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開講(上)▪P3

  ..續本文上一頁 能明白這個道理,而能活在現象與本體當中的自如、自在,這樣的運用叫做「中道」,這就是佛法最直接的道理

  中道觀。所以學佛不是學宗教,「學佛」是學「覺悟」。爲什麼要覺悟?覺悟了就有智慧,有了智慧,人生做什麼都好。就這麼簡單,這跟宗教跟信仰又有什麼關系?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波羅蜜多」譯成「到彼岸」,另外還可翻譯成「事究竟」。 在印度,當他們把一件事情做好,他們會說「波羅蜜」。「波羅蜜多」的「多」是一個語尾詞,相當于中文的「了」或「矣」。

  

   事究竟,就是把一件事完成,就是波羅蜜多,就像我們學佛,從不覺悟的迷中一直學到覺悟,就是波羅蜜多。國父也說,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完成就是大事,所以只要完成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叫做波羅蜜多,就是要我們做事情不應該半途而廢。

  

   翻譯成「到彼岸」常常會掉入一種陷阱,以爲此岸與彼岸,中間隔著一條河。我們容易掉入一種漸修與頓悟的分別,漸修就是慢慢修,頓悟就是沒有彼岸也沒有此岸。我們講此岸與彼岸是針對小根器的人講。佛陀的智慧很高,他的說法都是隨類教化、因材施教,根器不高的人,不能跟他說既沒有一個此岸也沒有一個彼岸,這樣他會挂在半空中,他永遠都會溺在水中。

  

   所以對小根器的人,要跟他講,他現在正在這一個河中,在這一個海中,在這個苦海中,所以應該趕快爬上岸。你現在所處的這一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在這一個世界你會有身、心的病苦,也會有難以如願的變化,這個世界讓你苦,所以應該快快離開這苦海,離開此岸到達彼岸。這個彼岸,我們最想要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彼岸不是只有西方極樂世界,只要是佛的國度都可以是極樂世界。

  

   實際上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佛所講的本意。對一些智慧不高的人,佛只能用這麼簡單的道理,來說明這個世界的真實相。這個世界的真實相是苦的,爲什麼是苦的呢?我們常說人生有四苦、八苦,但真正讓你苦的不是生老病死,而是「無常」,是無常讓你苦。

  

   譬如說,不喜歡的人,他卻常常出現在你眼前,喜歡的人他又不理你;縱使你修得好,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對你好的人也在你身邊,無奈的是,不是你早死就是他短命;不是短命就是生重病,你娶了她、嫁了他就要照顧對方一輩子;縱使一切都很好,你們身體很健康,他也很照顧你,但仍是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人到最後一定要離開,所以真正的苦是「無常」。

  

   所以世尊談此岸是苦,既不是悲觀也不是樂觀,只是告訴你一種事實,就是因爲這個苦是一種事實,所以佛陀才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才會有淨土宗。

  

   我並不是說淨土宗的法是小根器的人修的,任何法門本無高下,我說有此岸與彼岸這種說法,是針對小根器的人說,這只是一種誘因,告訴你此岸是苦,彼岸是樂,不但是樂還是極樂。這樣的概念對佛法不明白的人,他會掉入另一種迷失,他會覺得現在活著真的很苦,所以他一心想要到極樂世界,但是什麼時候才能走呢?死了就能到嗎?這裏有很深的內涵。

  

   人之所以苦,是因爲掉入現象,是因爲不明白事理所以苦,一樣的環境一樣的條件,你可以樂也可以很苦。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條件,我們每個人快樂跟痛苦的指數卻都不一樣。

  

   這就是我爲什麼心甘情願學佛的原因,因爲唯有佛法才能夠解決我所有的問題,唯有佛法才是我心靈的良藥。如果你身邊有人在學佛,你應贊歎他學得很好,然後再推他一把,讓他突破。

  

   「波羅蜜多」還有一種解釋,叫做「超越」的意思,人生就是要無限的超越、突破,內在有障礙、要過關斬將,內在有心結、要一一解開,內在有心事、要一一的拿掉!

  

   不要以爲學佛法就會賺大錢,學了佛法之後,就會找到愛人。學佛法是爲了讓我們了解,過去的痛苦是來自于錯誤的知見,學佛法的重點是在這裏,這是極樂世界的一種概念,這叫做「波羅蜜」。

  

   所以圓滿的講法不是有個此岸跟一個彼岸,圓滿的講法是「心淨則國土淨」,這句話最簡單的講法就是,一個快樂的人,他看到任何的事情他都會很歡喜,一個快樂的人他走到哪裏都會很快樂。一個痛苦的人,他看到任何東西都覺得了無生趣,他走到哪裏總是不滿。所以別人覺得佛法很深,我诠釋起來卻很簡單,此岸之所以苦,是因爲你內心不清淨所以苦。

  

   在《六祖壇經》裏,六祖講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他說:「東方人要往生西方,那西方人要往生哪裏?」他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不好,他的意思是說,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你的心中!那到底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有喔!還是有。但是你不要誤會了,這意思是說,並不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快樂,你現在就可以快樂!同理可證,你在此岸就可以快樂,並不需要到彼岸。所以此岸跟彼岸一樣。

  

   有了這個概念之後,可以解決你人生所有的問題。什麼是此岸呢?你不是常抱怨嗎?你不是覺得上班有壓力嗎?你不是覺得工作很辛苦嗎?你不是覺得爲五鬥米折腰很無奈嗎?要不是爲了生活我也不要上班!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你們公司就是五濁惡世的公司、五濁惡世的公家機關、五濁惡世的工作環境。 你的人生是這樣活的嗎?很多人都很不情願的說:如果不是爲了這幾個小孩、如果不是爲了公司……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概念呢?做任何事情唯有心甘情願,你才會快樂!所以我常說天底下最大的願力就是「甘願」,所以你要甘願做,甘願去承受!

  

   譬如今天你來聽《心經》,如果是自願來,就會得到很多的東西,如果是別人邀你來,而本身並沒有意願,你會覺得很無聊。所以用這樣的概念,你就可以了解,所有的痛苦、執著和分別是從何而來!我自己在叁十歲之前做過五十二個工作,所有的老板都認爲我沒有出息,我對工作事實上很排斥。一直到對佛法有所心得,才真正的打破偏見,所以從叁十一歲開始到現在都沒換過工作,因爲我已經打破上下班的概念。

  

   所以此岸、彼岸的概念要打破,你才會快樂。各位上課下課的概念也要打破,你們上課像菩薩,一下課菩薩就不見了,所以要把握並堅持一貫的原則。

  

   「時」指的是什麼呢?佛家的經典裏常常開宗明義就講「一時」,而不說什麼時候,這太有智慧了。這個「時」指的是修行的功夫能下得深,自然能夠到達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時。所以當修行到這樣的程度,那一剎那間你的智慧就打開,就能超越,一切的罣礙跟煩惱就能解脫,而達到「觀自在菩薩」的境界。

  

   對于這個「時」,不要期待什麼時候,不要期待到什麼程度,也不要期待能得到什麼。這種期待就是一種錯誤和妄想,你不要期待幾歲能成功,只要時時刻刻努力學習、不斷精進,就會成功。

  

   像曆史上的姜太公,他艱困潦倒一直到七十歲,才因緣際會被文王賞識,終于功成名就。修行也不能急,需要時時刻刻處在一個從容穩定的狀態,才可以把事情處理得更好。如果心急,會傷害到你的身心,也會蒙蔽你的智慧,讓你判斷錯誤。

  

  照見五蘊皆空

  

   「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是觀自在菩薩的本修因。有因就必有果,果是什麼呢?這個果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古大德的注解說,「照見五蘊皆空」是自利,「度一切苦厄」是利他。我們常講羅漢是獨善其身,菩薩是兼善天下。「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工夫,如果你不明白五蘊,你就不能離苦得樂。

  

   什麼是「照見」?所謂「照」就是「觀察」的意思。我們每天照鏡子,就是要在鏡子裏觀察自己,所謂相由心生,也就是借著照鏡子,來看你的心到底穩不穩定?

  

   我讀《心經》後常喜歡照鏡子,當我們的覺性不夠,要去察覺自己的內在,實在是不容易,但是我們的外在是由內在投射來的,當你每天看到鏡子裏的自己,要好好的觀察, 看你的臉到底是繃緊還是放松?通常我們在下班時照鏡子,你的臉是繃緊的;早上剛睡醒時,你的臉是放松的。你也可以照照相,你可以正面照一張,側面照一張,剛睡醒時照一張,下班前照一張,這幾張相片一定不一樣。

  

   我每天早上起來我會照鏡子,照鏡子時先看我的眼睛,我會看我的眼神。心很定的人,清楚他要做什麼的人,他的眼神一定很穩定。一個人如果他沒有人生目標,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的眼神一定是渙散、呆滯的。菩薩的眼神是明亮而溫和的,企業家的眼神是明亮而銳利的。那你照見過自己嗎?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照見」是指修行的功夫,「照見五蘊」指的是觀察你的身體和內在。要如何去觀察你的身、心,這是很深的問題,這個部分要透過練習,光談理論是不夠的,必須借著打坐,把心靜下來好好的觀察自己。

  

   「見」這裏談的意思是「體驗」。一般說的體驗是指我們過去的經驗,我們過去所經曆的一切人、事、物的經驗,但是佛法裏說的「體驗」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你曾經體驗過你整個人都不見了嗎?你曾經體驗過你整個身心跟大自然融爲一體嗎?你曾經體驗過你清清楚楚的知道一切,但是卻沒有你這個人嗎?

  這並不是理論。但是如果沒有這個功夫,就沒有辦法體會。沒有實際去體驗「五蘊皆空」,叫你不要執著,不要貪嗔癡,叫你放下,…

《心經開講(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開講(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