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开讲(上)▪P3

  ..续本文上一页 能明白这个道理,而能活在现象与本体当中的自如、自在,这样的运用叫做「中道」,这就是佛法最直接的道理

  中道观。所以学佛不是学宗教,「学佛」是学「觉悟」。为什么要觉悟?觉悟了就有智慧,有了智慧,人生做什么都好。就这么简单,这跟宗教跟信仰又有什么关系?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波罗蜜多」译成「到彼岸」,另外还可翻译成「事究竟」。 在印度,当他们把一件事情做好,他们会说「波罗蜜」。「波罗蜜多」的「多」是一个语尾词,相当于中文的「了」或「矣」。

  

   事究竟,就是把一件事完成,就是波罗蜜多,就像我们学佛,从不觉悟的迷中一直学到觉悟,就是波罗蜜多。国父也说,把一件事从头到尾完成就是大事,所以只要完成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叫做波罗蜜多,就是要我们做事情不应该半途而废。

  

   翻译成「到彼岸」常常会掉入一种陷阱,以为此岸与彼岸,中间隔着一条河。我们容易掉入一种渐修与顿悟的分别,渐修就是慢慢修,顿悟就是没有彼岸也没有此岸。我们讲此岸与彼岸是针对小根器的人讲。佛陀的智慧很高,他的说法都是随类教化、因材施教,根器不高的人,不能跟他说既没有一个此岸也没有一个彼岸,这样他会挂在半空中,他永远都会溺在水中。

  

   所以对小根器的人,要跟他讲,他现在正在这一个河中,在这一个海中,在这个苦海中,所以应该赶快爬上岸。你现在所处的这一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在这一个世界你会有身、心的病苦,也会有难以如愿的变化,这个世界让你苦,所以应该快快离开这苦海,离开此岸到达彼岸。这个彼岸,我们最想要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彼岸不是只有西方极乐世界,只要是佛的国度都可以是极乐世界。

  

   实际上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佛所讲的本意。对一些智慧不高的人,佛只能用这么简单的道理,来说明这个世界的真实相。这个世界的真实相是苦的,为什么是苦的呢?我们常说人生有四苦、八苦,但真正让你苦的不是生老病死,而是「无常」,是无常让你苦。

  

   譬如说,不喜欢的人,他却常常出现在你眼前,喜欢的人他又不理你;纵使你修得好,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对你好的人也在你身边,无奈的是,不是你早死就是他短命;不是短命就是生重病,你娶了她、嫁了他就要照顾对方一辈子;纵使一切都很好,你们身体很健康,他也很照顾你,但仍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人到最后一定要离开,所以真正的苦是「无常」。

  

   所以世尊谈此岸是苦,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只是告诉你一种事实,就是因为这个苦是一种事实,所以佛陀才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才会有净土宗。

  

   我并不是说净土宗的法是小根器的人修的,任何法门本无高下,我说有此岸与彼岸这种说法,是针对小根器的人说,这只是一种诱因,告诉你此岸是苦,彼岸是乐,不但是乐还是极乐。这样的概念对佛法不明白的人,他会掉入另一种迷失,他会觉得现在活着真的很苦,所以他一心想要到极乐世界,但是什么时候才能走呢?死了就能到吗?这里有很深的内涵。

  

   人之所以苦,是因为掉入现象,是因为不明白事理所以苦,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条件,你可以乐也可以很苦。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我们每个人快乐跟痛苦的指数却都不一样。

  

   这就是我为什么心甘情愿学佛的原因,因为唯有佛法才能够解决我所有的问题,唯有佛法才是我心灵的良药。如果你身边有人在学佛,你应赞叹他学得很好,然后再推他一把,让他突破。

  

   「波罗蜜多」还有一种解释,叫做「超越」的意思,人生就是要无限的超越、突破,内在有障碍、要过关斩将,内在有心结、要一一解开,内在有心事、要一一的拿掉!

  

   不要以为学佛法就会赚大钱,学了佛法之后,就会找到爱人。学佛法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过去的痛苦是来自于错误的知见,学佛法的重点是在这里,这是极乐世界的一种概念,这叫做「波罗蜜」。

  

   所以圆满的讲法不是有个此岸跟一个彼岸,圆满的讲法是「心净则国土净」,这句话最简单的讲法就是,一个快乐的人,他看到任何的事情他都会很欢喜,一个快乐的人他走到哪里都会很快乐。一个痛苦的人,他看到任何东西都觉得了无生趣,他走到哪里总是不满。所以别人觉得佛法很深,我诠释起来却很简单,此岸之所以苦,是因为你内心不清净所以苦。

  

   在《六祖坛经》里,六祖讲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他说:「东方人要往生西方,那西方人要往生哪里?」他不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不好,他的意思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就在你的心中!那到底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喔!还是有。但是你不要误会了,这意思是说,并不是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快乐,你现在就可以快乐!同理可证,你在此岸就可以快乐,并不需要到彼岸。所以此岸跟彼岸一样。

  

   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可以解决你人生所有的问题。什么是此岸呢?你不是常抱怨吗?你不是觉得上班有压力吗?你不是觉得工作很辛苦吗?你不是觉得为五斗米折腰很无奈吗?要不是为了生活我也不要上班!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你们公司就是五浊恶世的公司、五浊恶世的公家机关、五浊恶世的工作环境。 你的人生是这样活的吗?很多人都很不情愿的说:如果不是为了这几个小孩、如果不是为了公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概念呢?做任何事情唯有心甘情愿,你才会快乐!所以我常说天底下最大的愿力就是「甘愿」,所以你要甘愿做,甘愿去承受!

  

   譬如今天你来听《心经》,如果是自愿来,就会得到很多的东西,如果是别人邀你来,而本身并没有意愿,你会觉得很无聊。所以用这样的概念,你就可以了解,所有的痛苦、执着和分别是从何而来!我自己在三十岁之前做过五十二个工作,所有的老板都认为我没有出息,我对工作事实上很排斥。一直到对佛法有所心得,才真正的打破偏见,所以从三十一岁开始到现在都没换过工作,因为我已经打破上下班的概念。

  

   所以此岸、彼岸的概念要打破,你才会快乐。各位上课下课的概念也要打破,你们上课像菩萨,一下课菩萨就不见了,所以要把握并坚持一贯的原则。

  

   「时」指的是什么呢?佛家的经典里常常开宗明义就讲「一时」,而不说什么时候,这太有智慧了。这个「时」指的是修行的功夫能下得深,自然能够到达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时。所以当修行到这样的程度,那一剎那间你的智慧就打开,就能超越,一切的罣碍跟烦恼就能解脱,而达到「观自在菩萨」的境界。

  

   对于这个「时」,不要期待什么时候,不要期待到什么程度,也不要期待能得到什么。这种期待就是一种错误和妄想,你不要期待几岁能成功,只要时时刻刻努力学习、不断精进,就会成功。

  

   像历史上的姜太公,他艰困潦倒一直到七十岁,才因缘际会被文王赏识,终于功成名就。修行也不能急,需要时时刻刻处在一个从容稳定的状态,才可以把事情处理得更好。如果心急,会伤害到你的身心,也会蒙蔽你的智慧,让你判断错误。

  

  照见五蕴皆空

  

   「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是观自在菩萨的本修因。有因就必有果,果是什么呢?这个果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古大德的注解说,「照见五蕴皆空」是自利,「度一切苦厄」是利他。我们常讲罗汉是独善其身,菩萨是兼善天下。「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工夫,如果你不明白五蕴,你就不能离苦得乐。

  

   什么是「照见」?所谓「照」就是「观察」的意思。我们每天照镜子,就是要在镜子里观察自己,所谓相由心生,也就是借着照镜子,来看你的心到底稳不稳定?

  

   我读《心经》后常喜欢照镜子,当我们的觉性不够,要去察觉自己的内在,实在是不容易,但是我们的外在是由内在投射来的,当你每天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要好好的观察, 看你的脸到底是绷紧还是放松?通常我们在下班时照镜子,你的脸是绷紧的;早上刚睡醒时,你的脸是放松的。你也可以照照相,你可以正面照一张,侧面照一张,刚睡醒时照一张,下班前照一张,这几张相片一定不一样。

  

   我每天早上起来我会照镜子,照镜子时先看我的眼睛,我会看我的眼神。心很定的人,清楚他要做什么的人,他的眼神一定很稳定。一个人如果他没有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的眼神一定是涣散、呆滞的。菩萨的眼神是明亮而温和的,企业家的眼神是明亮而锐利的。那你照见过自己吗?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照见」是指修行的功夫,「照见五蕴」指的是观察你的身体和内在。要如何去观察你的身、心,这是很深的问题,这个部分要透过练习,光谈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借着打坐,把心静下来好好的观察自己。

  

   「见」这里谈的意思是「体验」。一般说的体验是指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人、事、物的经验,但是佛法里说的「体验」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你曾经体验过你整个人都不见了吗?你曾经体验过你整个身心跟大自然融为一体吗?你曾经体验过你清清楚楚的知道一切,但是却没有你这个人吗?

  这并不是理论。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功夫,就没有办法体会。没有实际去体验「五蕴皆空」,叫你不要执着,不要贪嗔痴,叫你放下,…

《心经开讲(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开讲(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