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演义▪P4

  ..续本文上一页乃变;缘起变化,性空常存。」

  和尚说:「其空可分为『人空』与『法空』两者。『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如五蕴皆空。『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產生,故亦无实体存在,如缘起性空。」

  无生问:「师父!那大小乘所谈之空,是否一样?」和尚说:「小乘所说之空,是经由观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称析空观;又小乘仅见『空』,而不见『不空』,故被称为『偏空』。而大乘即观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领悟当体即空的实相,不仅见一切法悉空,且见不空之妙有,故称『中道空』。」

  和尚再说:「『在大眾中,即从座起。』代表大眾,当起则起。请法之时,身、口、意三业当要恭敬;『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此为身恭敬也;『合掌恭敬』者,意恭敬也;『而白佛言』者,口恭敬。佛法当在恭敬中求,若不诚意何能转凡心、去习气呢?

  『希有!世尊!』尊者讚叹佛陀,无言而说,不言而教,於日常生活中展现般若的妙义。且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释迦如来以般若波罗蜜法,教导须菩提及诸位菩萨,要弟子们时时善护自己的心念,而不起妄念;且付嘱要念念精进,勿有染著,前念若著,后念即觉,勿令它相续不断。」

  

发心菩提之重要

  和尚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请问世尊!如何修行。当善男子、善女人,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时,如何安住此心,使它永不退转?当妄心生起时,又如何降伏其妄心呢?」

  无生问:「师父!修行为何要先发菩提心呢?不是要先自觉,然后才有能力觉他吗?」

  和尚说:「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若不发心修行,怎么会有成就,且『因地不真,果遭紆曲』,学佛的动机不对,以后的结果也会有所偏差。

  再说,一位自私的修行人,心中必然有碍,怎会觉悟呢?若无菩提心,则无大悲心;因无悲心,故心不能柔顺;心不柔软,则易起瞋怨;心中不平,则不能清净;若心不净,则不能与真如相应;又岂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

  故《华严经》云:『若令眾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样你知否?」「今已发菩提心,又何会退转?」无生疑惑未除。

  和尚说:「『发心难,不退转更难。』虽因地已发心,但果地上未证,时时都有可能退道;犹如登山未到顶峰,隨时都会半途而返。所以不能安住此菩提的真心,便会生起妄心,故尊者才会问佛,如何降伏其妄心呀!

  本经是为发菩提心的菩萨而讲,依《大智度论》其菩提有五个阶段:

  一者、发心菩提。种何因,得何果;发心菩提是因,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果。

  二者、伏心菩提。虽已发心,但还未明心,故时时会生起妄心,故须行六波罗蜜,方能折诸烦恼,降伏其心。

  三者、明心菩提。妄心已降伏,息妄则显真,故明心见性。

  四者、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罗蜜,悟无生法忍,出离三界,已达到不退转地。

  五者、无上菩提。无明烦恼皆已全破,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一切佛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圆满的智慧。

  无生啊!整部《金刚经》就从这五个次第来谈起。」

  

放下知见諦听法

  无生唸:「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諦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师解说:「须菩提果然解空第一,深知般若妙义,故佛向他讚叹说:『你问得好!问得好呀!』正如你所说,如来是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们现在要万缘放下,一心专听,如来当为大眾说明。当初发菩提心,想要行菩萨道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如以下所教,这样的安住,这样的降伏其心。」「諦听时,为何要万缘放下?」无生问。

  老和尚喝口茶之后,便举“无情说法”的公案:「从前洞山良价,初参云岩禪师时,问道:『有情说法,说给谁听?』禪师说:『有情听!』洞山再问:『无情说法时,谁能听到?』禪师说:『无情能听到。』洞山反问:『禪师你能听到吗?』禪师说:『假如我能听到,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听不到,我说法了。』洞山疑惑的:『为什么呢?』这时禪师举起拂尘,对洞山道:『你听到了吗?』洞山说:『我听不到。』禪师不客气的说:『我说法你都听不到,何况是无情说法呢?』无生你瞭解了吗?」

  「因为洞山良价有我,哪能听到;有个我,再加上有个禪师你,那就更听不到真实义了。若能將自己的知见放下,才能如空杯装水;別人倒一分,我就装一分。如此则能明白,佛所说的法义!」无生清楚的回答。

  和尚笑著说:「老衲没看走眼,无生!你果然上根利智。不但要將知见放下,也要將自身的尘事,暂且搁在一边,心无旁騖,方能专心闻法。

  故须菩提回:『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因得佛的首肯,大眾心生欢喜,所以都愿意听闻佛的教诲。佛是隨缘度眾,从不勉强人来听法,故古德言:『钟不敲不响,人不问不说。』正是此含意呀!」

  

度生无相降其心

  无生唸:「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訶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师解说:「此为发心菩提。有此悲愿,才是菩萨行。佛为须菩提开示:诸位已发心的大菩萨,应救度一切眾生,但不著诸相,以此来降伏自己的妄心。」「为何降伏己心,跟度眾生有关呢?」无生不解的问。

  和尚说:「小乘人,以自度为重;大乘人,以度眾为愿。故《华严经》云:『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眾生得离苦。』这是菩萨道的精神所在。但自身也是眾生之一,故此两者可同时並行;虽还未自觉,亦可隨缘助人、隨时劝化一切大眾。

  因此接著说:『所有一切眾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一切眾生可分三类来说:一者、眾生產生的方式,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二者、眾生的形体,有色(如欲界、色界的眾生。)、无色(如无色界的眾生)。三者、眾生的心识,有想(如天趣和人道)、无想(如同外道的无想定)、非有想非无想(如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眾生。)所有一切眾生,指的是三界六道的眾生。我们皆令他们究竟解脱,无有烦恼。」「自己!又如何度自性的眾生呢?」无生迫切的想要知道。

  和尚说:「六祖大师说:『心中眾生,所谓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眾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眾生,將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用自性般若智慧,来度尽心中一切不善的眾念呀!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眾生,实无眾生得灭度者。』从事上说,確有度无量无数无边的眾生;从理上说,实无眾生得灭度者。」「此理为何?」无生问。

  和尚说:「无生啊!你吃饭,为师能饱吗?」「不能。」「既然不能,所以各人吃饭各人饱,因此佛不能度眾,而是眾生自度;况且眾生是眾缘所生,缘起性空,故实无眾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为什么佛要这样说呢?须菩提!假若菩萨有我在度眾生,及被我度的人,还有一切眾生未度,时时刻刻念念不忘此事,有这种心態,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谈到这里,无生的疑惑更大,心里想:「佛不是要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吗?又为何有此心態,就非菩萨呢?」

  老和尚知弟子不解,故慈悲的说:「有念则妄念,妄念即凡夫;无念则清净,清净即菩萨。凡夫念善念恶,杂念不断,故不得清净;诸佛菩萨,不思善恶,念念无念,故常清常净。诸菩萨,若心著四相,则自生妄念,又如何降伏其心?又怎能教导眾生,度尽一切苦厄呢?」无生今日始知,无相之理。

  

无住行施安菩提

  前面为发心菩提,是大愿;此为伏心菩提,是大行。有「愿」方能行,有「行」才可「证」。

  无生唸:「『復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师解说:「佛接著跟须菩提说:菩萨於一切法,应无所执著,去行布施。本段指布施於外,利益大眾。」「为何六波罗蜜,独说布施呢?」无生问。

  和尚说:「有三个原因:

  壹、本经以发菩提心、度眾生为大愿,故以布施为首,契合菩萨道的宗旨。

  贰、布施有三,能摄其他五波罗蜜;一者、財施:外財以金钱、物质助人;內財以心力、体力助人,此为施波罗蜜。二者、无畏施:令眾生离诸怖畏,心得安稳,此为持戒、忍辱二波罗蜜。三者、法施:以法教导眾生,令心得解脱,此为精进、禪定、般若三波罗蜜。

  参、佛教导我们,用布施来破內心慳贪及四相。老子亦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觉者皆是如此,劝诫后人。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此段指布施於內,破自心的执著。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能不染著,即是“不住六尘布施”,故僧璨大师说:『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如以上所言,在布施的过程,当不住於施者、受者、施物之相;应知此三体皆空,住无所住,清净行施,不忧己乏,不望报恩,不求果报。

  『何以故?…

《金刚经演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一念之间(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