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第24集

  六祖坛经讲记(24)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何名波罗蜜?此西国语,唐言到彼岸,】为什么要翻成〔到彼岸〕呢?有彼岸,就有此岸,我们都觉得这个世界是此岸,我们的意识中这个世界是不好的,所以你一天到晚抱怨,说你的寿命不够长,你长得不够漂亮,你的身体不够健康,你的家人怎么样,你的隔壁怎么样,社会怎么样,执政者怎么样,世界怎么样…你一天到晚抱怨东抱怨西,因为你不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的人真是很无奈;你真的明白道理的话,你就可以潇洒走一回,你会觉得人生真的是真善美,娑婆世界当下就是极乐。释迦牟尼佛虽然有介绍极乐世界,但他很清楚地告诉你,这个世界其实是清净的,为什么?每个佛的国度都是清净的,只是我们不明白;这个娑婆世界的大家长,我们的父母,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家很温暖,但是小孩子吵说:「父亲,我要出国去留学,我觉得家不够温暖,我希望移民到瑞士,瑞典…。」瑞士的大家长叫阿弥陀佛,瑞典的大家长叫药师佛,喜马拉雅山上面又有弥勒佛。孩子吵着要出国,如果父母亲硬把他留在自己家里,对孩子是没有助益的,到最后父母就成全他出国,介绍他到哪个国家去,好好地读书进修。佛法没那么复杂,祂一下子说这里如苦海,等一下又叫我们去那边,其他的经典又说当下就是极乐,其实你不需要那么矛盾,你只要用当父母的心态看孩子在吵,你就知道了。有「此岸」跟「彼岸」,是因为你的知见不够清楚,如果你一直羡慕别的地方,佛很慈悲,他会成全你,甚至佛会写推荐函让你去,推荐函就是「信、愿、行」。佛为什么只叫他弟子念别的佛,不叫他的弟子念他自己?我刚学佛的时候,要去买一块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录音带都找不到,但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的很多。你家最好,别家不好,这个观念不正确;你家不好,别家最好,这个观念也是不正确。你家很好,别人家也很好,一切都好,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如果你明白这个概念,就知道没有「此岸」和「彼岸」,才是真正的解脱。所以到〔彼岸〕的意思,就是解脱自在。

  

  不住相

  

  【解义离生灭。】如果你真的了解真理,就了解你自己,你就可以离开一切生灭;〔生灭〕就是现象,〔离生灭〕就是离相。你现在开始观察,只要是现象的,都是因缘所生,所以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只要是现象,就一定是因缘所生,就必然有所灭,那就是生灭。你的身体也是因缘所生,所以你有生就必有死;你的朋友,你的另一半,你的父母子女,有缘则聚,无缘则散;完整地讲是,缘来则聚,缘尽则散,难舍能舍,来得去得。我们现在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是因缘聚会,离开都是因缘离散。所以你不要怪别人变心,又骂他没心没肝没肺;你们因缘已经散了,你都不明白。世间人不明白,所以会抱怨对方,怪罪对方,怨恨对方,如果你心中有怨恨,你怎么会快乐?错误的概念没有铲除,你怎么会快乐?我们不需要故意等人家来安慰,如果你明白道理,想开不就好了吗?!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子,不是你比较倒楣,或是业障比较深重,而是每个人都一样,因缘聚散是人世间的真理。

  

  既然是现象界的东西,它必然有差别,但是我们在差别当中产生了比较、分别、对待。你现在是苦在这里,你又开始掉入:「我父母亲是怎么给我生的?生成这个样子?」你又在怪你父母亲;美和丑根本没有办法比,这个定义是很无知的,你一天到晚下一个定义,来让自己痛苦,这叫傻。在现象界当中,有人一个月挣二十万,有人挣两万块,是有差别的。不是说挣两万块的人,生命品质比较低落,挣二十万的人,生命品质比较高,这也是因人而异。我们一直迷失在现象界,你看到现象就被它所骗,然后在现象当中,看哪个比较好,你就苦在这里。这很好,那很好,这个跟那个平等,它们完全是平等的,你没有察觉到吗?不一定要到深山去看神木,来植物公园走走也很好。有人宁可开两三个小时的车去吃一个东西;你在这里,就在这里吃,你有机会出去就随便在那边吃,你明白这个概念,就是修行。真正会修行的人,就是随缘生活;不会修行的人,就是不随缘,就是攀缘。现在没有几个懂得随缘,你们的随缘都是随因,不是随缘。「缘」就是变化,我们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很多条件已经形成了,这是因,缘是变化的。没有知识,你努力读书就会有知识;没有智慧,你愿意修行,就会有智慧。我们过去的因怎么样,你不要再管了,过去就过去了,不必很无聊地去问人家三世因果是什么;你真的明白,你会变得很有智慧,很轻松。学佛不用跑道场,不用花钱,不要把简单的道理弄得很复杂;学佛只要懂得吃饭、喝茶,只要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就可以了。

  

  只要是现象都是不一样,所以你会掉入一个很严重的陷阱,你会在现象当中,选择一个你心目中认为最好的东西。生病跟健康,你到底选哪个?选择生病叫有病,选择健康叫愚痴。你为什么要一直戏弄你自己?!你过去有过去的因缘,现在有现在的因缘,过去的因缘就算了,现在的因缘,你作息不正常,三餐不正常,你常常生气,你不运动,你当然身体会不好,所以现在有现在的因缘;如果你都把它照顾好,它还是生病,那就随缘;病好了,那就随缘;医不好,那就随缘;死掉了,那就随缘,随到最后,了无牵挂。你听我这样讲,好像很轻松,但是你做不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你的知见没有正确,在佛法里面叫邪见,在社会上叫偏见,这叫没有智慧,你的感觉真是苦海无边。你真正要懂,懂了之后再来谈修行的问题,没有懂就谈修行是了不可得。

  

  【着境生灭起,】〔着境〕是你执着那个现象。你执着什么?你执着你的身心,你身边的人,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执着人事时地物,这世界的一切你全部执着,没有一件事你不执着的。〔境〕小至微尘,大至世界,都叫现象。怎么修行?修行的重点就是破执着,不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你要怎么修,你要跟谁学,无论他怎么讲,就是要破你的执着。执着破了你就开悟见性,不破你就是凡夫一个,所有的佛经都在谈这个主题。谁在执着?你自己,你的心在执着。你们今天早上就可以把《金刚经》读完,《金刚经》整本都在破执着,就这么单纯,不要说《金刚经》只说「空」,你也不可以执着「空」,「空」、「有」都不应该执着。

  

  我现在要把《金刚经》里面的密码告诉你。「若菩萨不住相布施」—「菩萨不住相」 释迦牟尼佛跟菩萨讲不应该执着,即使布施也不应该执着那个现象,这是第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每个人都懂。我们就是要探讨如何不执着,你执着了就会痛苦和迷失。你说:「谈何容易!」你的内在有「困难」跟「容易」的概念,这是你的陷阱;什么叫困难?什么叫容易?都是你自己乱想。像有人跟我讲:「师父,念佛最容易。」我说:「真的吗?」有没有说哪个东西是一两下,然后你就可以开悟见性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你不要以为这个最简单,那是最困难。我告诉你,非难非易,难易是你的陷阱,你为什么要去创造它呢?!有些人,你跟他讲:「不要执着啦!」他说:「我又不是圣人。」如果你认为:「师父叫我们不执着,那根本就不可能。」你的概念跟没有学佛的人一模一样。也有人这样讲:「释迦牟尼佛何人也!六祖何人也!」你为什么要把自己贴标签?说「不可能啦!」、「业障深重啦!」,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想法,痛苦你是自己造成的,你一定要把错误的概念拿掉。我们的信心太薄弱,三祖才写一篇《信心铭》,让你有信心。他一开始写「至道无难」,告诉你开悟不难,「唯嫌拣择」,「拣择」就是分别对待。你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你一定可以破执着,你只要真正明白那个道理,你明白一分,就会做下去,破一分执着,就等于破一分无明。

  

  见诸相

  

  第二个概念:「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就是观照,观照概括一切修行的法门。你现在要观察宇宙人生所有的现象,近观诸身,外面的世界叫六尘,叫「诸相」,你要好好地观察外面的现象,因为你迷失在外面的现象中,所以你要观察它的真相。你现在就是被假相骗了。请问,你看到我是真相还是假相?你可以看到我的佛性吗?你看到的并不是真相,你看到的只是我的现象跟作用,你没有能力看到我的本体。学佛的人都知道「众生皆有佛性」,但你没有办法看到佛性,你看到的是它的现象和作用。你真的没有看过你的佛性吗?为什么要见?为什么见不到?这就是你要去突破的地方。我作个譬喻,你知道你的眼球是一个现象,但你的眼睛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你能看的这个作用你也知道,但是你的眼睛就是看不到你的眼睛,这跟你看不到你的佛性是一个意思;虽然看不到,但不可以说没有。

  

  作个最简单的譬喻,你们的手机为什么会响?是不是有信号和电波?但是你看不到,你的佛性看不到,但就是会作用。比如我这里有一杯盐水,你看不到盐巴,你只看到一杯水,因为盐水是我讲的;要怎么证明有没有盐?只有你喝下去,你才能够知道,别人都不能够知道。但纵使你喝下去,感觉咸咸的,你也讲不出到底有多咸。你去问一个开悟见性的人:「佛性是什么样子?」他完全没有办法跟你讲,他只能跟你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用这样的譬喻,来说抽象的佛性,你就很容易懂。这就是佛性,喝下去你不就知道了吗?喝下去是什么意思?你要修行嘛!所以佛经才说「不可取,不可说。」他没有办法跟你讲佛性是什么状态,他没有办法给你形容。

  

  非相、无相

  

  你现在看到的都是假相,看到我…

《六祖坛经讲记 第24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