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假相,看到你的爱人是假相,看到你的仇人也是假相。一般人是比较执着爱人还是仇人?都执着啦!就是执着才会让你苦,不管你执着什么!执着学佛也是苦,修也没进展,听也听不懂,不修怕下地狱,我们的概念就是这么复杂。不但你所看的所有的人是假相,你现在所担心、罣碍的事,你现在所执着的事物都是假相。简单地讲,能够障碍你的人、事、时、地、物都是假相,难道你不明白吗?现在难就难在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不容易,纵使讲清楚了,你的潜意识不认同,你的执着依旧在。先把道理彻底地讲,讲到最后让你的潜意识开始动摇,就像骨牌效应,一个倒下去,全排倒;我今天来上课的目的,就是负责把你讲得动摇。你应该好好地观察一切的现象,这叫修行。你现在时时刻刻要好好地观察一切现象,而且不可以只观察你想观察的,任何的现象都一样,你也不要选择性地观察,喜欢和不喜欢都是一样的,我建议你直接观察你的身心,就是五蕴,所以《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你执着你的先生、儿女,表面上你执着别人,实际上你是在执着你自己,好好看看你自己就好,把你自己身心的假相看个清楚。「非相」,所有的现象都不是真实的,所以他才跟你说「无相」。
一合相
世尊讲「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假设你认为世界是真实的,这是针对凡夫讲的,那佛帮你取个名字叫「一合相」,什么叫一合相?一,就是形成的那个现象;「合相」就是所有的因缘条件才形成那个现象,一件事情的形成就叫一合相,你这个人的形成就叫一合相,一合相就是因缘合和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形成你这个人,这个物,这件事,这个世界,这个国度…你家也是这样,也是因缘条件形成的。「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就是说它并不是真实的,「是名一合相」,不得不为它取个假名。人就要透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你不要抓着「一合相」的概念不放,它只是个假名。「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这个缘起的现象到底是什么?我很坦白地讲,对一个开悟见性的人,「体、相、用」三个是同样一个,相就是色,体就是空,当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体、相、用」事实上是整体的,如果特别跟人家讲,它也是不可以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你的内在认为它是实在的,你执着这个概念。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因为所有的现象不是真实的,你才不要去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里的重点是「我相」,你不要去执着你这个人;「无法相」,法相就是你的概念。你今天来学佛法,也在学一个概念,你也不可以执着佛法。不要执着「我」和「我的概念」,这两个是归类于「有」;「亦无非法相」就是「空」的意思。叫你不要执着「你」的概念,但是你也不可以执着这个「空」,它的意思不是「没有」。不要执着分别对待的概念,空跟有,生跟灭,好跟坏,善跟恶都是分别对待的概念。离「空」就是不可以执着「空」,离「有」就是不可以执着「有」。不要执着那个现象,叫做「有」;亦不要否认这个现象,叫做「空」。「我」就是一个现象,不要执着「我」,也不要否认「我」。不要执着你的孩子,但不要否认你有孩子…这就是中道的智慧。你看到一切的现象都不要否认它,都不要执着它,这就是般若智慧。
这个世界就好像在做梦,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是在做梦,从此不愿意付出,就掉入「空」的陷阱;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你做得要死,拼得要死,那你就痛苦。你怎么样才能平衡呢?在虚幻不实的世界,你要认真地生活,这就是中道的思想;你认真生活,又能够知道它虚幻不实,所以很轻松,完全不会执着。假设你很爱这个茶杯,这个爱有执着的意思,那你要不要好好地爱惜它?你要好好地爱惜万物;但是如果你只停留在爱惜,你的内在是充满了贪爱和执着的。当有一天,你失去它的时候会不会很痛苦?如果他背叛你的时候会不会很痛苦?所以代表说你只懂一边,另一边,它改天消失了你会很痛苦。注意看,这个是我很爱惜的茶杯,我好好地照顾它。但是有一天,我不小心打破了,我也不会苦;拿扫把,把它扫起来就好。我不否认这个现象,破了,我也不执着这个现象,讲完了,世界所有一切的道理都是这样子。不执着现象的「有」的概念,但是在佛学角度你凭什么不执着?以「空」的智慧你才能够不执着,你要知道它如梦幻泡影;我用茶杯来譬喻,你很容易懂,换成你的儿子你就不容易懂了。你的儿子现在有因缘跟你在一起,你是不是要好好地爱护他?!万一他改天离家出走,或发生意外了,你是不是伤心欲绝?!你没有中道的智慧,你只有活在对他的执着,你没有悟到空,所以你没有办法去接受它。「我不执着它,我也不否认它。」这就叫中道的智慧,般若的智慧。
有的人讲:「人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都是假的,活不了几年啦!」这样讲是不对的,这样讲好像在否认这个人生。我只是叫你不要去执着,这个不执着是包括「有」和「没有」都不执着,不要把它当成执着「有」,或只执着「没有」。到底「有」还是「没有」?这是陷阱。只要是现象,就是分别对待的,六祖也跟你讲「佛性非常非无常」,一切你都不要执着,别管什么「空」跟「有」,连「一切都不要执着」的概念也不要执着,不是叫你不要做事情,该工作要去工作,该休息要去休息;那是要做还是不要做?该做就做,这是随缘,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该吃,吃过多你会痛苦,该睡,睡过多你会痛苦,睡太多、睡太少你的火气都会大,这叫不符合中道;不符合中道,你一定会出差错,中道就是般若智慧。
《金刚经》叫你「不执着,认真做。」不执着就是不落于「有」,认真做就是不落于「空」;有的人,一天到晚喜欢打坐,这样也不对。你一天到晚坐在那边静静地打坐,你的生命对人类有什么意义?有的人静不下来,老是往外跑,美其名叫「热心公益」,事实上是你内在在攀缘,希望别人肯定你,你一直希望跟别人在一起,你没有办法安定下来…。你没有去探讨过自己的内在吗?一样的道理,你现在上班,跟你去做志工是不冲突的,一个礼拜工作五天,周休二日去做一天或两天志工就很了不起了。一样的道理,该来上课,你来上课,下课就下课,上班去上班,下班就下班,家人来了,陪家里人聊天,聊完天之后,你就来读佛经或修行,这样,家庭圆满,世界大同。学佛本来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被大家的概念搞得乌烟幛气。
实相
「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当你能够彻底达到这样的境界,接下来你就可以契入实相,这个实相就是见性,就是真实的现象,是你的本来面目。你证到实相也不能执着,当你一执着,就不对了,那只是假名叫真相。很多人学佛法,学到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以为完毕了,这是不对的。刚才有同学问我:「师父,要学到什么程度?」我说:「没有什么程度,一直学,生生世世都要学。」你好好看《金刚经》,它表面上跟你讲一个,又破一个,讲一个,又破一个,有人看二、三十年都看不懂。你要明白释迦牟尼佛到底在讲什么,他东讲西讲,就是叫你不要执着。
离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离」就是彻底地不执着,不要执着「我」这个假相,当有一天明心见性了,你也不可以执着这个真相;离一切相就是离开假相和真相。「则名诸佛」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大彻大悟的人。「则名」,也是个假名,叫做「佛」;人类为了去形容他,不得不去创造个名词,就是假名,《金刚经》讲完了。如果你了解这些概念,你回去看《金刚经》,应该可以看出眉目,它东讲西讲,都是在讲这个道理。有时候你在读经典,不要那么挑剔,不要一个字、一个字解释和翻译,你要知道它真正在讲什么。我们禅宗里面常常讲:「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就是「达摩祖师来中国真正的心意是什么?」不是逐字地去解说《金刚经》真正在讲什么?你要抓住它的重点。你抓住这个概念,《金刚经》里面三句论法,「什么,非什么,是名什么。」你就完全懂了,整本《金刚经》就建立在这个架构上。看完《金刚经》,再看《六祖坛经》,是一拍即合,只是《六祖坛经》讲得比较白话,一般人好懂,《金刚经》讲得也很直接了当,只是怕你看不懂。你看到什么眉目了吗?六祖大师是因《金刚经》开悟的,他的思想没有离开《金刚经》,只是他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你看《六祖坛经》,他分明叫你不要执着境界,要离开一切的境界,这里面讲的着境就是着相。
【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无论你执着的是什么现象,你的忧悲苦恼统称烦恼和尘劳。海水本来风平浪静,现在因风起浪,就是因你的执着,你平静的心开始浮动了。你现在是这种状态,就是此岸,就是苦海;执着了那个境界,你的心失去了宁静,产生了痛苦。地狱在哪里?现在就叫地狱,执着就是地狱;不执着就是净土。佛教要讲净土,不要讲天堂,天堂事实上是天道,有时候是因为习惯,用地狱跟天堂对。
【离境无生灭,】你只要不执着,你的心就可以保持平静。
【如水常通流,】执着就好像把心堵住。一条水沟,只要把水堵住,水太小流不过去,水太大会造成溃堤,造成你的灾难。水流通,就是我们智慧通达,因为心中完全没有障碍,智慧通达的人讲话是很圆满的。请问,我们看佛经,最好是看原文,还是看别人的注解?如果你的回答是「看佛经不需要看注解。」这样有盲点。你们来听我讲《六祖坛经》,是不是听我在注解?只是我现在用语言,我翻成文字就是注解。你说「要看注解。」这样讲也不对;我们喝果汁要喝原汁,经文就是原汁,注解并不是释迦牟尼佛原来的思想。回答任何问题回答得圆满真的不简单。要这样回答:「刚开始不懂的时候,可以参考注解,看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好好体悟原文。」它有个次第;有时候看到不同的注解,不要因此起烦恼,「到底哪一本写的对?」这样讲话都是不对。他的程度是五十九分,注解就是五十九分;程度七十分,注解就是七十分。考试卷发下去,哪里每个人都一百分?!不要问别人的体悟,要问自己的体悟。如果道理不圆满,你处处都会矛盾,你做任何事情都会矛盾。
名佛
【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离境就是不执着,离境就是离相,离相就是诸佛,当下就是彼岸,当下就是解脱。今天讲的这一段,你听懂你就完全懂;这一段,是佛法的全部,你要修行,就是从这里下手。
《六祖坛经讲记 第24集》全文阅读结束。