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演義▪P4

  ..續本文上一頁乃變;緣起變化,性空常存。」

  和尚說:「其空可分爲『人空』與『法空』兩者。『人空』,意謂人類自己無其實體或自我之存在,如五蘊皆空。『法空』,則謂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產生,故亦無實體存在,如緣起性空。」

  無生問:「師父!那大小乘所談之空,是否一樣?」和尚說:「小乘所說之空,是經由觀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稱析空觀;又小乘僅見『空』,而不見『不空』,故被稱爲『偏空』。而大乘即觀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領悟當體即空的實相,不僅見一切法悉空,且見不空之妙有,故稱『中道空』。」

  和尚再說:「『在大眾中,即從座起。』代表大眾,當起則起。請法之時,身、口、意叁業當要恭敬;『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此爲身恭敬也;『合掌恭敬』者,意恭敬也;『而白佛言』者,口恭敬。佛法當在恭敬中求,若不誠意何能轉凡心、去習氣呢?

  『希有!世尊!』尊者讚歎佛陀,無言而說,不言而教,於日常生活中展現般若的妙義。且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釋迦如來以般若波羅蜜法,教導須菩提及諸位菩薩,要弟子們時時善護自己的心念,而不起妄念;且付囑要念念精進,勿有染著,前念若著,後念即覺,勿令它相續不斷。」

  

發心菩提之重要

  和尚說:「『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須菩提請問世尊!如何修行。當善男子、善女人,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時,如何安住此心,使它永不退轉?當妄心生起時,又如何降伏其妄心呢?」

  無生問:「師父!修行爲何要先發菩提心呢?不是要先自覺,然後才有能力覺他嗎?」

  和尚說:「經雲:『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若不發心修行,怎麼會有成就,且『因地不真,果遭紆曲』,學佛的動機不對,以後的結果也會有所偏差。

  再說,一位自私的修行人,心中必然有礙,怎會覺悟呢?若無菩提心,則無大悲心;因無悲心,故心不能柔順;心不柔軟,則易起瞋怨;心中不平,則不能清淨;若心不淨,則不能與真如相應;又豈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

  故《華嚴經》雲:『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這樣你知否?」「今已發菩提心,又何會退轉?」無生疑惑未除。

  和尚說:「『發心難,不退轉更難。』雖因地已發心,但果地上未證,時時都有可能退道;猶如登山未到頂峰,隨時都會半途而返。所以不能安住此菩提的真心,便會生起妄心,故尊者才會問佛,如何降伏其妄心呀!

  本經是爲發菩提心的菩薩而講,依《大智度論》其菩提有五個階段:

  一者、發心菩提。種何因,得何果;發心菩提是因,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果。

  二者、伏心菩提。雖已發心,但還未明心,故時時會生起妄心,故須行六波羅蜜,方能折諸煩惱,降伏其心。

  叁者、明心菩提。妄心已降伏,息妄則顯真,故明心見性。

  四者、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悟無生法忍,出離叁界,已達到不退轉地。

  五者、無上菩提。無明煩惱皆已全破,得叁身、四智、五眼、六通、一切佛智,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究竟圓滿的智慧。

  無生啊!整部《金剛經》就從這五個次第來談起。」

  

放下知見諦聽法

  無生唸:「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師解說:「須菩提果然解空第一,深知般若妙義,故佛向他讚歎說:『你問得好!問得好呀!』正如你所說,如來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們現在要萬緣放下,一心專聽,如來當爲大眾說明。當初發菩提心,想要行菩薩道的善男子、善女人,應如以下所教,這樣的安住,這樣的降伏其心。」「諦聽時,爲何要萬緣放下?」無生問。

  老和尚喝口茶之後,便舉“無情說法”的公案:「從前洞山良價,初參雲岩禪師時,問道:『有情說法,說給誰聽?』禪師說:『有情聽!』洞山再問:『無情說法時,誰能聽到?』禪師說:『無情能聽到。』洞山反問:『禪師你能聽到嗎?』禪師說:『假如我能聽到,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聽不到,我說法了。』洞山疑惑的:『爲什麼呢?』這時禪師舉起拂塵,對洞山道:『你聽到了嗎?』洞山說:『我聽不到。』禪師不客氣的說:『我說法你都聽不到,何況是無情說法呢?』無生你瞭解了嗎?」

  「因爲洞山良價有我,哪能聽到;有個我,再加上有個禪師你,那就更聽不到真實義了。若能將自己的知見放下,才能如空杯裝水;別人倒一分,我就裝一分。如此則能明白,佛所說的法義!」無生清楚的回答。

  和尚笑著說:「老衲沒看走眼,無生!你果然上根利智。不但要將知見放下,也要將自身的塵事,暫且擱在一邊,心無旁騖,方能專心聞法。

  故須菩提回:『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因得佛的首肯,大眾心生歡喜,所以都願意聽聞佛的教誨。佛是隨緣度眾,從不勉強人來聽法,故古德言:『鍾不敲不響,人不問不說。』正是此含意呀!」

  

度生無相降其心

  無生唸:「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師解說:「此爲發心菩提。有此悲願,才是菩薩行。佛爲須菩提開示:諸位已發心的大菩薩,應救度一切眾生,但不著諸相,以此來降伏自己的妄心。」「爲何降伏己心,跟度眾生有關呢?」無生不解的問。

  和尚說:「小乘人,以自度爲重;大乘人,以度眾爲願。故《華嚴經》雲:『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是菩薩道的精神所在。但自身也是眾生之一,故此兩者可同時並行;雖還未自覺,亦可隨緣助人、隨時勸化一切大眾。

  因此接著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一切眾生可分叁類來說:一者、眾生產生的方式,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二者、眾生的形體,有色(如欲界、色界的眾生。)、無色(如無色界的眾生)。叁者、眾生的心識,有想(如天趣和人道)、無想(如同外道的無想定)、非有想非無想(如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的眾生。)所有一切眾生,指的是叁界六道的眾生。我們皆令他們究竟解脫,無有煩惱。」「自己!又如何度自性的眾生呢?」無生迫切的想要知道。

  和尚說:「六祖大師說:『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爲真度。』用自性般若智慧,來度盡心中一切不善的眾念呀!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從事上說,確有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從理上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理爲何?」無生問。

  和尚說:「無生啊!你吃飯,爲師能飽嗎?」「不能。」「既然不能,所以各人吃飯各人飽,因此佛不能度眾,而是眾生自度;況且眾生是眾緣所生,緣起性空,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爲什麼佛要這樣說呢?須菩提!假若菩薩有我在度眾生,及被我度的人,還有一切眾生未度,時時刻刻念念不忘此事,有這種心態,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談到這裏,無生的疑惑更大,心裏想:「佛不是要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嗎?又爲何有此心態,就非菩薩呢?」

  老和尚知弟子不解,故慈悲的說:「有念則妄念,妄念即凡夫;無念則清淨,清淨即菩薩。凡夫念善念惡,雜念不斷,故不得清淨;諸佛菩薩,不思善惡,念念無念,故常清常淨。諸菩薩,若心著四相,則自生妄念,又如何降伏其心?又怎能教導眾生,度盡一切苦厄呢?」無生今日始知,無相之理。

  

無住行施安菩提

  前面爲發心菩提,是大願;此爲伏心菩提,是大行。有「願」方能行,有「行」才可「證」。

  無生唸:「『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師解說:「佛接著跟須菩提說:菩薩於一切法,應無所執著,去行布施。本段指布施於外,利益大眾。」「爲何六波羅蜜,獨說布施呢?」無生問。

  和尚說:「有叁個原因:

  壹、本經以發菩提心、度眾生爲大願,故以布施爲首,契合菩薩道的宗旨。

  貳、布施有叁,能攝其他五波羅蜜;一者、財施:外財以金錢、物質助人;內財以心力、體力助人,此爲施波羅蜜。二者、無畏施:令眾生離諸怖畏,心得安穩,此爲持戒、忍辱二波羅蜜。叁者、法施:以法教導眾生,令心得解脫,此爲精進、禪定、般若叁波羅蜜。

  參、佛教導我們,用布施來破內心慳貪及四相。老子亦說:『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覺者皆是如此,勸誡後人。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此段指布施於內,破自心的執著。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而能不染著,即是“不住六塵布施”,故僧璨大師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所以須菩提!菩薩應如以上所言,在布施的過程,當不住於施者、受者、施物之相;應知此叁體皆空,住無所住,清淨行施,不憂己乏,不望報恩,不求果報。

  『何以故?…

《金剛經演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念之間(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