很傻嗎?這些情境都是假的,你都會受它影響,難怪,發生在你周遭的事情,會影響你更深。

  

   同樣的道理,你今天對你所做的一切,你的事業,你的家庭,你種種的一切,你有能力以「假觀」看待嗎?只要你沒有能力,這一關你根本修不了,就是說你這一關零分。至于你爲什麼會受影響?很簡單,你把這個「假」認爲是「真」,你才會受影響,不然你怎麼會受影響!

  

   再舉一個例子,某次一位醫學院的學生,暑假帶頭骨標本回去做研究,回到家裏,恰巧一個朋友來找他。他朋友說:「唉唷!這個骨頭怎麼做得那麼像,怎麼那麼可愛,鼻子還塌塌的。」就在那兒把玩著。這學生只回了一句話:「廢話,那是真的,當然很像!」。他的朋友當場受到驚嚇,回家就生了一場病。

  

   我們人很奇怪,我們既怕活人、又怕死人,既怕神、也怕鬼,什麼都怕。如果你有「假觀」的概念,你能夠時時刻刻去觀察你的「身」、「心」、「境」,一切皆是虛幻,你就不會執著、不會受苦。若是你不能,那佛法你沒辦法懂!

  

  二、空觀─空觀指的是本體。

  

   現象是從本體的本性展現出來的,一切的現象到最後必回歸空性,所以「色」到最後,不離開「空」。所以你應該明白什麼是「空觀」?「空觀」到底怎麼應用?

  

   舉個例子,你們現在坐在這邊上課,你有沒有觀察到「空」?因爲這裏有空間,你們才可以坐在這裏,如果沒有空間,你不可能坐在這裏。一樣的道理,你們本來坐在那邊,事實上你們離開那邊,那邊還是空空的。

  

   再說,你怎麼可以呼吸?因爲空,你鼻子空。你爲什麼可以吃飯?因爲嘴巴空。你爲什麼肚子餓?因爲肚子空。你今天有學到東西,哪裏空?要不然你怎麼有辦法學東西?你怎麼可以看到我?你之所以看得到我,是因爲有空的距離。爲什麼你的眼睛看得到白板上的字?因爲白板空,所以寫下去,才浮現字;如果白板不空,怎麼浮現字?這房子就是有空,你才能變,假設這房子的空間,都讓你占滿了,這房子怎麼使用?平常我們在玩大風吹,變來變去,變來變去,這就是空的妙用。

  

   這「空觀」相當的妙,這空觀不是說空,不是沒有,這個空觀是「空中生妙有」,可以變,它可以展現。任何一樣東西只要形成,就一定會有體積,就會占空間,這就不空啦!沒有空就不能變,沒有空怎麼變?所以你的內心要空,你才有辦法展現。

  

   空的實體,它的內涵、它的的境界,相當的深奧,它可以包含一切的東西,但是有的東西,並不能就只有這樣去包含它。我們講空的概念,是因爲「無常」、「無我」,所以才「空相」,這才是它真實的概念,這個概念,一般人比較不能懂。所以我用你們比較容易懂的概念來跟你形容「空」。

  

     叁、中觀─色跟空,産生一個「中觀」。

  

   佛法裏面講中觀,中道,儒家講中庸。中觀的概念叫做「用」,爲什麼「中觀的概念叫做用」呢?

  舉個例子,你說這個紙杯是假的,不對。爲什麼?事實上擺在我的眼前,所以你不能否認它。你說這個紙杯是空的,既然是空的,我爲什麼可以看得到?所以你怎麼說都不對,不管你怎樣形容它,都不對。

  

   那要怎麼講才對?應該這麼講:這一個紙杯,你看得到的部份叫做色,這叫「假觀」。這紙杯之所以能裝茶,就是因爲有空,它才能裝,不然它裝不了,所以這叫做「空觀」。那這個紙杯要怎麼用呢?也就是說,它的現象是「有」,它的本體是「空」,但是你要用中,「用中」的意思就是,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空有都不執著。

  

   古大德注解,「非有」「非空」的意思是說,你講有不對,你講空也不對。那既然非有非空,你就不要去把它區分說,它一定是空,還是一定是有。凡夫的概念,都是二擇一,兩個選一個,這是不對的,它是不能拆開的,那既然不能拆,你認爲是有還是沒有?你勉強替它下個定義說,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你也不能這樣講。說「有」不是真理,說「沒有」也不是真理,真理是,我不執著有,我也不執著沒有,這叫「中觀」,這叫用,用「中」。

  

   舉例來說,你要不要洗澡?你不能說,因爲身體是假,所以我不需要把它洗幹淨。你不能說,因爲身體是假,每天洗有什麼用,今天洗完了,明天還是有垢。你不能說,想洗就洗,不想洗就不洗,這是想跟行,不合你意就不去行,合你意就去行,你已掉入你自己五蘊的慣性。

  

   你應該說,我知道身體是假的,不過我會把它照顧好,有水的因緣,我就洗;沒有水的因緣,不是我不洗,而是我隨這個因緣而不洗。但是我不洗,我不會感覺不舒服。這叫「中觀」,你要這樣用「中」。

  所以你要對「假觀」、「空觀」、「中觀」的定義,相當的清楚,你才有能力去運用。

  

   天臺宗的智者大師,他創叁觀。如果以禅宗的角度,有叁句話可以代表這叁種層次:「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叁句話大家也常說,但是真懂的,卻少之又少。

  

  「見山是山」- 現在我們後面有一座山,如果你問一個小孩子,問他這是什麼?在小孩子的八識田中,有山的記憶,所以他看到,就跟你說,這叫做山。單純的跟你說,這叫做山,這就是「見山是山」。

  

   你再問那小孩子,這座山永遠都是這樣嗎?這座山上有很多植物,一年四季,這些花草樹木,它都在變化、它會有不同,所以這一座山會不會變?這一座山,早上和下午就不一樣了,所以你現在看到這座山,你看到的是假相,這叫做「假觀」,所以「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很早很早以前,可有這座山?很早很早以前,可有一座喜馬拉雅山?沒有的。你從甚深的角度來看,從緣生、緣滅的角度來看,之前由空至有,之後會由有至空,所以色空不離,它們這樣的因緣互變,所以,以山的本質來說,它是空相。

  

   它的「空相」意思是說,它並沒有一個真實的主體,也就是說它並沒有一個真實永恒不變的東西。從這個角度看,見山,我所看到的山不是山,我所看到的,它只不過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一座現象的山,所以說不是山。但是這樣說也不圓滿。

  

  「見山又是山」- 最後這個程度就超越了,就突破了。意思就是說,你說它不是山,事實上它就在這兒。你說它是山,事實上它又會再變化,因爲滄海可能變成桑田。所以你不應該執著。你不應該去執著這一座山,但是雖然不執著這一座山,還是有山,所以「見山又是山」。

  

   這樣子從認爲「是」,到認爲「不是」,一直到認爲「有,我就用它。」,「沒有,我就放下。」這就是「一心叁觀」的內涵。

  

   但是你一定要記住,要懂得,菩薩從來不厭離生死,菩薩也從來不貪戀生死,你要明白這種概念,《心經》你才會懂,不然你一定不懂。

  

   有人說世間很苦,我以後都不要做人了,這就是厭離生死。也有人說,我世間還有很多親人,我以後死去,一定又要回來找我的親人。所以你太太以前可能是你的祖母,你的祖母,有可能現在變成你的孩子,爲什麼呢?因爲不舍。

  

   舉個例子,有一個祖母,舍不得離開她的寶貝孫子,她要往生之前,念念不忘的就是她那個孫子。所以這個祖母死去之後,就投胎成另外一個女孩子,來嫁給她的孫子,想要好好的照顧他。但是現在她變成另一個女人,跟他結婚之後,她並不知道他就是她念念不忘的人…,這樣子的生生死死,這樣子的糾纏不清,永遠脫離不出輪回。

  

   這世界上有多少人讓你罣礙?你累世有多少親人讓你不舍?所以你不願意離開生死,你貪戀這世界!

  

   至于那厭離生死的,跟不願意離開生死、貪戀這世界的,兩種都不對。凡夫貪生怕死,阿羅漢厭離生死,菩薩「不貪」生死、亦「不舍」生死,《心經》在講這個!你若明白,後面的經文漸漸都會看懂,所以從這樣「一心叁觀」的角度,你要好好去體會。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講的是現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講的是本體,所以說「空」、「假」即「中」道,所以叫做「本體觀」。

  

   以現象的本質來看,事實上是有個「有」。以本體的概念來看,這個「有」事實上是「假」。所以論現象,不離開空。同理可證,論本體,亦不離開空。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色空不二」。也就是「色」、「空」不能夠分開。爲什麼不能夠分開呢?因爲「藉象顯空」,藉一個現象來顯出這個「空」。

  

   舉個例子,這個小木屋蓋起來,圍起來,就是現象。蓋起來,顯示出這個空間,叫做「藉象顯空」,由空來表現出這個現象。因爲有空,你才可以變化,才可以妙用,所以由「空」去變化出很多的現象。

  所以…

《心經開講(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