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演義▪P3

  ..續本文上一頁情形,我並沒有親臨現場,怎知其真實義呢?」正感嘆之余,老和尚來至茅舍。

  和尚說:「汝可安住於此,方能受持本經,老衲從今天起,爲你講述般若心要。」無生興奮的向老和尚頂禮。

  「每部佛經一開始皆冠『如是我聞』,你可知其義否?」老和尚看著他而說。「弟子蒙昧無知,懇請師父慈悲!爲徒兒開啓般若妙智。」無生虔誠的答。

  和尚再說:「經本無經,因眾生而說;法本無法,因心起而有。本宗唯論見性,不談余法,直入心源,至究竟佛地啊!」無生再拜。

  「如者,真如本性。是者,當下即是。汝心即是佛心,心外無別佛;求佛不如求自心!明了本心,即見佛也。」和尚接著問:「誰是佛?」無生答:「說者是!」再問:「是什麼?」無生答:「什麼都不是!」和尚微笑點頭。

  和尚說:「我者,假名。本來無我,隨世間假名爲我;非否認我,而是不執五蘊和合之身心,方能解脫自在。此我,性空也。無障無礙,無染無著,故能大師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是此義。」

  和尚說:「聞者,自性能聞。雖有六根,若無此性,何能見聞覺知;只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染萬境。你要好好體悟此四字呀!」無生聞後,法喜萬分。

  

萬事不離因緣法

  「佛所說之法,皆不離因緣法則;宇宙間一切萬事萬物皆不可違此原理,而單獨存在。人不離天地,若無天地何能生存;人不離父母,若無雙親何能誕生;人不離萬物,若無萬物何能生活;人不離群眾,若無眾生何能成事;人不離紅塵,若無世間何能成就;人不離自性,若無佛性何能成佛。」和尚說完,便問無生知否?

  無生不改讀書人的口吻,而說:「如世間的一切皆不離,人、事、時、地、物,種種條件的組合,難怪古人常說:『天時、地利、人和。』若叁者皆能配合,一定事半功倍;若只得其一,則事倍功半。以叁國爲例,曹操挾天子令諸候,得天時;孫權居東吳之形勢,得地利;劉備有孔明、關、張之士,得人和。因各得其利,故叁分天下。誰能具足叁者條件,必可統一天下。」說完後,不好意思的問老和尚:「我舉世間法來說明,不知恰當?」

  和尚微笑的說:「佛法不壞世間法。更何況!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是一,怎有障礙之疑呢?古人有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若欲以人力而逐天時,此是謀事,乃未必能成事。昔孔明欲亡仲達於葫蘆谷,因大雨而未能成功,雖有人力之用、地利之勢,仍受製於天候。此爲叁者,最佳的證明啊!」聽老和尚這樣的說,無生有點得意。孰不知,才剛要開始而已。

  和尚先念一段經文,再加以解釋:「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一時』者,說此經的時機,已經因緣成熟了。說法者,對象不同,故講法有差;程度不同,故深淺有別;喜好不一,故說法不定。其他事項也是如此,飯未煮熟,鍋蓋不可先掀;客人未至,麵條不可先下。

  『佛』者,覺也。外覺,觀諸法空;內覺,知心空寂。觀世間所有,諸法緣起性空,身、心、世界,何者不是如此!故外不見人非,只見己過;內不著五欲,不染六塵。若如實修行,便有成佛之日。

  『在舍衛國』,在波斯匿王所在之國。『祇樹給孤獨園』,爲祇陀太子及孤獨長者,共同供養佛陀,以作說法之講堂,精進用功之精舍。出家應以說法爲本,在家要以護持爲重。

  『與大比丘眾』,去惡修善,名小比丘;善惡俱遣,爲大比丘。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最起碼的修行,故行者當從此下手。但依究竟來觀,自性非善非惡,故還要俱遣善惡,才可“自淨其意”,不落兩邊。

  佛其常隨眾的弟子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皆是大阿羅漢,同『俱』此法會中。」

  

隨緣修行在生活

  和尚說:「『修』者,改變自己。去惡向善,破除毛病習氣,莫起分別對待,於一切事物勿有染著,內心不生妄想,而如實面對人生中的因緣。『行』者,行而能悟。在日常生活中力行,由朝至暮,從醒到寐,不論吃喝拉撒,行住坐臥,動靜語默,於每個當下用心去體察。」

  無生答:「難怪陽明先生會說:『知行合一』。且漢文帝時的博士,申公亦言:『爲治者不在多語,顧力行何如耳。』能大師也告誡弟子:『迷人口說,智者心行。』亦說:『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這些都要我們身體力行。不知是否如此?」

  和尚說:「如是!如是!接下來的經文便是世尊教導我們“修行不離生活”。『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用齋時辰已到,著衣持缽,心無旁騖,入舍衛大城乞食。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該吃就吃,應睡去睡。趙州禪師,便是一位生活的禪者;有僧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禪師說:“喫粥也未?”僧答:“吃粥了。”禪師說:“洗缽去!”其僧忽然省悟。該拿起就拿起,該放下就放下;拿起是緣起,放下是緣滅。一切隨順因緣,隨緣自在呀!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於入城中,世尊心無分別,次第托缽;乞已之後,還至本處。世人吃飯,嫌東嫌西,而不知淡有淡的滋味,鹹有鹹的滋味,個中滋味皆是禪味;每人的福德不同,故有貧有富,有貴有賤,但佛性豈有貧富貴賤之分呢?該乞食即出,乞已當還本處。不可只知出去,而不知返回,豈不是成爲迷途羔羊嗎?該工作則作,該休息則息,才不至於隨緣變攀隨,而塵勞纏身。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用飯已畢,收衣洗缽,清潔足底,敷座禪定。一時如此,一天如此,一月如此,一年如此,一生如此,念念如此;如是簡單生活,如是隨緣度日,如是動靜自如,如是了知一切,何愁不開悟呀!」

  

求法之心當至誠

  和尚說:「佛法不離生活,生活盡是佛法。無生啊!你瞭解否?」「弟子已知!難怪六祖大師才會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離開現前的一切,想要求無上菩提,實在了不可得呀!」無生感觸的說。

  和尚說:「既然明白此理,就要以恭敬的心來學習,以懇切的態度來求法。過去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哪一個不是爲法忘軀,連世尊也不例外。在《涅槃經》裏,佛曾自述,往昔他爲求半偈的法,而願捨此身的事。

  世尊!在過去未成佛前,因無緣聽聞佛法,故常獨處於深山苦行,唯食諸果充飢;食已,繫心思惟坐禪,用功精進不懈。此舉,驚動了天帝。

  天帝爲考驗他,於是化成一個羅剎鬼,要來試驗。來到他修行的地方,便說:『離怖畏如來曾經說過: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說完了此話,就停止了。他聽到此半偈,頓時心中法喜無比。

  即從座起,到處找尋說此偈的人,原來一個羅剎鬼。他便說:『善哉大士!您在何處聽到此偈?』羅剎鬼說:『過去佛中,有一位離佈畏如來,這是佛說的偈頌,我只說出半偈。』

  他就說:『離佈畏如來說的偈頌非常好,“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是上兩句,還有下兩句,可否請大士說給我聽?』

  羅剎鬼說:『可以是可以,不過我現在沒有氣力,餓了很多天,都沒有吃東西,說不出來那半偈。』『您要吃什麼東西?』他問。

  羅剎鬼說:『我要吃熱的人肉,除此之外,我是不吃的。』他則說:『您若願說此半偈,我當以身體奉施供養。』

  羅剎鬼爲了慎重起見,就說:『誰可以相信你說的話?只爲此半偈,願棄所愛之身。』他堅定的說:『我可以請十方諸佛來證明,我絕對不騙您!您先說此半偈,然後我就將此身軀給您。』羅剎鬼看到他這樣的誠心,便說:『好!你要仔細的聽!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他聽完全偈,便泯然忘我,深思此義。

  羅剎鬼等到不耐煩,則喊著說:『我說完了,現在就要吃你囉!』他說:『請您等一等。』羅剎鬼說:『怎麼了?你想反悔嗎!』

  他說:『不會的,我會答應對您的承諾!但請您等一等。我現在想把此偈寫在樹上,讓佛法留在世上,後人見此,可依法修行。』羅剎鬼點頭。

  寫完之後,羅剎鬼說:『這回我可以吃你了嗎?』他又說:『你且慢,還要等一下。我寫在樹上,風吹雨打,不易保存,等我把它刻到石頭上,才可永遠留傳。』羅剎鬼聽後,又再度答應他。

  直到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了!他就說:『您可以吃了,我現在將整個身體來供養您。』把眼睛一閉上,正等著羅剎鬼來吃他身體的時候,這羅剎鬼踴身虛空,化爲帝釋,讚歎說:『善哉!善哉!你真是修道人呀!不惜生命,勤求佛道,你將來必定成佛!』」無生聽後,又慚愧又感動……

  無生想起:佛已在無量劫中行菩薩道,只爲求半偈而捨身,試問自己可以做到嗎?禪宗二祖慧可大師,爲求達摩祖師開示,毅然斷臂求法,久佇立於雪中,此精神自己有嗎?

  

般若思想空之義

  無生接著唸:「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和尚說:「『時,長老須菩提。』德高望重,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見機緣成熟,代大眾來向世尊啓請。無生啊!你知道般若經的根本思想嗎?」「空」無生說。

  和尚說:「沒有錯!一切存在的萬物,皆無自體、實體、我等,此一思想即稱爲『空』。亦指事物虛幻不實,或理體空寂明淨之意。你知否?」

  無生說:「空並非沒有,而是其性本空。因有空,所以一切事相才可以變化;有其空,因此才可以來去自如無所障礙。天有空,則能容日月相推;地有空,方能載萬物往來;人有空,才能藏萬卷經書。空體不變,事相…

《金剛經演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念之間(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