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开讲(上)▪P4

  ..续本文上一页你都做不到,所以不能离苦得乐。

  

   人为什么会苦?是因为你有身、心,身、心就是「我」,你有自我的概念,所以在承受苦。如果你不能突破「五蕴」、突破「身心」、突破「我」的概念,不可能度一切苦厄。这种概念很重要,所以只谈理论是没有用的,你要「照见」就要「行深」,你要行深,就要时时刻刻、老实去修行,才能真正体验生命的本质,才有办法「体悟」,不然你悟不了。

  

   至于每个人所体悟的东西、体验的感觉也不太一样,因为有的人,他可能是从他的色身进入,有的人是从他的内心进入。有的人,只是从他身体当中的四大

  地、水、火、风的任何一大进入,有的人是从他身体的感官系统

  眼、耳、鼻、舌、身、意进入,都不一样。所以楞严经里面有二十五种修行的方式,从二十五种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些都是「照见」。

  

   再来我们看什么是「五蕴」?五蕴就是五种因素,这五种因素,形成你自我的概念,就是「色、受、想、行、识」,简单来讲就是「身」跟「心」。更细腻的分析,这个身体,原则上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素所组成的。

  

   地:就是你自己的肌肉、骨骼

  会让你觉得身体有沉重感觉的,都是地大。

   水:我们都知道,人体有百分七十都是水份,包括血液、唾液、尿液

  等等的液体这就是水大。

   火:就是温度,我们的身体,有适当的温度,才能够气血平衡。

   风:指的就是呼吸。一般来讲,打坐的时候,有一种数息法,专门观呼吸。也可以只观四大当中的任何一大。如果身体中有某些状况、有那些痛处,可以专门观察体大的部份。如果心静到极处,就可以观察入微。

   这「地、水、火、风」四大如果调和,人的身体才会健康。以当今的医学、解剖学、病理学来看待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对身、心的看法,就能证明佛法其实是很科学的。

  

   佛法是「科学中的科学」、「理性中的理性」,因为世尊告诉我们:「我所讲的话你可以怀疑!」 但是你在怀疑之前,应该先去证明,证明你的理论是对的,才可以怀疑。

  

   可惜 我们世间的人,都不愿意下工夫去证明,也没有能力去证明。所以他的人生,事实上都是被别人控制着,被神坛、道士、江湖郎中、算命卜卦

  控制着,这样不是很愚痴吗?有的人家里挂一幅《心经》,他是当作装潢用的,甚至有人以为《心经》可以避邪、驱魔

  ,这种邪知邪见,不就是自己的心魔吗?

  所以你要好好的去「照见」,去观察、去体验,用自己的身体去做实验、去证明:世尊说的「法」是可以验证的、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至于要如何观察跟体验呢?你当进入「禅定」!这就是属于实修的部分,缺乏这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学佛就只是在学「佛学」,而不是真正在学佛陀的智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之后,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中的「受想行识」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受」就是感受,「想」就是判断,「行」就是依判断的事情而来行动,「识」就是自己所造的行为。

  

   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都会放在「识」当中,它就像一个仓库,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之后,我们就是靠着这个「识」在投胎。换句话说,我们死了以后,并不是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实际上这个「生命的黑盒子」里储存着这一生所做过的一切事情,也就是在生命的洪流里,我们已经累积着个人种种的嗜好、习惯

  你累劫的习气都储存在这里。所以生生世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很重要的,你怎么可以不好好的生活呢?

  

   「五蕴」中的「色」有分狭义跟广义的解释,狭义来说是指身体,广义来说是指一切的物质的现象都可以叫「色」。当我们去接触到外面一切的「色尘」,接触到身外的一切人、事、时、地、物的时候,一定会生起你自己的「感受」,但是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色、受、想、行、识」都不一样。

  

   这五蕴当中,「识」是主角。我们常说「万法由心起,万法由心灭。」就是在讲这个「识」,并不是说这五蕴以外还有一个「心」,心不是一个真实性的东西,它也不是一个抽象性的东西,「心」指的就是一种你内在运作的过程,不是真的有一颗心脏在那里胡思乱想。

  

   禅宗的公案里头,二祖慧可断臂求法,求达摩祖师为其「安心」,达摩祖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楞严经里,阿难七处征心,也是了不可得啊!那你的心在哪里呢?

  

   「受」也是受到「识」的影响,受分三种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叫做「三受」,也就是三种感受。举例来说,当你看到一座山,你会生起喜欢或是不喜欢的感觉,事实上,在你的「识」里面,早就已经输入「我很喜欢山」这个种子,所以当你看到山的时候,你才会产生「我很喜欢山」这种感受,这叫做「乐受」。

  

   如果你的「识」中储存的是「我很喜欢海」的种子,当你看到山的时候,不管它有多美,你并不会受到感动,这就是个人的好恶,这都是受到「识」的影响。

  

   如果「识」对某一样情境产生排斥,就会生起「苦受」;如果「识」对某一样情境没有强烈的感受,就会生起「不苦不乐受」。这是内在比较深层的部分,要好好的去观察。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被自己的感受所迷惑。譬如说,口渴的时候,没有水可以喝,会觉得苦;有水可以喝,会感觉快乐,因为欲望得到满足了;但是当满足感消失了以后,是不是又掉入了受苦的深渊?所以不应该停留在苦受、乐受、或不苦不乐受当中。

  

   但是,难道是不要有感受吗?这也不对。没有感受,岂不是形同草木?凡夫的概念,非苦即乐,百般的不自在。学佛是不落两边的。譬如说,口渴就喝水,当我喝水,我知道它是冷的、淡的,我很清楚,但是我的内心是清净的、自在的,既不是享乐、亦不是受苦。换句话说,不管处在任何的状况,都能够心甘情愿的接受,而内心是清清净净的,丝毫不受影响的,这才是学佛的真实义!

  

   自古以来的禅师,他吃饭就好好的吃饭、睡觉就好好的睡觉。但是我们凡夫的内心,总是被心情、被感受牵着走,就像一个宁静的湖水,被风吹,产生了涟漪一般,只要遇到情境,习惯性的反应,很自然的马上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要透过日常生活来训练,当身体的感官系统接触到外面的情境时,就要去明白,「色」与「受」的关系,要去观察自己是不是掉入三种感受之中?如果觉性很强,当会观察到,凡夫只喜欢福、不喜欢祸,只喜欢快乐、不喜欢痛苦,只喜欢顺境、不喜欢逆境…实际上是了不可得,因为一切都是无常!快乐不会长久,因为因缘会改变,同样的,痛苦也不会长久。只要明明白白的「觉知」就好,执着感受是没有意义的。

  

   「想」跟「行」也是受到「识」的主导。不管遇到任何情境,过去的知识、经验,会让我们产生一个判断,根据这个判断,我们将会有所行动。但是我们又有分别心,专门捡轻松、容易处理的工作来做,太费劲、太艰巨的事情,我们习惯性的会去逃避。

  

   「行」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所造的一切业力,都是从这儿开始,「行」造成你生生世世累劫以来的业力。这业力,有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

  

   经常,我们在没有用心「想」的情况之下,很轻易的浮现一些念头,譬如遇道路上有人要超车,你很容易生起不满的情绪,也许就会骂他几句。譬如有蚊子在你身边飞来绕去,你是不是会想要把牠除之而后快?明显的恶事你容易察觉,类似这种小奸小恶比较微细,你不容易觉知。

  

   修行就是要在这种微细处观照,时时提醒自己「诸恶莫作」。同样的,只要是身、口、意上,有任何的正念,不管它是大是小,都不要让它空过,要把握因缘去做,这叫做「众善奉行」。

  

   五蕴当中的「色、受、想、行」就是这样子受到「识」的主导,不断的在运作,就像是电脑的磁碟片,不管你输入什么,它都接受,然后储存,形成你「生命中的黑盒子」,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你是不是当谨言慎行、戒慎恐惧啊!

  

   以上讲「五蕴」,这五个因素组成「我」的概念,你观察过吗?这个「我」是藏在「色」里?藏在「受」里? 藏在「想」里?还是「行」里?「识」里?举一个例子:一栋透天房屋,是不是由砖、水泥、钢筋…,加上很多建材盖成的?如果把它们拆开,不过就是一堆砖、水泥、钢筋…,以及很多建材而已,房子在哪里呢?所以这个「我」就像房子,五蕴就像钢筋、水泥、 砖块…。如果把它们拆开,还有没有这个「我」呢?所以说「五蕴皆空」。

  

   我们一般人,总是执着他的身躯,执着他有他的感受,执着他有他的思想,执着他的观念,执着他的判断,他很执着,因为他认为五蕴皆有,所以他一直在维护这个「有」。因为维护这个「有」,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够去侵犯

  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所以请你尊重我的意见;我有我的感受,所以请不要伤害我的自尊心…,我们一辈子为了保护拥有的这些东西,所以一辈子都在受苦。如果你继续保有你错误的知见,就会继续受折磨,直到生生世世。

  

   观自在菩萨,因为祂有很深的智慧,所以祂能够观察:这一个色身,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这一种的感受,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这一种想法判断,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这一种的行,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这一种的识,亦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看清楚这个真相之后,就会明了什么叫做「五蕴皆空」。

  

   简单的讲,一切的现象,尽是无常,因为是无常,所以世尊以「诸行无常」为三法印的第一个法印。第二个法印是「诸法无我」,就是说并没有一个我,是永恒不变的,这个我是时时刻刻在变的。

  

   「受想行识」简单来讲,都是一种心法,它的根本产生之处是「识」,五蕴都是从「识」展现出来的,其实本「空」,就叫做「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如果完全明白「五蕴皆空」这种概念,接着,就能够「度一切苦厄」。 「苦」是自己本身的问题,「厄」是指灾难。你先观,是谁在受苦?是你自己!自己又是什么组成的

   五蕴!既然能够「观察」、「体验」到「五蕴本空」,那还在执着什么?这个「苦」不就灭了吗?

  

   我们常听人家说「人生好苦喔!」这苦,可分「身苦」和「心苦」两种。身有什么苦?不外是「生、老、病、死」,这是谁都逃不掉的自然现象。不管如何的运动、吃补、注重养生

  ,还是没有办法让你的身体不苦;纵使看医生,治疗、吃药

  ,药还是治不好你的病,药只是暂时纾缓症状而已。

  

   至于「心苦」呢?也许你来找我谘商辅导、或找心理医师做治疗

  不过是让情绪有一个纾解的管道,诉了苦之后,心理舒服多了而已,但是问题还是在呀!所以用世间法来处理这些痛苦,只是暂时的,并不究竟。

  

   实际上,「前人走过的路 是最好的捷径。」观自在菩萨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了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是要相信已经证悟的佛菩萨?还是相信无明的自己?如果你不能「深信」、没有「切愿」,学佛不能得力!

  

   换句话说,就是学一套、做另外一套,自己内心认为境界太高、我做不到,这是内在的障碍,自己在障碍自己。其实,「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诸佛菩萨示现给我们的,都是在生活中「藉事炼心」,所以,八万四千法门中,我们要找比较能得力的方式下手,找做得到的方法去学, 这样才能破除你的「身苦」与「心苦」!

  

   「厄」就是灾难,就是一般说的意外灾害,就是我们遇到的一些天灾人祸,这些都叫做厄、灾厄、灾难。凡夫怕苦、怕厄,菩萨不怕。菩萨为什么不怕苦?菩萨生病的时候知道病、感谢生病、感谢又能够让我去观「诸行无常」、观「十二因缘」、观色身的因缘变化,祂会借着苦来「观」。菩萨遇到灾厄时,祂不以灾厄为苦,祂的灾厄,有时候,反而能成就其成为菩萨。

  

   有的人面临突发事件,他只会去怪罪外在的很多因素,菩萨遇到灾厄,祂能够深知因果。举例来说:有一个人在家里,无缘无故被掉下来的飞机压死。真的是无缘无故吗?以佛法的观点看,这就是因果!必有如是因、方有如是果。所以,以后遇到灾厄,你不要怨天尤人,你应当要转换一个概念:借着这一件事情,来锻链自己的心境,这就是「藉事炼心」,也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得起寒澈骨的历练,才能在患难当中见伟大。

  

   有的人以为学了佛法,借着读经、拜忏,就能够消除业障、消灾解厄,这是邪知邪见。如果诸佛菩萨慈悲,它能够替受苦的众生消灾解厄,那岂不是违背了「因果」的法则吗?不管是你身体、心理的苦,或是天灾人祸,必然有它发生的原因,这是自然界的道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真理!明白了这样的概念,才能够如实的、去度一切的苦厄。

  

   换句话说,一切的苦厄,该来的还是会来,并不是说它不会发生,但是当事情发生,你的内在不需要去抗拒,你只要随缘顺受,然后很冷静的去处里问题就好了,你的内心依旧是自在的。你的身体一样会有病苦,但是你的心要不为所动,把身体交给医生,把心交给自己,这样你才不会受折磨,才能度一切苦厄!

  

   以上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集结经典的人叙述菩萨的修证功夫而加上的,可当作「序分」。

  

   以下从「舍利子……」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正宗分」。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到「……菩提萨婆诃」是「流通分」。

  

《心经开讲(上)》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心经开讲(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