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念之間(下)

  

一念之間/()

  

成功的認知-生命本質

  

  人有叁性-本性、人性、個性。本性「不變」、人性「善變」、個性

  「固執」。

  

生:何謂本性?爲何不變?

  師:「本來之性」。每個人生命的本質是一樣的,不因您的性別、種族、膚色而有所差別。所謂「人有 南北,本性無別。」

  生:何謂人性?爲何善變?

  師:「人之共性」。人類有其共同之弱點,如貪、瞋、癡等。故人性善變,常讓人捉摸不定,其弱點有

   一、動之以「情」的弱點。  

   二、指之以「懼」的弱點。

  叁、誘之以「利」的弱點。 

   四、說之以「理」的弱點。

  生:何謂個性?爲何固執?

  師:「個人特性」。每人都有其屬性,因個別的想法不同,故其表現的方式也就有所差異。且有主觀意識,所以大家皆有固執的一面。而不願意讓別人-

   一、來「改變」自己。

  二、來「說服」自己。

  叁、來「影響」自己。

  四、來「綁住」自己。

  生:此叁者有何關系?

  師:如同水的叁態。

  一、固態-個性如「冰」,有棱有角,牢不易破。

  二、氣態-人性如「雲」,飄浮不定,讓人不解。

  叁、液態-本性如「水」,不論冰雲,本質皆水。

  所以要去「改變」您的個性,去「了解」世間的人性,去「恢複」我們清淨的本性啊!

  

  自我省思

  

1、您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2、您的人性弱點在哪裏?

  3、您的個性特征是爲何?

  

成功的障礙-源自心靈

  

  

  心靈的深處,有叁個障礙-「恐懼」、「憤怒」、「欲望」。這些使心

  靈沒有力量,讓生命不自在,生活不快樂!

  

生:恐懼來自那裏?

  師:它來自對未來的無知,故起「恐懼」。

  下列所有的情緒、行爲皆由它産生:

  生:憤怒出自何處?

  師:覺得別人傷害到自己的身、心,故起「憤怒」。

  下列所有的情緒、行爲皆由它産生:

  生:欲望如何産生?

  師:爲了要滿足自己,一切的感受,故起「欲望」。

  下列所有的情緒、行爲皆由它産生:

  生:這叁者又從何方來?

  師:皆從對于「自我」的錯誤認知而生起啊!

  生:如何降伏其心?

  師:治標者-用「勇氣」對治恐懼!

  用「仁愛」對治憤怒!

  用「智慧」對治欲望!

  治本者-破除「自我主觀」的意識!

  破除「環境客觀」的現象!

  破除「一切亦破」此念頭!

  其心自伏,亦無心可伏,實際「了不可得」!

  

  自我省思

  

1、如何克服恐懼?

  2、如何化解憤怒?

  3、如何減少欲望?

  

成功的察覺-無來無去

  

  

  「愛」者仁愛,「情」者情緒。人要自愛,方能愛人,推而愛物;

  不要情緒,情有好壞,有時傷己,有時傷人,有時傷物。

  

生:何謂愛?

  師:「仁愛」就是愛人愛己。其愛可分大愛和小愛:

  一、「小愛」就是自私的愛,它是「有條件」的愛,彼此相互牽製,互爲牽絆,正如「愛情」等。

  二、「大愛」就是無私的愛,它是「無條件」的愛,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正如「助人」等。

  生:何謂情?

  師:「情緒」就是情感思緒。其情可分七類:

  一、-成我所愛,心得歡喜。  

   二、-奪我所愛,心生怒氣。

  叁、-失我所愛,心感悲哀。 

   四、-得我所愛,心即快樂。

   五、-對我所愛,心起貪愛。 

   六、-違我所愛,心有厭惡。

  七、-傷我所愛,心畏恐懼。

  生:何謂欲?

  師:「欲望」即是滿足身心。其欲可分六項:

  一、-眼根感官,滿足視覺。

  二、-耳根感官,滿足聽覺。

  叁、-鼻根感官,滿足嗅覺。 

   四、-舌根感官,滿足味覺。

  五、-身根感官,滿足觸覺。

  六、-意根感官,滿足知覺。

  生:人皆有七情六欲,該如何處置?

  師:「察覺欲望的來處,就不會受『誘惑』;

  察覺情緒的去處,就不會起『幹擾』。」

  

  自我省思

  

1、應該如何培養大愛?

  2、何種情緒最難克服?

  3、何種欲望最難節製?

  

成功的管理-控製情緒

  

  

  情緒並非真實,它只是一種感覺!隨著心情的起伏而改變。人之所以

  會有情緒,是因「認知」不同而産生了情緒。

  

生﹕何謂情緒?

  師﹕心情的變化,謂之「情緒」。

  生﹕怎樣證明是因認知不同而引起﹖

  師﹕同樣的事情,每個人的看法、感受卻是不一樣。例如-清代有位才子,名叫

  蔣坦,其妻喜歡芭蕉,故爲愛妻種植許多芭蕉。有一夜風雨潇潇,他聽了心

  情很不舒服,就于紙上寫道﹕「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隔天早上,其妻見到亦提筆對道﹕

  「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生﹕每個人都有情緒,那該怎麼辦呢﹖

  師﹕要好好管理它!人可以適度「表達情緒」,但不要「發泄情緒」。例如-太

  太不喜歡先生太晚回來。當他回家時,妳該心平氣和的表達﹕「不喜歡他太

  晚回來的原因。」讓他感受妳的關心;相反的,如果妳發泄情緒,對他有所

  懷疑,而産生爭吵。那不但沒有解決問題,甚至會引起婚姻破裂!

  一個有智慧之人,是在「解決問題」;而非在「製造問題」。有位金代禅師

  ,生平除了講經弘法之外,閑暇之余最愛種蘭花。有一天外出雲遊,交代:

  「要好好照顧蘭花。」有一次弟子在澆花時,不小心把蘭花打翻了!花瓣飄

  落滿地。弟子們!心中無比惶恐,深怕師父責備!直到禅師回寺。他知此事

  之後,不但沒有懲罰他們,還安慰說﹕「我種蘭花的目的,一來是供佛用的

  、再來還可美化環境,不是種來『生氣』呀!大家下次謹慎點就好了。」

  生﹕會處理情緒真的很重要啊!

  師﹕沒錯!正如孔明一人,單槍匹馬,至吳國處,舌戰群雄,處之泰然;周瑜貴

  爲一國的大將軍,竟然沈不住氣,被孔明激怒吐血而亡!所以,自古以來,

  有所成就之人,其情緒皆是相當穩定!

  

  自我省思

  

1、爲何情緒不是真實?

  2、您了解情緒變化嗎?

  3、您當如何控製情緒?

  

成功的充實-不再空虛

  

  

  人常感覺到孤獨、寂寞、無助、甚至無奈,這些皆由心中的「空虛」

  在作祟。

  

生:如何化解孤獨?

  師:改變自我的認知。莫一直停留在孤獨感之中,將此感覺轉成享受「甯靜」。

  生:如何消除寂寞?

  師:「去做」有意義的事、「去看」有智慧的書、「去規劃」您的目標、「去完

  成」您的理想。

  生:如何不再無助?

  師:不要有依賴的想法,其實您自己可以完成許多的事。所謂「自助人助,不再

  無助。」

  生:如何不會無奈?

  師:對人生不了解,所以「無奈」。事出必有因,若能了解原因,一切皆是自作

  自受。未來雖然充滿變數,但您卻可以掌握每個「當下」,清楚自己在做什

  麼,將往何處走。

  生:人爲何會空虛?

  師:因爲人遺失了「自己的心」!

  有位阿婆,年已七十,一生皆從事養鴨工作。一天,她發現一只鴨子遺失了

  ,便趕緊去找尋,終于找到了。之後,她便放聲大哭,路人很好奇的問:

  「鴨子已經找回來了,爲何您還在哭?」阿婆答:「我這輩子以來,身外之

  物如果丟掉,就會馬上去把它找回來,但是自己的心已遺失,卻從來不知道

  要找回來?因此而難過。」您找到了嗎?

  

  自我省思

  

1、您爲何會空虛?

  2、您又如何化解?

  3、人生如何充實?

  

成功的價值-自己創造

  

  

  

文章生命即是「自己」,價值便是「創造」。您自己到底值多少,要

  看您如何打造。是重于泰山,還是輕于鴻毛,由己決定。

  

生:我值多少?

  師:您一個月賺多少?

  生:叁萬元。

  師:那您一個月值叁萬元…

《一念之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