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才能相應。舍利子就是舍利弗,他是世尊十大弟子當中智慧第一的,所以《心經》要講的就是如何透過觀照,開啓智慧!
首先我們先來看「觀自在菩薩」,從事的角度來說:狹義的解釋,「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廣義的代表,是指一切「菩薩摩诃薩」,都涵蓋在內。
解釋成「觀自在菩薩」,指的是“智慧”。因爲有智慧的人,才能真自在。此話怎麼說?有了智慧,才能破無明;無明若除,方能解脫;身心解脫,便能離苦;苦已遠離,樂當自生;心無罣礙,一切自在,所以「觀自在菩薩」象征智慧。
如釋成「觀世音菩薩」,則代表“慈悲”。因爲有大慈悲心,才能聞聲救苦。我們都知道,當衆生有苦難,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聞聲救苦。
學佛就是在學智慧與慈悲,離開這兩個,所學的佛法就是迷信,所學的佛法只是一種信仰、一種寄托,不叫做正信佛法。什麼是正信佛法?正是正確,有了正確的知見,才會生起堅定的信心,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所學的佛法只是宗教信仰。我們今天學佛法,不是依賴佛來幫助我們,如經上所說「佛不能度衆,唯有衆生自度。」我們一定要記得,不要靠觀世音菩薩來度你,而是要自度度人。
再來說什麼是「觀」?「觀」不能解釋成「看」,「觀」指的是一切修行的方法,既然一切修行的方法都叫「觀」, 那我們應該先明白,觀世音菩薩是修什麼法門。
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上有記載:觀世音菩薩因修「耳根圓通法門」而開悟。藉由聲塵,契入自性證悟的方法,故經雲:「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世音」聖號是指修行法門而命名。「觀」是所修的方法,「世」不單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還包括盡虛空遍法界,「音」爲一切的聲音。故「觀世音」爲修此法門而成就。
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很喜歡「聽」各種聲音,如果是看書,不見得能每天看,一次看好幾個鍾頭,但是卻可以連續聽好幾個小時的音樂。在生活當中,到處充滿聲音,除了人類各種活動所發出來的之外,還有蟲鳴、鳥叫、風聲、雨聲各種大自然的聲音。因爲衆生喜歡聽,所以觀世音菩薩,因應衆生的根器,來教導我們修行。但本經不以“耳根圓通法門”爲主,其重點在「諸法空相」,即是「觀空」,觀什麼空
觀「五蘊」空,觀「十二處」空,觀「十八界」空,觀「四聖谛」空,觀「十二因緣」空,觀「六波羅蜜」空,觀「一切空」,方能得真自在。「空」並非沒有,而是諸法的真相。
以世間法來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以正確的角度觀察人、事、時、地、物,觀察自己的身、心以及所處的環境,這樣子學佛法,對人生才有幫助!
接著看「自在」。觀自在菩薩因其「行深般若」,故能以甚深勝慧,照見五蘊空寂,度脫一切苦厄,得大解脫、大自在,故名「觀自在菩薩」。
我們不論學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應該時時自我反省自不自在?答案肯定是不自在,而且是身、心都不自在。身體有病痛你受得了嗎?只要有一只蚊子叮就受不了,何況其他!但我們每個人不自在的程度,每個人不自在的東西都不一樣。有的人很害羞,有的人又很愛現。有的人對工作不自在,所以他很難適應任何工作。有的人對人不自在,所以很難和別人相處。有的人對環境不自在,他只要換床鋪就睡不好。有的人對黑暗不自在,所以不敢一個人半夜去爬山,但是住在山上的人,他可以一個人在山路上,從晚上走到天亮。
我們應該去思考,自己到底對什麼比較不自在?應該好好進入自己的內在,不要躲避,看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裏?這時就會發現,我們真的是處處不自在、時時刻刻都不自在。
所以我們學佛法,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應該去面對自己的問題,欠什麼就去補什麼,那裏超過就去修正,這樣修行才會進步。如果不這樣修,縱使十年、二十年也是枉然,你那凡夫的個性不可能變成菩薩的個性。一個人要變化,唯有進入他自己的內在,把他內在的冰融化成水,才能柔情似水,要不然你的僵硬與固執是沒辦法改變的。
再來說「菩薩」,梵文是「菩提薩埵」,譯成中文是「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衆生」的意思。各位學經典,要把自己融入經典,經典就是你,你就是經典,這樣讀經典你才能受用。我們學佛是要開啓智慧,是要學覺悟的方法,所以應該先發菩提心,自度度人,這才是真正學佛!.
什麼是自度度人呢?首先爲自己,好好的進入自己的內在,好好的發展自己的能力,自己要先過得好,過得自在快樂,你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觀自在菩薩」已經示現「慈悲」與「智慧」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我們要好好的學佛法,學覺悟的方法,學行菩薩道的方法!
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就是修行,「深」是功夫由淺至深,「行深」就是修行的功夫很深。原則上,修行佛法是有次第的,這次第就是「聞、思、修、證」。「聞、思、修」最後的結果是「證」。
「聞」就是聽聞佛法,我們都知道,今生能當人已經不簡單,當人又能聽聞佛法很不容易,聽聞佛法又能聽懂,那更是難上加難,懂了佛法能照樣修持,那更是因緣殊勝!
現在全世界有六十億人口,臺灣有兩千叁百萬人,真正能誠意正心,好好學佛法的人少。我們不要掉入一種假象,以爲很多人在談佛學,就是很多人在學佛。想想自己,是拿著香跟著人家拜,還是真正效法佛?你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很多人學佛,但能徹底學的人很少,真正徹底學佛的人要做到「聞、思、修」。以佛法的角度來看,「思」不是思考,而是指「行」。是聽聞佛法之後,按照佛法的角度去做,叫做「思」,這個「思」還包含「思惟」什麼叫做「叁法印」?
什麼是「思惟佛法」?我們平常的思都是胡思亂想,佛法的「思」是:當你修行時,內心進入一種穩定的狀態,在定中才有能力去思惟。一般人不了解,我們只能跟他解釋做思考,就是你在聽聞佛法後有沒有去思考?你真的懂嗎?只能用這種比較表面性,別人容易理解的角度來說明。
以後看經典,自以爲懂了之後,你可以爲自己講一遍,要是真懂,就舉得出例子。用這種方法測試,你馬上就察覺到自己其實並不懂,因爲沒有「用心」,沒有「思惟」,所以根本不了解佛法。所以,我們學佛法,就是要老實的從根本、從頭學起。
至于「修」,並不是說要修多久,「修」指的是「行深」。每個人的程度不一樣,每個人的根器也不一樣,每個人的用功精進也不一樣,誰知道你什麼時候會大徹大悟呢?所以「行深」並沒有一個時間的限製或是期待,「行深」就是要老實修行,這樣你的智慧就能開展出來。
「般若」是梵文翻譯過來的,指的是智慧,但是爲了跟世間所講的智慧有所區別,所以會加上妙字,叫做「妙智慧」。「妙」的意思是不可思議,不能用言語、文字來形容,所以我們常說妙不可言,可以說出來的就不妙了。
這裏所講的智慧,就是能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裏所講的智慧,不是一般所講的聰明。比如說愛因斯坦、比爾蓋茲…等等,這些人聰明絕頂,但是聰明跟智慧最大的差別在,聰明是以自己爲出發點,智慧是以一切的衆生爲出發點。聰明並不能解決自己真正的痛苦,智慧可以讓你離苦得樂。用這兩個觀點就可以去分辨真正的聰明跟智慧。
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比如科學家、發明家,縱使他們所發明的東西是利益大衆的,還是不能算是智慧。因爲他們所發明的東西,還是有他們自己主觀的看法。
爲什麼說他們的聰明不是真理?比如說蓋房子,我們從木屋、草屋、土牆屋、磚牆屋、混凝土,一直到今天的鋼筋水泥或鋼骨結構,這些發明是不是都會被推翻?都會日新月異?所以這代表我們現在所體悟的不是真理,真理是不被時、空推翻跟改變的。
大部分世間所謂的聰明,因爲他發明某些東西、或一個idea ,讓他自己賺很多錢,這些概念還是以自我爲出發點。但是智慧的角度不是這樣,以智慧的角度來看,他只想一個問題:「怎麼樣能幫助自己及全天下的人,每個人都能過自在幸福的人生。」這是從真理的角度來看。
從現象的角度來看,各位都聽過一句話:「 人比人氣死人」,富有與富有怎麼比?貧窮與富有又怎麼比?人一出生就不公平,家世、背景、資質、長相…都不公平。我們今天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爲只看到現象界的不公平,所以有「求不得」的苦。一個有智慧的人,他了解現象本來就是不公平,現象本身是有差異性的,他就不會掉入這個現象的陷阱了。
所以我們應該回歸真相,從「現象」的「表相」,去明白真實的面貌叫做「真相」,什麼時候才能見到自己的廬山真面目?什麼時候才能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從這樣的角度,才能徹底明白聰明並不能覺悟,智慧才能解決你的痛苦。
前面已經談了兩個智慧的概念,一個是「現象」,一個是「本體」。用智慧去察覺現象的本質是不公平的,不要在這邊打轉。再來更深入去察覺現象的本質,真理只有一個,是公平的。人不能夠離開現象界,我們都活在本體所産生的現象之中,但是現象裏面又有本體,這個才是真理。
…
《心經開講(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