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演義▪P5

  ..續本文上一頁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無生啊!您說爲什麼?」

  無生說:「因有住即小,小即有限,故福德可思量;無住即大,大即無限,故福德不可思量。世上大者,莫過虛空;一切性中,莫過佛性。且虛空本身無所有、無可住,如同佛性空寂,一塵不染一樣,故世尊以虛空之例,來啓迪大眾,故佛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再問:『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仍言:『不也,世尊!』佛說:『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老和尚認可的說:「如是!如是!所以佛告『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菩薩應如上所教,住於無相布施。無生!您還記得前面的二個問題嗎?是否你已知答案了?」

  「雲何應住?以無住行施,來安住菩提心。雲何降伏其心?以無相度生,來降伏其妄心。」無生當下說出。

  

見相非相見如來

  從此段開始,是談“明心菩提”。發大願、真修行,必有明心見性之日。

  和尚說:「佛再說明不住相之理,故又問:『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是否可以色身的形相,來見如來的法身?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尊者肯定的答覆,故解釋說:『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如來所說身相,是因緣和合之假相,即非真實之相,因爲它是短暫生滅;如來法身,無形無相,常住不滅。

  我舉“丹霞燒佛”的公案,來加以證明。鄧州丹霞山天然禪師,曾到洛東慧林寺,因天寒,故遂取殿中木佛,燒之取暖,院主見此呵曰:『爲何燒我木佛?』禪師以仗撥灰說:『吾燒木佛,取舍利。』院主說:『木佛哪有舍利?』禪師說:『既無舍利,再取兩尊燒之。』院主遂悟自性。無生你的看法如何?」

  「身相是相,如來是性,但迷人只見相,而不見性,故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木佛是相,佛性是性,迷人會拜木佛之相,但不見自家佛性,故禪師燒木佛,以啓院主本來自性。」無生平靜的述說。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只身相,凡所有緣起之相,皆是虛而不實,妄而不真,如同鏡中花、水中月一般。『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能見到緣起諸相非實,則能見到自性如來,故《阿含經》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但切莫誤解,離相得見如來;法身雖不可以身相得見,亦不可以離此相得見。性相本是無二無別,迷時見相不見性,悟時見相亦見性;相由緣起,此相本空,勿言先緣起、後性空,緣起性空本是一如。無生!你可舉例否?」

  「如同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性,器是相;不論做成耳環、戒子、項鏈,此叁者雖形相不同,但皆是黃金,故金不變,器常變;如來不變,身相會變。若能明白此理,達此境地,則是開悟見性矣!」無生舉說。

  

持戒修福念清淨

  和尚說:「無相之理,此法甚深,難信難解,末法凡夫,智慧微劣,障重福薄,貪愛自蔽,盲瞑無見,樂著小法,雲何能信入大乘,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尊者存疑而問,劫濁眾生,聞此般若妙法,能生真實之信心否?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佛告尊者,切莫懷疑。如來涅槃之後的末世,只要有持守戒律,布施修福者,聞此般若章句,則能生起信心,並以此如實修行。無生啊!爲何持戒、修福,聞此章句則能信實?」

  「弟子試舉鳥窠禪師的公案,唐朝詩人白居易問鳥窠禪師:『有一句話可以終身行之乎?』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詩人認爲說得太淺,不悅地說:『叁歲小孩也懂得。』禪師笑著回他:『叁歲小孩也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所謂修行,不是口念般若,卻不行般若。故《七佛通戒偈》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皆是如此教導眾生。」無生舉例說明。

  和尚說:「神秀大師也以此偈教授弟子,他說:『諸惡莫作名爲戒,眾善奉行名爲慧,自淨其意名爲定。』修行之人當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呀!

  能信之人,非同常人,『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他們已在多生劫中,種植德本,修諸善根,聞佛說法,故今『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過去生中久集善根,今聞無相之理,無住之法,便能契入;乃至於一念,生起清淨的信心,以如來智慧無所不知,如來佛眼無所不見,是諸眾生當得如是十方虛空般無量的福德。爲何一念淨信,就有如此大的福德呢?」

  「如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言:『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眾生累劫已來,貪愛不斷,欲念不息,猶如隙塵,搖動己心,起如飄風,念念相續,無有間歇,故未曾一念淨信過;若能離相無住,始生一念清淨,則能念念相繼,故此一念淨信,有無量的福德。」無生依經而說。

  

一切諸法不可執

  和尚說:「『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爲何一念淨信,有無量的福德?從正面來說:四相,是由我相所引發出來的,諸眾生已無我相,此無我執,而證“我空”;亦無執我所見的法相,而證“法空”;和無執我、法二空之空相,而證“空空”。因無著一切相,方能心地清淨,故有無量之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從反面來看:是諸眾生若心有我取相,即是“我執”;若有我所見的法相,即是“法執”;若認爲一切皆是空無,即是“空執”。

  有僧人問嶽麓海禪師:『往前叁步修行如何?』禪師說:『會撞牆撞壁!』又問:『退後叁步修行又如何?』禪師說:『會墮坑墬谷!』再問:『如果不進不退呢?』禪師說:『那就跟死屍一樣囉!』你說說看,此公案是何意思?」

  「往前叁步,是有法修,此是執法;退後叁步,是無法可修,此是執我;不進不退,是沈守空寂,此是執空。故一切不可執,有執即是病也。」無生詳細回答。

  和尚說:「你說的沒錯,『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所以不應執取我、法之“有”法,亦不應執取“空”法,應空、有兩邊不住。若執有,則福德乃有限;若執無,則無福德可言。故不落有,福德無量;不落空,真有福德。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以是中道義故,因此如來常向弟子們說,法如舟筏,到岸應捨,法尚且不可執有相,何況是非法的空相呢?」

  無生問:「如師父所言,『法如舟筏,到岸應捨』,弟子可否有其他的見解呢?」「可以!你說。」「小乘人誤認無我有法,故捉著法不放,直到彼岸,才願捨此法;大乘菩薩深知般若空義,故從一開始就不執此法,卻用佛法來救度一切眾生。此是大小乘人,深淺體悟之不同。」和尚露出滿意的笑容。

  

無有定法離空有

  和尚說:「佛再勘驗須菩提,對“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否已明瞭,故問『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如來有得無上菩提嗎?如來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須菩提終究是大阿羅漢,故能知佛意,以巧妙的“無有定法”來回答。所謂“無有定法”,即是不可說有、亦不可言無。若說有,即著“有”相;若說無,即著“空”相。

  爲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一、不可言有得:眾生本有佛性,且具足圓滿的智慧,而非離開自性,有個佛可得;只因妄想執著,所以不能證得,故《壇經》雲:『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因緣心迷,不能自悟。』因此不可言如來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二、不可言無得:佛在《法華經》中,向弟子說:『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不但世尊成佛已無量劫,且一切眾生,經過修行亦可成佛,故又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因此不可言如來無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爲何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一、不可言有說:《壇經》雲:『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爲誑汝;但隨方解縛,假名叁昧。』眾生根器有利鈍,體悟有深淺,只不過隨方解縛,因病與藥,一切法實無定相,故不可言如來有所說法。

  

  二、不可言無說:《法華經》雲:『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佛不但在此方世界,爲我們說法;其無數億分身,亦在十方國土說法。佛於法華會上說:『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故不可言如來無所說法。

  我舉傅大士講經的公案:一日,梁武帝請傅大士去講《金剛經》,他上臺了,撫尺一拍,身即下座。武帝不知所雲?寶誌禪師立刻提醒武帝說:『傅大士講經,已畢。』你的見解如何?」

  「大士將此經的法義,全盤托出,雖是不講,卻一切都講好了。撫尺一拍,說也無說,因法本不可言說,說則乖離;身即下座,無說也說,般若究竟空義,歷歷在前,何處不是。」無生解答。

  和尚說:「要在有中悟空,於空中悟有。因此須菩提繼續說明『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爲何如此說呢?如來所說之法,隨眾生因緣而說,故皆不可執取。不可說非法,而著空相;亦不可說非非法,而著有…

《金剛經演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念之間(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