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24集

  六祖壇經講記(24)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

  

  【何名波羅蜜?此西國語,唐言到彼岸,】爲什麼要翻成〔到彼岸〕呢?有彼岸,就有此岸,我們都覺得這個世界是此岸,我們的意識中這個世界是不好的,所以你一天到晚抱怨,說你的壽命不夠長,你長得不夠漂亮,你的身體不夠健康,你的家人怎麼樣,你的隔壁怎麼樣,社會怎麼樣,執政者怎麼樣,世界怎麼樣…你一天到晚抱怨東抱怨西,因爲你不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的人真是很無奈;你真的明白道理的話,你就可以潇灑走一回,你會覺得人生真的是真善美,娑婆世界當下就是極樂。釋迦牟尼佛雖然有介紹極樂世界,但他很清楚地告訴你,這個世界其實是清淨的,爲什麼?每個佛的國度都是清淨的,只是我們不明白;這個娑婆世界的大家長,我們的父母,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家很溫暖,但是小孩子吵說:「父親,我要出國去留學,我覺得家不夠溫暖,我希望移民到瑞士,瑞典…。」瑞士的大家長叫阿彌陀佛,瑞典的大家長叫藥師佛,喜馬拉雅山上面又有彌勒佛。孩子吵著要出國,如果父母親硬把他留在自己家裏,對孩子是沒有助益的,到最後父母就成全他出國,介紹他到哪個國家去,好好地讀書進修。佛法沒那麼複雜,祂一下子說這裏如苦海,等一下又叫我們去那邊,其他的經典又說當下就是極樂,其實你不需要那麼矛盾,你只要用當父母的心態看孩子在吵,你就知道了。有「此岸」跟「彼岸」,是因爲你的知見不夠清楚,如果你一直羨慕別的地方,佛很慈悲,他會成全你,甚至佛會寫推薦函讓你去,推薦函就是「信、願、行」。佛爲什麼只叫他弟子念別的佛,不叫他的弟子念他自己?我剛學佛的時候,要去買一塊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錄音帶都找不到,但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很多。你家最好,別家不好,這個觀念不正確;你家不好,別家最好,這個觀念也是不正確。你家很好,別人家也很好,一切都好,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如果你明白這個概念,就知道沒有「此岸」和「彼岸」,才是真正的解脫。所以到〔彼岸〕的意思,就是解脫自在。

  

  不住相

  

  【解義離生滅。】如果你真的了解真理,就了解你自己,你就可以離開一切生滅;〔生滅〕就是現象,〔離生滅〕就是離相。你現在開始觀察,只要是現象的,都是因緣所生,所以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只要是現象,就一定是因緣所生,就必然有所滅,那就是生滅。你的身體也是因緣所生,所以你有生就必有死;你的朋友,你的另一半,你的父母子女,有緣則聚,無緣則散;完整地講是,緣來則聚,緣盡則散,難舍能舍,來得去得。我們現在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是因緣聚會,離開都是因緣離散。所以你不要怪別人變心,又罵他沒心沒肝沒肺;你們因緣已經散了,你都不明白。世間人不明白,所以會抱怨對方,怪罪對方,怨恨對方,如果你心中有怨恨,你怎麼會快樂?錯誤的概念沒有鏟除,你怎麼會快樂?我們不需要故意等人家來安慰,如果你明白道理,想開不就好了嗎?!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子,不是你比較倒楣,或是業障比較深重,而是每個人都一樣,因緣聚散是人世間的真理。

  

  既然是現象界的東西,它必然有差別,但是我們在差別當中産生了比較、分別、對待。你現在是苦在這裏,你又開始掉入:「我父母親是怎麼給我生的?生成這個樣子?」你又在怪你父母親;美和醜根本沒有辦法比,這個定義是很無知的,你一天到晚下一個定義,來讓自己痛苦,這叫傻。在現象界當中,有人一個月掙二十萬,有人掙兩萬塊,是有差別的。不是說掙兩萬塊的人,生命品質比較低落,掙二十萬的人,生命品質比較高,這也是因人而異。我們一直迷失在現象界,你看到現象就被它所騙,然後在現象當中,看哪個比較好,你就苦在這裏。這很好,那很好,這個跟那個平等,它們完全是平等的,你沒有察覺到嗎?不一定要到深山去看神木,來植物公園走走也很好。有人甯可開兩叁個小時的車去吃一個東西;你在這裏,就在這裏吃,你有機會出去就隨便在那邊吃,你明白這個概念,就是修行。真正會修行的人,就是隨緣生活;不會修行的人,就是不隨緣,就是攀緣。現在沒有幾個懂得隨緣,你們的隨緣都是隨因,不是隨緣。「緣」就是變化,我們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很多條件已經形成了,這是因,緣是變化的。沒有知識,你努力讀書就會有知識;沒有智慧,你願意修行,就會有智慧。我們過去的因怎麼樣,你不要再管了,過去就過去了,不必很無聊地去問人家叁世因果是什麼;你真的明白,你會變得很有智慧,很輕松。學佛不用跑道場,不用花錢,不要把簡單的道理弄得很複雜;學佛只要懂得吃飯、喝茶,只要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就可以了。

  

  只要是現象都是不一樣,所以你會掉入一個很嚴重的陷阱,你會在現象當中,選擇一個你心目中認爲最好的東西。生病跟健康,你到底選哪個?選擇生病叫有病,選擇健康叫愚癡。你爲什麼要一直戲弄你自己?!你過去有過去的因緣,現在有現在的因緣,過去的因緣就算了,現在的因緣,你作息不正常,叁餐不正常,你常常生氣,你不運動,你當然身體會不好,所以現在有現在的因緣;如果你都把它照顧好,它還是生病,那就隨緣;病好了,那就隨緣;醫不好,那就隨緣;死掉了,那就隨緣,隨到最後,了無牽挂。你聽我這樣講,好像很輕松,但是你做不到。你爲什麼做不到?你的知見沒有正確,在佛法裏面叫邪見,在社會上叫偏見,這叫沒有智慧,你的感覺真是苦海無邊。你真正要懂,懂了之後再來談修行的問題,沒有懂就談修行是了不可得。

  

  【著境生滅起,】〔著境〕是你執著那個現象。你執著什麼?你執著你的身心,你身邊的人,你所擁有的一切,你執著人事時地物,這世界的一切你全部執著,沒有一件事你不執著的。〔境〕小至微塵,大至世界,都叫現象。怎麼修行?修行的重點就是破執著,不論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你要怎麼修,你要跟誰學,無論他怎麼講,就是要破你的執著。執著破了你就開悟見性,不破你就是凡夫一個,所有的佛經都在談這個主題。誰在執著?你自己,你的心在執著。你們今天早上就可以把《金剛經》讀完,《金剛經》整本都在破執著,就這麼單純,不要說《金剛經》只說「空」,你也不可以執著「空」,「空」、「有」都不應該執著。

  

  我現在要把《金剛經》裏面的密碼告訴你。「若菩薩不住相布施」—「菩薩不住相」 釋迦牟尼佛跟菩薩講不應該執著,即使布施也不應該執著那個現象,這是第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每個人都懂。我們就是要探討如何不執著,你執著了就會痛苦和迷失。你說:「談何容易!」你的內在有「困難」跟「容易」的概念,這是你的陷阱;什麼叫困難?什麼叫容易?都是你自己亂想。像有人跟我講:「師父,念佛最容易。」我說:「真的嗎?」有沒有說哪個東西是一兩下,然後你就可以開悟見性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你不要以爲這個最簡單,那是最困難。我告訴你,非難非易,難易是你的陷阱,你爲什麼要去創造它呢?!有些人,你跟他講:「不要執著啦!」他說:「我又不是聖人。」如果你認爲:「師父叫我們不執著,那根本就不可能。」你的概念跟沒有學佛的人一模一樣。也有人這樣講:「釋迦牟尼佛何人也!六祖何人也!」你爲什麼要把自己貼標簽?說「不可能啦!」、「業障深重啦!」,這些都是你自己的想法,痛苦你是自己造成的,你一定要把錯誤的概念拿掉。我們的信心太薄弱,叁祖才寫一篇《信心銘》,讓你有信心。他一開始寫「至道無難」,告訴你開悟不難,「唯嫌揀擇」,「揀擇」就是分別對待。你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你一定可以破執著,你只要真正明白那個道理,你明白一分,就會做下去,破一分執著,就等于破一分無明。

  

  見諸相

  

  第二個概念:「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就是觀照,觀照概括一切修行的法門。你現在要觀察宇宙人生所有的現象,近觀諸身,外面的世界叫六塵,叫「諸相」,你要好好地觀察外面的現象,因爲你迷失在外面的現象中,所以你要觀察它的真相。你現在就是被假相騙了。請問,你看到我是真相還是假相?你可以看到我的佛性嗎?你看到的並不是真相,你看到的只是我的現象跟作用,你沒有能力看到我的本體。學佛的人都知道「衆生皆有佛性」,但你沒有辦法看到佛性,你看到的是它的現象和作用。你真的沒有看過你的佛性嗎?爲什麼要見?爲什麼見不到?這就是你要去突破的地方。我作個譬喻,你知道你的眼球是一個現象,但你的眼睛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你能看的這個作用你也知道,但是你的眼睛就是看不到你的眼睛,這跟你看不到你的佛性是一個意思;雖然看不到,但不可以說沒有。

  

  作個最簡單的譬喻,你們的手機爲什麼會響?是不是有信號和電波?但是你看不到,你的佛性看不到,但就是會作用。比如我這裏有一杯鹽水,你看不到鹽巴,你只看到一杯水,因爲鹽水是我講的;要怎麼證明有沒有鹽?只有你喝下去,你才能夠知道,別人都不能夠知道。但縱使你喝下去,感覺鹹鹹的,你也講不出到底有多鹹。你去問一個開悟見性的人:「佛性是什麼樣子?」他完全沒有辦法跟你講,他只能跟你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用這樣的譬喻,來說抽象的佛性,你就很容易懂。這就是佛性,喝下去你不就知道了嗎?喝下去是什麼意思?你要修行嘛!所以佛經才說「不可取,不可說。」他沒有辦法跟你講佛性是什麼狀態,他沒有辦法給你形容。

  

  非相、無相

  

  你現在看到的都是假相,看到我…

《六祖壇經講記 第24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