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开讲(上)▪P2

  ..续本文上一页才能相应。舍利子就是舍利弗,他是世尊十大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所以《心经》要讲的就是如何透过观照,开启智慧!

  

  首先我们先来看「观自在菩萨」,从事的角度来说:狭义的解释,「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广义的代表,是指一切「菩萨摩诃萨」,都涵盖在内。

  

  解释成「观自在菩萨」,指的是“智慧”。因为有智慧的人,才能真自在。此话怎么说?有了智慧,才能破无明;无明若除,方能解脱;身心解脱,便能离苦;苦已远离,乐当自生;心无罣碍,一切自在,所以「观自在菩萨」象征智慧。

  

  如释成「观世音菩萨」,则代表“慈悲”。因为有大慈悲心,才能闻声救苦。我们都知道,当众生有苦难,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闻声救苦。

  

  学佛就是在学智慧与慈悲,离开这两个,所学的佛法就是迷信,所学的佛法只是一种信仰、一种寄托,不叫做正信佛法。什么是正信佛法?正是正确,有了正确的知见,才会生起坚定的信心,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所学的佛法只是宗教信仰。我们今天学佛法,不是依赖佛来帮助我们,如经上所说「佛不能度众,唯有众生自度。」我们一定要记得,不要靠观世音菩萨来度你,而是要自度度人。

  

  再来说什么是「观」?「观」不能解释成「看」,「观」指的是一切修行的方法,既然一切修行的方法都叫「观」, 那我们应该先明白,观世音菩萨是修什么法门。

  

  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上有记载:观世音菩萨因修「耳根圆通法门」而开悟。藉由声尘,契入自性证悟的方法,故经云:「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世音」圣号是指修行法门而命名。「观」是所修的方法,「世」不单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还包括尽虚空遍法界,「音」为一切的声音。故「观世音」为修此法门而成就。

  

  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很喜欢「听」各种声音,如果是看书,不见得能每天看,一次看好几个钟头,但是却可以连续听好几个小时的音乐。在生活当中,到处充满声音,除了人类各种活动所发出来的之外,还有虫鸣、鸟叫、风声、雨声各种大自然的声音。因为众生喜欢听,所以观世音菩萨,因应众生的根器,来教导我们修行。但本经不以“耳根圆通法门”为主,其重点在「诸法空相」,即是「观空」,观什么空

   观「五蕴」空,观「十二处」空,观「十八界」空,观「四圣谛」空,观「十二因缘」空,观「六波罗蜜」空,观「一切空」,方能得真自在。「空」并非没有,而是诸法的真相。

  

   以世间法来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以正确的角度观察人、事、时、地、物,观察自己的身、心以及所处的环境,这样子学佛法,对人生才有帮助!

  

   接着看「自在」。观自在菩萨因其「行深般若」,故能以甚深胜慧,照见五蕴空寂,度脱一切苦厄,得大解脱、大自在,故名「观自在菩萨」。

  

   我们不论学世间法或出世间法,应该时时自我反省自不自在?答案肯定是不自在,而且是身、心都不自在。身体有病痛你受得了吗?只要有一只蚊子叮就受不了,何况其他!但我们每个人不自在的程度,每个人不自在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人很害羞,有的人又很爱现。有的人对工作不自在,所以他很难适应任何工作。有的人对人不自在,所以很难和别人相处。有的人对环境不自在,他只要换床铺就睡不好。有的人对黑暗不自在,所以不敢一个人半夜去爬山,但是住在山上的人,他可以一个人在山路上,从晚上走到天亮。

  

   我们应该去思考,自己到底对什么比较不自在?应该好好进入自己的内在,不要躲避,看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这时就会发现,我们真的是处处不自在、时时刻刻都不自在。

  

   所以我们学佛法,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应该去面对自己的问题,欠什么就去补什么,那里超过就去修正,这样修行才会进步。如果不这样修,纵使十年、二十年也是枉然,你那凡夫的个性不可能变成菩萨的个性。一个人要变化,唯有进入他自己的内在,把他内在的冰融化成水,才能柔情似水,要不然你的僵硬与固执是没办法改变的。

  

   再来说「菩萨」,梵文是「菩提萨埵」,译成中文是「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的意思。各位学经典,要把自己融入经典,经典就是你,你就是经典,这样读经典你才能受用。我们学佛是要开启智慧,是要学觉悟的方法,所以应该先发菩提心,自度度人,这才是真正学佛!.

  

   什么是自度度人呢?首先为自己,好好的进入自己的内在,好好的发展自己的能力,自己要先过得好,过得自在快乐,你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观自在菩萨」已经示现「慈悲」与「智慧」是我们要学习的功课,我们要好好的学佛法,学觉悟的方法,学行菩萨道的方法!

  

  行深 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就是修行,「深」是功夫由浅至深,「行深」就是修行的功夫很深。原则上,修行佛法是有次第的,这次第就是「闻、思、修、证」。「闻、思、修」最后的结果是「证」。

  

   「闻」就是听闻佛法,我们都知道,今生能当人已经不简单,当人又能听闻佛法很不容易,听闻佛法又能听懂,那更是难上加难,懂了佛法能照样修持,那更是因缘殊胜!

  

   现在全世界有六十亿人口,台湾有两千三百万人,真正能诚意正心,好好学佛法的人少。我们不要掉入一种假象,以为很多人在谈佛学,就是很多人在学佛。想想自己,是拿着香跟着人家拜,还是真正效法佛?你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很多人学佛,但能彻底学的人很少,真正彻底学佛的人要做到「闻、思、修」。以佛法的角度来看,「思」不是思考,而是指「行」。是听闻佛法之后,按照佛法的角度去做,叫做「思」,这个「思」还包含「思惟」什么叫做「三法印」?

  

   什么是「思惟佛法」?我们平常的思都是胡思乱想,佛法的「思」是:当你修行时,内心进入一种稳定的状态,在定中才有能力去思惟。一般人不了解,我们只能跟他解释做思考,就是你在听闻佛法后有没有去思考?你真的懂吗?只能用这种比较表面性,别人容易理解的角度来说明。

  

   以后看经典,自以为懂了之后,你可以为自己讲一遍,要是真懂,就举得出例子。用这种方法测试,你马上就察觉到自己其实并不懂,因为没有「用心」,没有「思惟」,所以根本不了解佛法。所以,我们学佛法,就是要老实的从根本、从头学起。

  

   至于「修」,并不是说要修多久,「修」指的是「行深」。每个人的程度不一样,每个人的根器也不一样,每个人的用功精进也不一样,谁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大彻大悟呢?所以「行深」并没有一个时间的限制或是期待,「行深」就是要老实修行,这样你的智慧就能开展出来。

  

   「般若」是梵文翻译过来的,指的是智慧,但是为了跟世间所讲的智慧有所区别,所以会加上妙字,叫做「妙智慧」。「妙」的意思是不可思议,不能用言语、文字来形容,所以我们常说妙不可言,可以说出来的就不妙了。

  

   这里所讲的智慧,就是能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里所讲的智慧,不是一般所讲的聪明。比如说爱因斯坦、比尔盖兹…等等,这些人聪明绝顶,但是聪明跟智慧最大的差别在,聪明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智慧是以一切的众生为出发点。聪明并不能解决自己真正的痛苦,智慧可以让你离苦得乐。用这两个观点就可以去分辨真正的聪明跟智慧。

  

   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比如科学家、发明家,纵使他们所发明的东西是利益大众的,还是不能算是智慧。因为他们所发明的东西,还是有他们自己主观的看法。

  

   为什么说他们的聪明不是真理?比如说盖房子,我们从木屋、草屋、土墙屋、砖墙屋、混凝土,一直到今天的钢筋水泥或钢骨结构,这些发明是不是都会被推翻?都会日新月异?所以这代表我们现在所体悟的不是真理,真理是不被时、空推翻跟改变的。

  

   大部分世间所谓的聪明,因为他发明某些东西、或一个idea ,让他自己赚很多钱,这些概念还是以自我为出发点。但是智慧的角度不是这样,以智慧的角度来看,他只想一个问题:「怎么样能帮助自己及全天下的人,每个人都能过自在幸福的人生。」这是从真理的角度来看。

  

   从现象的角度来看,各位都听过一句话:「 人比人气死人」,富有与富有怎么比?贫穷与富有又怎么比?人一出生就不公平,家世、背景、资质、长相…都不公平。我们今天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只看到现象界的不公平,所以有「求不得」的苦。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了解现象本来就是不公平,现象本身是有差异性的,他就不会掉入这个现象的陷阱了。

  

   所以我们应该回归真相,从「现象」的「表相」,去明白真实的面貌叫做「真相」,什么时候才能见到自己的庐山真面目?什么时候才能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这样的角度,才能彻底明白聪明并不能觉悟,智慧才能解决你的痛苦。

  

   前面已经谈了两个智慧的概念,一个是「现象」,一个是「本体」。用智慧去察觉现象的本质是不公平的,不要在这边打转。再来更深入去察觉现象的本质,真理只有一个,是公平的。人不能够离开现象界,我们都活在本体所产生的现象之中,但是现象里面又有本体,这个才是真理。

  

   …

《心经开讲(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开讲(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