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无生啊!您说为什么?」
无生说:「因有住即小,小即有限,故福德可思量;无住即大,大即无限,故福德不可思量。世上大者,莫过虚空;一切性中,莫过佛性。且虚空本身无所有、无可住,如同佛性空寂,一尘不染一样,故世尊以虚空之例,来启迪大眾,故佛问:『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再问:『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仍言:『不也,世尊!』佛说:『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老和尚认可的说:「如是!如是!所以佛告『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菩萨应如上所教,住於无相布施。无生!您还记得前面的二个问题吗?是否你已知答案了?」
「云何应住?以无住行施,来安住菩提心。云何降伏其心?以无相度生,来降伏其妄心。」无生当下说出。
见相非相见如来
从此段开始,是谈“明心菩提”。发大愿、真修行,必有明心见性之日。
和尚说:「佛再说明不住相之理,故又问:『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是否可以色身的形相,来见如来的法身?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尊者肯定的答覆,故解释说:『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如来所说身相,是因缘和合之假相,即非真实之相,因为它是短暂生灭;如来法身,无形无相,常住不灭。
我举“丹霞烧佛”的公案,来加以证明。邓州丹霞山天然禪师,曾到洛东慧林寺,因天寒,故遂取殿中木佛,烧之取暖,院主见此呵曰:『为何烧我木佛?』禪师以仗拨灰说:『吾烧木佛,取舍利。』院主说:『木佛哪有舍利?』禪师说:『既无舍利,再取两尊烧之。』院主遂悟自性。无生你的看法如何?」
「身相是相,如来是性,但迷人只见相,而不见性,故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木佛是相,佛性是性,迷人会拜木佛之相,但不见自家佛性,故禪师烧木佛,以启院主本来自性。」无生平静的述说。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只身相,凡所有缘起之相,皆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一般。『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能见到缘起诸相非实,则能见到自性如来,故《阿含经》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但切莫误解,离相得见如来;法身虽不可以身相得见,亦不可以离此相得见。性相本是无二无別,迷时见相不见性,悟时见相亦见性;相由缘起,此相本空,勿言先缘起、后性空,缘起性空本是一如。无生!你可举例否?」
「如同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性,器是相;不论做成耳环、戒子、项链,此三者虽形相不同,但皆是黄金,故金不变,器常变;如来不变,身相会变。若能明白此理,达此境地,则是开悟见性矣!」无生举说。
持戒修福念清净
和尚说:「无相之理,此法甚深,难信难解,末法凡夫,智慧微劣,障重福薄,贪爱自蔽,盲瞑无见,乐著小法,云何能信入大乘,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眾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尊者存疑而问,劫浊眾生,闻此般若妙法,能生真实之信心否?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佛告尊者,切莫怀疑。如来涅槃之后的末世,只要有持守戒律,布施修福者,闻此般若章句,则能生起信心,並以此如实修行。无生啊!为何持戒、修福,闻此章句则能信实?」
「弟子试举鸟窠禪师的公案,唐朝诗人白居易问鸟窠禪师:『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行之乎?』禪师答:『诸恶莫作,眾善奉行。』诗人认为说得太浅,不悦地说:『三岁小孩也懂得。』禪师笑著回他:『三岁小孩也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所谓修行,不是口念般若,却不行般若。故《七佛通戒偈》说:『诸恶莫作,眾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皆是如此教导眾生。」无生举例说明。
和尚说:「神秀大师也以此偈教授弟子,他说:『诸恶莫作名为戒,眾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修行之人当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呀!
能信之人,非同常人,『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他们已在多生劫中,种植德本,修诸善根,闻佛说法,故今『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眾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过去生中久集善根,今闻无相之理,无住之法,便能契入;乃至於一念,生起清净的信心,以如来智慧无所不知,如来佛眼无所不见,是诸眾生当得如是十方虚空般无量的福德。为何一念净信,就有如此大的福德呢?」
「如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言:『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眾生累劫已来,贪爱不断,欲念不息,犹如隙尘,摇动己心,起如飘风,念念相续,无有间歇,故未曾一念净信过;若能离相无住,始生一念清净,则能念念相继,故此一念净信,有无量的福德。」无生依经而说。
一切诸法不可执
和尚说:「『何以故?是诸眾生无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为何一念净信,有无量的福德?从正面来说:四相,是由我相所引发出来的,诸眾生已无我相,此无我执,而证“我空”;亦无执我所见的法相,而证“法空”;和无执我、法二空之空相,而证“空空”。因无著一切相,方能心地清净,故有无量之福德。
『何以故?是诸眾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眾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著我人眾生寿者。』从反面来看:是诸眾生若心有我取相,即是“我执”;若有我所见的法相,即是“法执”;若认为一切皆是空无,即是“空执”。
有僧人问岳麓海禪师:『往前三步修行如何?』禪师说:『会撞墙撞壁!』又问:『退后三步修行又如何?』禪师说:『会墮坑墬谷!』再问:『如果不进不退呢?』禪师说:『那就跟死尸一样囉!』你说说看,此公案是何意思?」
「往前三步,是有法修,此是执法;退后三步,是无法可修,此是执我;不进不退,是沈守空寂,此是执空。故一切不可执,有执即是病也。」无生详细回答。
和尚说:「你说的没错,『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所以不应执取我、法之“有”法,亦不应执取“空”法,应空、有两边不住。若执有,则福德乃有限;若执无,则无福德可言。故不落有,福德无量;不落空,真有福德。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以是中道义故,因此如来常向弟子们说,法如舟筏,到岸应捨,法尚且不可执有相,何况是非法的空相呢?」
无生问:「如师父所言,『法如舟筏,到岸应捨』,弟子可否有其他的见解呢?」「可以!你说。」「小乘人误认无我有法,故捉著法不放,直到彼岸,才愿捨此法;大乘菩萨深知般若空义,故从一开始就不执此法,却用佛法来救度一切眾生。此是大小乘人,深浅体悟之不同。」和尚露出满意的笑容。
无有定法离空有
和尚说:「佛再勘验须菩提,对“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否已明瞭,故问『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如来有得无上菩提吗?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须菩提终究是大阿罗汉,故能知佛意,以巧妙的“无有定法”来回答。所谓“无有定法”,即是不可说有、亦不可言无。若说有,即著“有”相;若说无,即著“空”相。
为何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不可言有得:眾生本有佛性,且具足圆满的智慧,而非离开自性,有个佛可得;只因妄想执著,所以不能证得,故《坛经》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因缘心迷,不能自悟。』因此不可言如来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不可言无得:佛在《法华经》中,向弟子说:『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不但世尊成佛已无量劫,且一切眾生,经过修行亦可成佛,故又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因此不可言如来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何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一、不可言有说:《坛经》云:『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誑汝;但隨方解缚,假名三昧。』眾生根器有利钝,体悟有深浅,只不过隨方解缚,因病与药,一切法实无定相,故不可言如来有所说法。
二、不可言无说:《法华经》云:『常说法教化,无数亿眾生,令入於佛道,尔来无量劫。』佛不但在此方世界,为我们说法;其无数亿分身,亦在十方国土说法。佛於法华会上说:『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於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眾生。』故不可言如来无所说法。
我举傅大士讲经的公案:一日,梁武帝请傅大士去讲《金刚经》,他上臺了,抚尺一拍,身即下座。武帝不知所云?宝誌禪师立刻提醒武帝说:『傅大士讲经,已毕。』你的见解如何?」
「大士將此经的法义,全盘托出,虽是不讲,却一切都讲好了。抚尺一拍,说也无说,因法本不可言说,说则乖离;身即下座,无说也说,般若究竟空义,歷歷在前,何处不是。」无生解答。
和尚说:「要在有中悟空,於空中悟有。因此须菩提继续说明『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为何如此说呢?如来所说之法,隨眾生因缘而说,故皆不可执取。不可说非法,而著空相;亦不可说非非法,而著有…
《金刚经演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